天津蓟县水土保持治理研究

所属栏目:水力论文 发布日期:2010-09-01 11:58 热度:

  摘要:天津市的水土保持流失主要集中在蓟县,本文以蓟县的水土流失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蓟县的基本情况、社会经济概况、水土流失现状、水土保持情况,分析了蓟县水土保持的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步天津水土保持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治理
  
  蓟县山区位于天津市最北部,与北京市和河北省交界,南部与蓟县平原相连。水土保持规划范围是20米等高线以上的地区,涉及蓟县22个乡镇。总面积787.757km2。地理位置在东经117º10′~117º46′,北纬39º57′~40º15′之间。东西长51.5km,南北宽32.5km。本区地表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7-9月份占全年径流量的83.8%。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必需品[1]。本区水资源特点是:客水多、地表水少,降水多、入渗截流少,雨季峰高量大,难以调控,大量水源弃之境外,工农业用水主要靠地下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越来越多,从长远角度看,本区属于缺水地区。本区植物资源丰富,具有木本类和草本类植物700多种,其中,有松、柏、杨、柳、榆等树种以及苹果、梨、桃、杏、板栗、核桃、柿子等经济树种,还有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种如银杏、苏铁等。另外,还有酸枣、蘑菇、木耳等野生植物。
  1水土流失现状
  1.1水土流失强度
  据1999年遥感调查结果,本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达459km2,占全区总面积的58%,其中强度侵蚀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7%,中度侵蚀117km2,占总面积的22.5%,轻度侵蚀334km2,占总面积的72.8%。土壤侵蚀模数1548吨/平方公里•年。
  1.2水土流失类型
  本区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其形式主要是耕地上的面状侵蚀和林草地上的鳞片状面蚀。水土流失程度,耕地面状侵蚀以轻度为主,鳞片状面蚀中轻度均有。另外,随着经济建设的加速,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占有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是以人类生产活动为主要外营力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水土流失类型,是以人类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扰动地表和地下岩土层、堆置废弃物、构筑人工边坡以及排放各种有毒有害物质而造成的水土资源的损失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是一种典型的在认为作用下诱发产生的加速侵蚀[2]。
  1.3水土流失危害
  (1)耕地土壤砂化,山地土层变薄
  随着土壤侵蚀的加剧,大量的肥沃细粒物质流失,土壤质地越来越粗,逐步由砂土向着细砂、粗砾以致砾石演变,导致山区土壤砂化或砂砾化,如在本次调查中,就有2.25万亩坡耕地因土壤逐渐砾化,土层越来越薄,致使部分耕地弃耕撂荒;1.95万亩林草地由于土层变薄,林草难于生存,覆盖率低于30%;另有5.8万亩荒山,由于严重土壤侵蚀,形成岩石裸露,难于利用。
  (2)冲走养分,地力减退
  据测算本区年流失总土量265199吨,按本区一九八二年山区半山区普查土壤化学分析平均数计算,相当于流失化肥18567吨。本区8º以上坡地17.4万亩,已利用为农地、果粮间作地或散果,这样,每年从坡地上相当于流失化肥5364吨,每亩平均31公斤,由于养分的流失,土壤肥力减退,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破坏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加剧
  水土流失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展。本区主要表现在旱涝灾害的发生。据1949年至1981年33年统计,发生不同程度涝灾17次,平均二年一次,出现大旱三次,平均10-11年一次,出现偏旱年7次,平均4-5年一次,由于干旱,农业产量低而不稳。
  (4)水土流失下泄的泥沙淤积水库塘坝
  建国后,本区先后修建大型水库一座,小型水库12座,总库容131343万立方米,塘坝70座,容量为435万立方米,由于水土流失,大量泥沙下泄,水库塘坝均有不同程度的淤积。据本区西龙虎峪径流站观测,在每年流入于桥水库悬移质约11.9万立方米,小型水库淤积约2.8万立方米。如白涧乡五百户小(二)型水库,库容27万立方米,据调查平均每年约有0.3万立方米的泥沙淤积。
  2水土流失成因
  产生以上水土流失的原因,一是由于不利的自然条件,二是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具体分述如下:
  2.1自然条件不利
  (1)山坡多而且陡坡面积占比重大,地形破碎,沟谷纵横。我国水蚀区的大量野外观测资料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和条件下,土壤侵蚀量与坡面的坡度成正比例关系:刘善建分析天水水保站径流小区观测资料认为:坡度与冲刷量呈指数关系、坡度越大冲刷量愈高,当坡度增加到8.5度时,冲刷量的增加更加明显[3]。
  (2)本区属土壤瘠薄的土石山区,从地面组成的物质看,具有土壤易蚀和土壤水份养分易流失的特点。
  (3)植被覆盖率低。
  (4)夏季雨量集中,且强度大。
  在以上四点中,植被覆盖率低又是主要因素。
  2.2人类活动不合理
  这是加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以下三点:
  (1)人为干扰破坏,(建国前森林长时间砍伐与破坏和建国后的砍柴、放牧、开荒等)是造成覆盖率低的主要因素。
  (2)土地利用不合理也加速了水土流失。本区荒草地和坡耕地是水土流失主要地类。本区现还有草地30万亩,没有充分开发利用。有8º以上坡耕地17.4万亩,其中2.25万亩为农地,10.6万亩为果粮间作地或散果。
  (3)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一些国营和乡镇企业在山区开矿采石、烧白灰、修路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这些单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无规划无节制的开采山区资源,开采后,没有采取治理措施,乱弃土石,据调查,每年约有87.42万吨尾沙倒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3水土保持
  3.1治理历程
  建国以来,蓟县山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由于国内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水土保持工作也曾是几经周折,走过了从摸索示范到兴起、低落、兴起、遭挫折又发展的过程。
  五十年代初期,当时在河北省水土保持部门的组织下,在下营乡刘庄子村的串岭庙南沟,搞建谷坊坝试点,为建谷坊坝提供了技术依据,而后,就在下营、洪水庄等乡,组织一千余青壮年,治理十条沟,修建谷坊坝一千七百五十道,以后相继又在山区各乡开展以修建谷坊坝、塘坝、水库、植树造林等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工程,出现了第一次水土保持高潮。当时下营、洪水庄、许家台等乡曾走在前列。三年困难时期,水土保持工作一度低落,广种薄收之风加剧了水土流失。六十年代中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中央有关政策的号召下,水土保持工作又得到了发展。
  1966年至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水土保持工作曾遭到一定挫折。1970年以后,在中央“北方农业工作会议”和农业学大寨的推动下,蓟县山区人民又兴起了挖鱼鳞坑、卧牛坑、修梯田、植树造林、修塘坝、小水库、修渠、打井等热潮,取得了显著成绩。当时许家台乡芦家峪村全县闻名的“万株核桃山”,就建于1973年。进入80年代,本区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阶段,水土保持工作有了明确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治理技术。
  1982年开始,本区先后在14片重点小流域,按规划开展重点治理,收到了良好效果,也取得了新的经验。
  3.2治理成就
  建国后,特别是1982年以后,蓟县山区水土保持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到1995年底,全区修建大型水库一座,小型水库12座,塘坝70座,谷坊坝8858条,造水土保持林19.51万亩,建果园16.56万亩,修梯田1.95万亩,坝地3.49万亩,水浇地12.84万亩,累计治理措施面积381.61平方公里,占建国初期水土流失面积的56.1%,上述各项治理措施,在减轻土壤侵蚀,增产粮食,发展林果生产,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显著作用,同时也为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其治理效益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简要总结。
  (1)植被普遍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明显减少。由于坚持综合治理,在实施治理的小流域内从山上到山下,坚持覆盖坡面,控制沟道,建设基本农田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在已治理的小流域内已初步建成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保土耕作措施,以及组织管理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这些防护体系有效的发挥了蓄水保土作用。据调查和观测已建成的综合治理措施减蚀和拦蓄泥沙总量可达261万吨,折合180万立方米,相当于在本区381.61平方公里地面上保住了平均4.6毫米的土层。
  (2)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据调查和测算,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增产粮食2.43亿斤,果品17.9亿斤,木材26万立方米。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可获得直接经济效益和保土效益为35346.37万元,与在此期间投入的水土保持经费10504.16万元相比,产投比值为3.36。
  (3)一些典型小流域和重点乡村通过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地处北部深山区西大峪小流域,是个有名的“三十二里沟”流域面积10.87平方公里,人口990人,流域治理前,无土壤侵蚀观测资料。据记载,当时现状是:山坡树草稀疏,沟谷乱石成堆,满目荒凉。坡耕地得不到改造,荒山不能充分利用,群众生活贫困,人畜饮水困难,当地群众有这样的歌谣“荒秃岭乱石沟,土如珍珠水如油,吃粮四季都发愁,有女不嫁‘三十二里沟’”。该村从1964年开始,治理水土流失,经过30多年,特别是1982年后,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先后建坡面工程措施面积1.3万亩,建谷坊坝、塘坝、机井、水池、水窖等水利水保工程措施1117处(座),环山渠道9000米,建沟坝地670亩,发展水浇地150亩,据调查和观测,1982至1994年间,西大峪小流域治理效益如下:1、生态效益:林草覆盖率,由45%提高到81%,增加了46个百分点,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2、蓄水保土效益: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拦蓄径流能力可达278万立方米,蓄水效率达8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由720吨/平方公里•年下降到106吨/平方公里•年,由此证明实施后的各项措施每年可拦泥沙6674吨,保土效率85%。3、经济效益,12年累计农、林、牧、副及木材蓄积量总产值为247.6万元,净产值2256.6万元,净效益1984.1万元,投入产出比1:4.9,投资回报年限3.7年。其中人均收入由150元上升到1350元,增长9倍,人均粮食由100公斤上升到284.7公斤,增加2.8倍。
  3.3主要经验教训
  (1)水土保持工作能否搞好,领导是关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是一项集多学科、多行业、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4]。蓟县实践证明,凡是水土保持工作搞得扎扎实实,成绩显著的乡村,都是那里的主要领导对水土保持工作认识高,抓得实,确实把水土保持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再从这几年蓟县山区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开展山区农田基本建设也证明这一点,在农田建设中,由于都是乡主要领导担任指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动员群众,还采取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村包组和户,同时县乡领导亲自抓点,以点带面等作法,因而,完成的各项措施质量高,速度快,又从蓟县几个成绩显著的小流域看,流域内村党支部书记都是好带头人,他们心里想的是群众,进行综合治理,改变了本村落后面貌。
  (2)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续综合治理。全国第四次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以后,蓟县山区水土保持工作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由过去的单一分散间断式的治理,发展到集中连续综合治理,完成一批再上一批的作法,在如何抓好小流域治理方面,主要抓了以下三点。
  ①推行小流域治理承包责任制,将任务分解到乡到村,签定治理承包合同,坚持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谁管护的责任制。同时,在治理和中,实行了其它多种形式责任制,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②各乡村在小流域治理中,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实行劳动积累工制度。按天津市政府文件,县里制定了(实行劳动积累工的具体规定),要求山区村每个劳力每年投工20个,由乡村统一组织,集中投工,集中治理。
  ③在治理中,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为使群众近利可得,远利可盼,把治理和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在三大效益同步增长的情况下,狠抓了经济效益。即一抓基本农田,二抓经济林果,做到长短结合,有效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
  (3)在治理中必须有正确的生产发展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蓟县在制定山区生产建设方针时,以山区自然资源和特点为依据,以现状为基础,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的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收到明显成效。这方面我们过去是有教训的,三中全会以前,山区建设较长时间执行“以粮为纲”忽视了多种经营,由于山区建设不讲综合治理,致使生产发展缓慢,水土流失严重。以穿芳峪乡水库上游支沟为例,记载1978年、1987年、1988年、1989年四年汛期雨量情况,据记载1978年7月份的一夜降雨120毫米,山洪暴发,洪水顺坡而下,冲毁饮料厂一座,损失近2万元,水库蓄水已到设计洪水位。综合治理后,又据1987年、1988年、1989年、三个丰水年观测,到汛期日降雨也在100毫米以上,水库上游支沟没有山洪,只在几天后出现了清泉。
  
  
  
  
  参考文献:
  [1]李斌,杨继富.我国农村人居水环境现状及对策.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6):37.
  [2]王宝桐,李爽.松辽流域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状况及防治[J].东北水利水电,2008,(2):26.
  [3]刘善建.天水水土流失预测与分析[J].科学通报,1953,(12):59-66.
  [4]王海生.围场县水土流失及预防措施探讨.海河水利,2009,(2):24.
  [5]沈国舫.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
  
  
  

文章标题:天津蓟县水土保持治理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shuili/337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