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宋家房地区地质特征及钼多金属找矿方向

所属栏目:矿业论文 发布日期:2011-02-12 16:59 热度:

  摘要:阐述了内蒙古赤峰市宋家房地区地层、岩性、构造、岩浆岩及矿化蚀变的特征,对本区钼多金属矿的含矿性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本区东部和东北部的火山沉积岩及与之接触的花岗斑岩为赋矿母岩,是进一步寻找钼矿床的有利地段。同时亦应重视本区萤石矿的寻找工作。
  关键词:钼多金属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内蒙古赤峰宋家房
  1、地质特征
  宋家房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南部红山乡双合旺村西侧,距克旗直距50余km。大地构造位置属内蒙中部地槽褶皱系温都尔庙—翁牛特旗加里东褶皱带之多伦复背斜中段北翼,[1]系一轴向北东并向北东倾伏的背斜轴部,中间为燕山晚期花岗岩体,两翼为下二叠统大石寨组(图1)。在成矿区划上该区位于河盛源—托河铀、钼成矿带南端的西北边缘,该带呈北东向沿天太永、河盛源、托河、纪家营子一带展布,长约90km,宽20-30km。
  1.1地层
  区内分布的主要为一燕山晚期(γ53-1)花岗岩体,只在北部、东南部有少量的下二叠统大石寨组(P1d)地层出现。该套地层由流纹质凝灰岩、凝灰岩、流纹岩、安山岩和少量含铁质石英粗面岩组成。
  流纹质凝灰岩主要分布于南部,肉眼观察灰黑色,凝灰结构,块状构造;镜下观察可见脉状穿插结构,流动构造。其中的岩屑主要为粗安岩屑、硅质岩屑等,约含5%;晶屑主要是石英、条纹长石及更长石等,约20%。岩屑和晶屑均呈棱角状分布,其余为隐晶质和少量不透明矿物。少量流纹质凝灰岩则可见更长石蚀变为绢云母、黑云母后析出铁质变成绿泥石的现象。
  凝灰岩主要分布于北部,灰色或灰绿色,凝灰结构、脉状结构,块状构造。岩屑主要为长英质,近于隐晶质,多呈浑圆状,表面具高岭土化,约10%;晶屑主要为条纹长石,表面高岭土化,有的棱角状,有的浑圆状,约15%;石英呈他形粒状集合体,呈脉状沿岩石的裂隙分布,约5%;基质为隐晶质,约70%。
  流纹岩亦见于北部,淡粉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流纹构造不发育。石英呈他形斑晶存在,条纹长石呈半自形到他形斑晶存在,表面具高岭土化。斑晶含量在15%左右,以石英居多,另有少量黑云母和不透明矿物。基质为隐晶质,约80%。
  含铁质石英粗面岩仅见于东南部,肉眼所见黑褐色,块状构造。镜下观察为粗面岩结构,斑状构造。其中的碱性长石多高岭土化和绢云母化。
  安山岩则只见于西北部,为深灰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角闪石和中长石,两者约占10%。基质为更长石、黑云母和角闪石。
  整体而言,该套地层主要为火山凝灰岩,南部层理发育,多流纹构造,地层倾向南东,倾角60-80°,而在北部除火山凝灰岩外还有流纹岩、安山岩发育,地层倾向北西,倾角略缓。
  1.2构造
  宋家房地区位于一轴向北东并向北东倾伏的背斜轴部,中部为燕山晚期花岗岩体所侵入,两翼为下二叠统大石寨组。区内断裂构造有两种,一为东西向,一为北东向。东西向构造在区内表现为挤压断层和挤压破碎带,较大者为断层F1。该断层呈东西向横贯本区,规模较大,沿东西向延伸至邻区。沿断裂带为西拉木伦河支流银钉扣河,带宽约1km,为河谷阶地与河漫滩沉积所覆盖,这些沉积物主要是风积沙经再搬运沉积而成。在紧靠河北岸的岩石露头处,构造特征极为明显,可见明显的擦痕、构造角砾岩以及糜棱岩。构造角砾岩中的角砾与围岩成分一致,被挤压成扁豆状。断面产状170°∠36°。破碎带岩石具硅化、绢云母化、绿泥化等蚀变现象。除F1外,其他的东西向构造均为小的挤压破碎带,沿这些挤压破碎带常有各种蚀变发育。自F1向北挤压破碎带逐渐减少,强度变弱。这一组构造与成矿关系密切,所发现的成矿蚀变几乎均受此类构造控制。
  北东向构造主要为张性断裂,断面直立,走向30-50°,以东部的断层F2为代表。断面无挤压痕迹,两侧岩石完整,张性特征明显。从切割关系判断,该类张性断裂晚于东西向构造而形成。断层F3位于东南部,走向与F2相同,向北东延伸至被第四系覆盖,向南西方向延至区外。在其破碎带上,因出露有限,未能观察到明显的断裂面,但构造角砾岩的张性特征甚为明显。
  综上所述,区内主要有近东西向和北东向两组构造,前者为压性或压扭性构造,控制着区内钼多金属成矿蚀变带的分布,后者为张性构造,为成矿期后形成,对成矿蚀变起着切割改造的作用。
  1.jpg
  图1宋家房地区地质略图
  Fig.1GeologicalsketchofInnerMongolianSongjiafangDistrict
  1-第四系2-下二叠统大石寨组3-燕山晚期花岗岩4-燕山晚期花岗斑岩5-地质界线6-断层7-涨性断层8-蚀变带及编号
  
  1.3岩浆岩
  从较大的范围上讲,本地区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期次多,范围广,形式多样。但表现在区内却相对简单,只有燕山晚期斑状花岗岩和花岗斑岩(豆腐房岩体)。除南、北边缘及东部少量下二叠统大石寨组火山沉积岩外,区内大部为该岩体所占据,系西面一较大岩体的东延部分。在区内该岩体被以银钉扣河为标志的东西向断裂F1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岩性上两者相同,且有着相同的变化规律,即越靠近中部即F1断裂,岩石的结晶程度越高,矿物颗粒越大,以晶粒粗大的黑云母花岗岩或斑状花岗岩为主;向南、北两侧,则结晶程度变低,岩石晶粒变小。在北部及东北部与大石寨组接触的地方则以花岗斑岩为主,其中的花岗岩渐变为细晶花岗岩。在北部靠近银钉扣河即断裂F1的地方,由于受断裂影响,具有较明显的动力变质现象,常见有构造角砾岩和糜棱岩。
  其中的花岗斑岩为灰白色,具肉红色调,块状构造。镜下观察为斑状结构,粒状镶嵌结构。其中的斑晶1-5mm,为石英和条纹长石,多呈半自形晶体存在。基质成分与斑晶相同,唯晶粒较小且为他形,并有少量的高岭土化和绢云母化。黑云母呈片状,沿解理有铁质析出,颜色变浅。
  构造破碎带内的糜棱岩为灰白至肉红色,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其中的石英和长石呈碎斑状,镜下见波状消光,定向排列,部分石英呈脉状,沿裂隙充填。
  除上述花岗岩体之外,在大石寨组中常见有几厘米至几十厘米不等的细晶花岗岩脉侵入其中,肉眼所见为肉红色,主要为石英和钾长石,暗色矿物少见。
  2、蚀变作用及其分布特征
  2.1主要蚀变带及其特征
  (1)蚀变带ALT1:赋存于花岗斑岩体内,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陡,约80°,宽度变化较大,10~100cm不等,延长约30m。主要有硅化、云英岩化和绿泥石化。石英脉白色,不连续团块状,脉体破碎,呈断续的小透镜体存在,夹断层泥。围岩为花岗斑岩,含有较多的石英斑晶,在与围岩接触的地方,含有较多的绢云母和白云母而成为云英岩。
  蚀变带中的石英脉有黑色、乳白色两种。黑色者半透明,解理发育;乳白色者致密块状,有围岩成分充填并见绿泥石化。在与石英脉接触的围岩中常见1-5mm宽的石英细脉,可见明显的赤铁矿化和角闪石化现象。
  (2)蚀变带ALT2:位于断层F2西侧,仅靠银钉扣河北岸,走向260°,倾向南,倾角35°,被F2切断,自F2向西延伸约20m,宽2-5m。此带硅化明显,石英脉呈黑色团块状,时断时续,带内的角砾中具石英细脉,细脉1-3mm,可见绿泥石化、云英岩化,并见有赤铁矿化,偶见镜铁矿。
  (3)蚀变带ALT3:走向260°,近直立,地表所见长32m,宽2-3m。硅化明显,为次生石英岩,灰黑色,致密块状,连续分布。伴有强烈的云英岩化,以绢云母、金云母为主,石英次之,浅绿色,通常位于次生石英岩的外侧。局部见有角闪石化。
  (4)蚀变带ALT4:走向255°,长约20m,宽0.3m,只见硅化,石英乳白色,块状。
  (5)蚀变带ALT5:此为一宽5m的构造破碎带,走向280°,倾向北东,近直立。围岩系灰白色花岗斑岩,除硅化外,还有明显的萤石化。带内可见数条宽10-15cm的萤石细脉。萤石呈紫色,有的浅绿色,常呈小晶簇出现,单个晶体1-5mm,晶形完好。该带向东西向延伸20m未见尖灭,两端为第四系覆盖。。此外,沿裂隙还有明显的绿泥石化现象。
  (6)蚀变带ALT6:位于东北角的大石寨(P1d)组凝灰岩内,近东西向延伸,长约30m。此带的主要特征是硅化、萤石化和赤铁矿化。萤石紫色,脉状分布,偶见晶洞。赤铁矿褐灰色,呈鳞片状集合体。
  2.2蚀变作用的空间分布
  从上述蚀变带特征可以看出,区内主要的蚀变作用有云英岩化、硅化、绿泥石化、赤铁矿化、角闪石化和萤石化。
  云英岩化主要见于靠近F1的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内,颜色从浅灰色、灰色到灰黄、黄绿色,中粗粒结构,粒径1-5mm,通常为鳞片变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和白云母,有时可见交代残余长石类矿物。
  硅化是本区比较普遍的蚀变现象,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为石英化,以石英脉产出,同时伴有角闪石化、黑云母化和赤铁矿化等其他蚀变现象。另一种为次生石英岩化,形成致密块状的次生石英岩。
  绿泥石化在区内比较普遍,但强度不大,多与其他蚀变共生。角闪石化主要发育在石英脉的外侧,晶体发育较好,常呈集合体出现。
  萤石化出现在该区北部,与硅化伴生,但硅化较弱。萤石紫色或浅绿色,晶体发育较小,沿构造破碎带呈细脉状出现,脉宽不足10cm,晶粒一般1-5mm,晶形较好。
  赤铁矿化主要发育在东北部大石寨组(P1d)有石英脉发育的破碎带中,分布在石英脉的外侧。赤铁矿灰褐色至黑色,呈块状或鳞片状集合体。偶见镜铁矿或磁铁矿,显弱磁性,亮灰色。
  值得说明的是本区既没有见到通常与铅锌矿化伴生的硫化物矿物如黄铁矿、黄铜矿等,也未见铅锌矿化出现。
  3.含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为查清上述矿化蚀变带的含矿情况,对这些蚀变带进行了系统采样、化学分析,代表性样品的分析结果见表1。
  表1宋家房地区蚀变带含矿性一览表(%)
2.jpg
  根据上表结果,并结合对邻区的调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1)区内蚀变带受东西向构造控制,所发现的矿化蚀变带均呈近东西向延伸。
  (2)有意义的钼矿化分布于本区北部和东北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上的花岗斑岩及凝灰质火山岩中。ALT6及其附近地区应予重点关注。
  (3)本区除钼矿床之外,在北部地区还有可能发现有意义的萤石矿床。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编.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文章标题:赤峰宋家房地区地质特征及钼多金属找矿方向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kuangye/708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