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金矿的后期形成
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其本身具有较高金含量对成矿就是一个很有利的因素;其后整个东昆仑地区大的地质运动形成一系列EW-NW向深大断裂等大型构造以及在这些大构造旁侧衍生的小型次级断裂构造,形成极好的的导矿容矿空间;此间,该区又发生多期岩浆多期侵入活动。总的来说,断裂构造是成矿最重要的因素,控制了成矿岩体和矿体的形成和就位;岩浆活动则带来丰富的成矿物质,是成矿的前提和基础;地层则主要充当成矿期浅部领域内发育各种脆性控矿构造的良好围岩,以及在含矿流体的运移、聚集和定位过程中,充当良好的隔挡层。成矿作用发生的时间晚于岩体的侵入时间。矿与华力西-印支期岩浆热液侵入活动关系密切,后期受构造的叠加改造。产于接触带上的矿体位于挤压构造蚀变岩带中靠近岩体,很可能是在岩体形成之后,强烈的构造挤压造成相对柔弱的变质地层的破碎和糜棱岩化,并且在成矿热液活动期间受固化岩体的遮挡而在靠近岩体一侧的构造蚀变岩带中富集成矿。
5.4成矿模式
前人对于昆中断裂中的金矿成矿模式,根据成矿地质构造背景、成矿特征、矿床地球化学以及成矿因素,总结如下模式如图6-1。
图6-1东昆仑地区昆中带金矿成矿模式(钱壮志1999)
1-地幔楔及洋壳的溶融、分异岩浆;2-拉斑玄岩岩浆系列;3-钙碱性系或浅成-超浅成中性岩;4-细粒闪长岩;5-辉石岩、辉长岩;6-花岗岩;7-隐爆角砾岩及其铜(金)矿;8-剪切带;9-蚀变构造岩型金矿;10-矿化分带线;Ⅰ-多金属(金)矿化带;Ⅱ-金矿化带;Ⅲ-金-锑矿化带;sk-夕卡岩
钱壮志等(孙崇仁等,1997)认为,该区的成矿区域地质背景为古特提斯活动陆缘,北西向剪切带及其脆性复合断裂为主要控矿造,印支期浅成-超浅成中性岩脉(筒)与金矿成生联系最为直接。模式的模式中Au等成矿物质主要为与中性岩同源的深源物质,成矿流体为深源流体、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矿化时空规律,主要体现在不同矿化分带及元素组合的图示相对位置变化上。即由岩浆活动中心向外依次表现:Cu-(Au)-CuPbZn-(Au)-AuAs(Au)-AuSb。反映了由早到晚、由内向外或由深至浅的成矿时空规律。
综上所述,以上各蚀变带均产于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体中。且工作区内存在有多条规模大小不一的构造构造蚀变岩带,目前所发现的金矿及矿化体均产于其中。从该区地质条件和成矿地质环境、矿体特征分析,矿体均产于构造蚀变岩带中,矿床成因应为构造蚀变岩型矿床。
6结论
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前人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探讨矿点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流体特征,研究阿斯哈金矿与华力西-印支造山过程的成因联系、产出构造背景、矿体特征、控矿构造、围岩蚀变、矿物组合和元素组合等方面与矿床的成因类型来看,属于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区域含矿地层中成矿元素的含量不高,因此含矿地层提供Au的物质来源的可能性不大。由此推断,Au的主要来源可能是岩浆期后热液或热液流经的基底地层。
探讨华力西期中酸性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成因及含矿性,区内的岩浆岩类似于火山弧环境、由俯冲的年轻大洋板片熔融所形成的埃达克岩,后者为岩浆弧花岗岩。这些岩体中含Au量较高,在蚀变过程中Au有可能被部分活化出来进入成矿溶液,为成矿提供物质来源。
矿床的形成主要经历了沉积-变质期,热液成矿期,构造破碎期,表生风化淋滤富集期,其中热液成矿期又包括石英脉和粗粒自形黄铁矿阶段、含金石英黄铁矿阶段和石英硫化物再富集阶段这三个成矿阶段。
通过对区内金矿矿体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认为矿体主要受构造控制,蚀变的硅质岩、铁锰硅质岩和断裂构造带是控矿的两大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孙崇仁主编,青海省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2]钱壮志,胡正国,李厚民等.东昆仑中带金矿成矿特征及成矿模式[J].矿床地质,2000,
[3]邹定喜,张松涛等青海省都兰县阿斯哈地区金矿普查报告(内部资料),2009,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