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哈地区金矿成矿特征及成因浅析

所属栏目:矿业论文 发布日期:2011-07-07 17:12 热度:

  摘要:阿斯哈金矿是近年来在东昆仑东段所发现的新的成矿类型。该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昆仑前峰弧的东段,为早古生带昆仑大洋板块向柴达木板块俯冲而形成的岩浆弧带,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
  关键词:成矿特征,花岗闪长岩,构造蚀变岩
  1引言
  阿斯哈金矿是近年来在东昆仑东段发现的新的成矿类型,目前所发现的矿体均产于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体中。近年来在区内开展了一系列的找矿工作,对区内地层层序,岩浆岩分布、期次、构造体系及矿产分布规律等作了进一步的工作。此次对阿斯哈金矿区内的成矿特征及成因的浅析主要是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和测量来进行的。(核心论文发表网
  2成矿地质背景
  阿斯哈金矿区位于昆仑前峰弧的东段,该带为早古生带昆仑大洋板块向柴达木板块俯冲而形成的岩浆弧带,昆中断裂从预查区南侧经过。区内主要地层以晚太古—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构成其结晶基底。该区地史演化漫长,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该带是青海省著名的金、铁多金属成矿带,成矿条件优越,潜力较大,找矿前景良好。
  区内的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以压性或压扭性断裂为主,构成主干构造;张性和扭性断裂居从属地位。断裂构造从其展布方向可分为三组:即北西西—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其性质多为压扭性,具多期活动的特点。
  3矿区地质特征
  区内出露地层简单,主要晚太古代—早元古代金水口(岩)群白沙河(岩)组。
  3.1构造
  本区处于昆仑前峰弧的东段,区内主体构造为走向东西—近东西向断裂及不同等级的次级断裂。主干断裂控制地层及岩体的展布。
  区内的断裂构造以压性或压扭性断裂为主,张性和扭性断裂居从属地位。断裂构造从其展布方向可分为二组:即北西西—近东西向和北北东—近南北向断裂,其性质多为压扭性,具多期活动的特点。
  3.2变质作用
  区内变质作用有以下几类: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热液变质作用。由于以上几种变质作用的多期的金迭加,使本区岩石具有蚀变程度高,蚀变极不均匀及蚀变分带紊乱现象。
  变质作用以动力变质作用和热液蚀变作用与金矿的形成关系密切,而热液蚀变又以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与金矿关系最为密切。
  3.3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岩浆岩广布,岩石类型复杂,以华力西-印支期侵入体最为发育,岩石类型以花岗质岩类为主。与金水口群呈断层接触或侵入接触,并具混合岩化现象,接触部位受动力变质影响岩体,局部呈片麻状构造,断裂附近和扭动构造发育地区,岩石多呈压性破碎构造,有多种围岩蚀变。其中肉红色花岗岩及其派生脉岩常分布于断裂构造附近。内生热液金属矿产主要与华力西期中-酸性岩及其派生之脉岩关系密切。
  4矿体特征.
  区内花岗闪长岩中发现4条含金构造蚀变岩带,其规模从100-3000m不等,宽度1-15m。其中共圈出八条矿体,长80-1100m,宽0.5-5.2m,品位Au:1.03-17.70g/T,最高70.08g/T,产状60°-110°∠75°-80°。
  (1):Ⅰ号(PfⅠ)含金构造蚀变岩带:地表长大于800m。具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特征。构造蚀变岩带宽5-10m,产状110°-115°∠75°-80°。带内圈出金铜矿体二条,AuⅠ-1宽0.5-5.4m,均宽3.9m,长200m,含量为Au:1.11-17.70g/T,最高70.08g/T,平均品位Au:7.93g/T。AuⅠ-2宽0.5-1.5m,均宽1.0m,长180m,平均品位Au:4.05g/T。
  (2):Ⅱ号(PfⅡ)含金构造蚀变岩带:该构造蚀变岩带是该区主要构造带,长大于2500m,宽3-15m,最宽25m,产状60°-65°∠75°-80°。带内圈出金矿体三条,其中AuⅡ-1矿体,宽1-4.0m,控制长530m,Au品位:1.56-15.7g/T,最高17.65g/T,平均品位5.46g/T,均厚2.93m。AuⅡ-2矿体宽1-2.4m,控制长305m,含金1.03-6.71g/T,平均品位3.04g/T,均厚1.7m。AuⅡ-3矿体宽1.0m,控制长80m,金品位8.65g/T,均厚1.0m,该区金矿经地表风化淋漓作用含金部位存在上贫下富特征。
  (3):Ⅲ号(PfⅢ)构造蚀变岩带:地表出露长400m,宽2-10m,产状;10°∠75°。石英脉宽5-10cm,最宽1m,金品位为0.13-0.48g/T。
  (4):Ⅳ号(PfⅣ)含金构造蚀变岩带:断续出露长大于300m,蚀变带宽6-10m,其中石英脉宽1-6m,走向60°-240°,倾向北,倾角75°-80°,石英脉呈黄褐色,具褐铁矿化、高岭土化、黄铁矿化等,地表圈出两条金矿体。矿体长分别为80m、120m;宽1m、4.8m,平均品位9.32g/T和1.94g/T。
  构造蚀变岩带呈黄褐色,由蚀变闪长岩、石英脉、构造角砾岩、断层泥等组成,具硅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孔雀石化等,石英脉宽一般0.5-2m,脉中黄铁矿呈星点状、针尖状、细脉状。黄铜矿呈星点状颗粒和细脉状。
  5矿体成因
  5.1成矿物质来源
  东昆仑造山带区域上的俯冲和碰撞作用,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形成了一些边界断裂和一系列的大型剪切带。加里东造山期,沿昆中断裂带北侧形成多条NW向次级深大断裂(具逆冲特征),同时变质作用使地层岩石脱水、脱挥发份产生变质流体,在俯冲或碰撞产生的地热增温驱动下,沿深断裂或大型剪切带迁移,并不断与围岩反应,从中萃取成矿物质,从而逐步形成较高温度的含矿流体。
  5.2热液作用—金矿的初步富集
  随着区域地壳不断隆升,这些富含成矿物质的流体进入到浅部断裂一裂隙系统中并沿其向上运移,加之大气降水的大量混入,引起温压等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剧烈变化,含矿富CO2流体产生不混溶作用,从而使大量CO2、H2S等挥发性组分逸出,残余的流体含有大量金等成矿物质(丰成友等,2004a)。之后,由于压力的持续下降,大气降水的大量加入,造成温度迅速下降,金等成矿物质在成矿流体中的溶解度越来越小,于是迅速发生沉淀,导致成矿流体活化和成矿物质的初步富集。
  晚华力西—印支造山期,断裂带发生继承性活动(具走滑特征),并于断裂带旁侧形成了一系列NW—NWW向小型断裂-裂隙,伴随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使深部成矿流体沿断裂带系统发生大规模迁移,沿途萃取金等成矿物质。当含金流体进入一级的控矿容矿构造(脆性断裂系统)时,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成矿流体交代剪切带及其围岩,形成蚀变岩、石英脉,进而形成金等矿体。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标题:阿斯哈地区金矿成矿特征及成因浅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kuangye/963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