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如何对水旋澄清池进行技术改造、加强运营管理,有效提高水旋澄清池的高浊度处理能力进行的有效尝试进行了总结,通过进行技术改造和加强运营管理,使原兰州铁路水厂的澄清池对高浊度水的处理能力由设计的40000NTU提高到100000NTU,有效提高了原兰州地区不间断供水能力。
关键词:水旋澄清池;高浊度处理;技术改造;运营管理
1 前言
水旋澄清池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效果好的特点,特别适用于西北地区河流所特有的夏季高浊度、冬季低温度、低浊度且浊度范围变化大的特点。兰州地区水源改造时由于受到场地限制,在改造时废弃原有的无阀滤池,改建了三座水旋澄清池,自1988年投运至2008年4.28日停产,为兰州地区供水发挥了极大作用,原设计处理能力为40000NTU(实际运营数据为35000NTU)[1],1998年前在夏季高浊时因无法处理多年采用停止处理的状态,多次造成兰州地区因夏季高浊度多次停水。笔者和原水厂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多次进行技术改造,使该澄清池处理能力达到100000NTU,有效减少了因高浊度造成的停水状况,为兰州地区供水提高了保障能力,现将采取的改造措施提供如下,希望能为水旋澄清池运营提供一定参考:
2 改造
2.1增设PVC斜管,增加接触时间,提高去除率
为了有效增加药液与源水的接触停留时间,药剂与源水形成大颗粒矾花后有效去除泥沙,在澄清池上部清水区增设钢制骨架承力层,将一米长正六角形无毒聚氯乙烯塑料斜板粘接成蜂窝状块体,粘接后的斜管按照600夹角满池均匀分布于承力层上,有效增加了源水与药液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沉淀面积[2],经实测采取该措施后澄清池的高浊处理能力由实际运营的35000NTU提高到设计能力40000NTU,出水浊度全部﹤20NTU,初步提高了运营能力。
2.2增设加药点,灵活调节运行方式
在南滨河路(规划607#路)在2001年改造扩建时利用管路改移时机,在扬水管出口80米后、文丘里管加药点前端70米处增加投药点三个(聚合铝、阳离子(净水灵)、聚丙烯酰胺(3#药)各一个),在低浊度和高浊度时采用前、中(文丘里管处)、后加药点(澄清池中心筒内)分别投加不同药剂改善源水与药剂的混合反应能力,有效提高澄清池的处理能力,具体投加顺序如下:
2.2.1加药点的变化
浊度3000-10000NTU,前加药点加聚合铝,澄清池中心筒加3#药;浊度≥10000NTU,前加药点加3#药,澄清池中心筒加净水灵。高浊情况下(浊度≥30000NTU),采用3#+净水灵+3#的投药方式较理想;
2.2.2浊度≥10000NTU时,根据浊度变换加药点后,必须运行2小时后观察加药效果,严禁频繁更换加药点。
2.2.3低浓度药剂的水处理效果比高浓度的效果好,并且水处理差别很大;在水力条件好、源水低于15000NTU的情况下,先加净水灵的效果优于先加3#药的效果,并且水体内悬浮物较少;
2.2.43#药浓度2‰的效果好于3‰的效果,同样高浊度处理水时,净水灵最高浓度使用8%左右即可;
2.2.53#药的投加量要严格控制,不能盲目加大3#药的投加量,严格按照规范规定水处理工艺中3#药的投加量投加:正常使用1mg/l;非正常使用2mg/l;
2.3提高进水流速,药剂充分混合反应
原设计施工时原水进水管为DN300铸铁管,进入池壁后原水呈自由落体状进入澄清池,不能很好的发挥药液的混合反应,没有真正起到水旋作用,在澄清池清洗发现这一情况后经共同分析,采用∮325钢管向∮168钢管逐步渐缩方式延长进水管绕中心筒至澄清池中部,加长钢管22米。在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流速增加3倍以上,更加充分的增加了药剂与原水的混合能力,并使澄清池内混合液明显出现旋转,有效提高了处理能力,这一改造在2004年7月1日浊度在70000NTU时没有发生翻池现象(澄清池超出处理能力无法处理现象),有效证明了改造效果。
2.4排泥系统自动化,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提高排泥效果
兰州铁路水厂的澄清池采用人工手动排泥,池上工作人员观察到需要排泥时通知池下工作人员开启、关闭排泥阀进行排泥作业,由于澄清池较高(池顶距地面11米),加上高浊度期间三个澄清池中部、底部均需反复排泥才能保证正常处理,由于上下联系不便,加上池下人员疲于奔命,导致“翻池”现象连续发生,一旦发生翻池,一座澄清池在两个小时左右才能恢复正常处理,恢复后处理不及时陷入再次翻池的尴尬局面,造成高浊度期间停水的反复发生,针对这一现象采取了如下改造措施。
2.4.1将既有的暗杆闸阀改为膜片式水力排泥阀,减少了开、关阀时间,提高了严密性,每个阀的开启、关闭用时减少了2/3,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2.4.2将上清液引入压力罐,有效保证了水力排泥阀的用水需求,杜绝了过水能力不足时压力罐无水,排泥阀不能打开的问题。
2.4.3排泥阀实现集中自动控制,浊度低于10000NTU时采取中控室远程控制,浊度高于10000NTU时采取澄清池就地控制,实现自控后澄清池操作人员由原来的3人/池改为1人/池,不但实现了正常处理,而且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在2004年春季改造完毕后经历了2004年7月刘家峡大面积塌方后造成的连续7日浊度在70000NTU以上,2005、2006年7月更是经受了100000NTU的高浊度处理考验,证明以上改造措施确实提高了澄清池的处理能力,确保了兰州铁路地区不间断供水。
3优化运行程序,确保正常处理
3.1定期检修
3.1.1澄清池每月定检一次,检修项目按104#部令第107条执行。
3.1.2每年4、10月清理积泥,每次6天(2天/池)。
3.1.3斜管表面及管内沉积产生的絮凝泥渣每月(夏季5-10月)用高压水枪冲洗一次。
3.1.4四年更换一次PVC斜管,斜管长1米,夹角600。
3.2运行状态
3.2.1运行前:取源水做出水质检验报告(浊度、颗粒组成胶体颗粒性质、溶解物及含量、PH值、碱度、水温等),用不同的药剂做投药搅拌沉降实验,以确定最佳混凝剂投加量。
3.2.2初次运行:空池启动运行时,进水量控制为设计水量的1/2-1/3,混凝剂投加量为正常投加量的1.5-2倍,必要时可投加黏土以促进泥渣快速形成(一般需要2-3小时)。当出水浊度降至20NTU以下,再将进水量逐渐加大(每次增加水量不宜超过设计水量的20%,水量增加间隔不小于1小时),药量逐渐降至实验值。
3.2.3当停用8-24小时后,重新运转时必须先开启底部排泥阀排出少量泥渣,并控制进水量和投加正常运转值1.2倍的投药量,使底部泥渣松动活化,然后调整到正常水量的2/3运转,待出水水质稳定后,再逐渐降低加药量,增大进水量直至正常运转状态。
3.2.4停池超过3天,必须将池体存泥放空,以免泥渣固结、腐化变质影响下次运行。
3.2.5正常运行
3.2.5.1每小时对源水、出水浊度化验一次,算出投药量并执行。
3.2.5.2每天交接班时必须对底部排泥阀松动一次,以防重颗粒固结。
3.2.5.3中部排泥阀当泥水浓度达到130-150kg/m3,对称排泥,各阀开启时间总计1分钟,排泥不得排至斜管以下。
3.2.5.4澄清池高浊期严禁频繁倒泵且不得冒水,如二泵贮水到上限(850m3)时,车间调度通知气浮加强反冲洗。
3.3运行中产生的反常现象及处理方法
3.3.1投药量不足(投药系统堵塞),或源水碱度过低,则出现下述情况:分离室清水区中出现细小絮状物上升,出水水质浑浊。
处理方法:
A、关小进水阀门;
B、增加投药量;
C、通过浮子流量计观测投药管是否堵塞;
D、如碱度过低,则投加石灰或纯碱;
3.3.2排泥量不足将出现下述情况
(1)混凝室内中心筒泥渣浓度过高(泥渣沉降比15-20%)。
(2)分离室中泥渣层逐渐升高,出水水质浑浊。
(3)浓缩区内排出的泥渣含水量很低,泥渣沉降比超过80%。
处理方法:缩短排泥周期或加长排泥历时。
3.3.3投药量过大将有下列情况:当池面水有大颗粒矾花普遍上浮而颗粒间仍透亮。
处理方法:适当降低投药量。
3.3.4在正常温度下,清水区中有大量气泡出现,原因是投加碱量过多、泥渣回流不畅或排泥不及时,沉积池底日久腐化形成大块松散腐积物夹带气体上漂池面。
处理方法:底部排泥。
3.3.5清水区中矾花明显上升,甚至引起翻池情况,原因是:进水量超过设计流量过多,上升流速大于0.87mm/s。
处理方法:减少进水量,测上升流速小于0.87mm/s。
以上是笔者和原兰州铁路水厂工程技术人员、净化运用人员总结的澄清池改造、运营的一些经验,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新建铁路给水工程兰州站地区给水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书。兰州: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1986[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给水工程》(第三版)严熙世.范瑾初主编.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