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泥石流目前是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之一,由于其危害大、爆发突然、破坏力强、成因复杂等因素已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对其探讨具有重要的社会及科研意义,本文将对泥石流的危害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简要预防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泥石流,危害性分析,预防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源开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均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地质灾害的影响对国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也日益增强,而泥石流又是地质灾害中危害较大、造成人员及财产损失巨大的灾害之一。据统计,2010年共发生泥石流灾害1988起,造成2000多人死亡、失踪,占全年灾害伤亡率近80%,以及数十亿元财产损失;2011年泥石流共发生1380起,造成数百人伤亡、失踪;由此可见,泥石流的危害性极大,对泥石流进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对泥石流的危害性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浅显预防措施,仅供参考。
一、危害性分析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拥有巨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强。依据个人工作经验,泥石流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人口密集区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入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及其他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大面积建筑物损毁及大量人员伤亡。其主要原因为泥石流主要发育在山区及丘陵区,由于区域内大块肥沃平整土地较少,又因先民地质知识匮乏,多数村庄、乡镇建设在冲沟沟口、古河道中以及泥石流冲积善上等受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的区域,导致以上人口密集区受灾。
二)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条件因素限定工程需建设在水系发达并有一定落差的区域,同时这样的区域也是泥石流常发育的地区,所以常会威胁上述工程及工作人员。
三)对公路、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流改道,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预防措施
依据前人研究、调查资料以及实践经验,泥石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预防:
一)修建跨越、穿越工程。为了防止泥石流对铁路和公路带来的危害,可以采取修建桥梁、隧道、明硐或渡槽等,从泥石流沟的上方或下方穿跨越通过的措施,使泥石流在其上方或下方通过,用以避防泥石流。
二)修建防护工程。指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它主要工程,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的危害。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
三)修建排导工程。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使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排泄,泥石流排导工程包括导流堤、急流槽和束流堤三种类型。导流堤的作用,主要是在于改善泥石流的流向,同时也改善流速。急流槽的作用,主要是改善流速,也改善流向。束流堤作用,主要是改善流向,防止漫流。导流堤和急流槽组合成排导槽,以改善泥石流在堆积扇上的流势和流向,让泥石流循着指定的道路排泄,不让淤积。导流堤和束流堤组合成束导堤,可以防止泥石流漫流改道为害。对于导流堤的布置,堤尾方向与大河流向应力求成锐角相交。泥石流与大河汇流,洪水互相搏击,动能会有很大损失,交角越小,动能损失越小,越容易将泥石流带走,一般地说,交角宜小于45°。
四)修建栏挡工程。用以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暴雨、洪水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建筑工程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的工程措施。拦挡措施有栏渣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
五)生物措施。泥石流生物工程防治措施是指以植物为手段,按泥石流发育的不同类型特征和分布特点,在坡面营造一系列组合不同、结构不一、功能各异的各种植物群落,发挥林木对土壤的固持力作用来增强抗滑性能,比如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固沟稳坡防冲林、护岸护滩林、经济林、薪炭林、生物谷坊和生物篱等共同组成的一种以防止泥石流发生、发展与危害为目的的生物防护体系。
六)监测预警措施。由于滑坡泥石流具有发生规律不明显、防治工作难度大的特点,准确监测、及时预报、尤其重要。只有通过科学准确的监测并大量采集相关信息,及时汇编资料、及时上报险情,才能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的监测项目主要有降雨监测、位移监测、裂缝监测、径流监测、土壤含水量监测等;具体的监测手段是利用雨量计、位移计、GPS、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描仪、泥位计等现代科学仪器对相关对象进行监测,同时对重点险段进行专人监测看守。在报警方面,除无线报警、红外线监控仪、电话和广播报警以外,还为重点险段的群众发放了喊话器和报警铜锣,一遇险情相互通报、鸣锣报警。
七)修建水利工程。修建水库、水塘和引水、排水渠道、隧洞工程,调蓄、引导导泥石流流域的地表水,改善泥石流形成与发展的水动力条件。
八)划分泥石流的危险区、潜在危险区或进行泥石流灾害敏感度分区;加强水文、气象的预报工作,特别是对小范围的局部暴雨的预报。当地居民要随时注意灾害预警预报,设定躲避路线。不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杜绝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固体物源促使泥石流发育;当发现弃土、弃渣量过多可能在沟谷中形成堆积坝时应在雨季来临之前,主动清除沟道中的潜在物源,以降低泥石流的产生。
九)加大对泥石流危害性及应急避险措施的宣传力度。重点宣传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发生前的明显预兆及一些应急避险预防措施,提高全民预防意识。如,宣传泥石流形成的条件主要有:①物源,松散物质丰富,山体破碎、沟谷两侧滑坡、崩塌发育;同时每小时的降水强度一般达何等数值,固定段内降水量达到多少强度,或连续降雨(连阴雨)及病险水库塘坝溃决时均可触发泥石流。②地形地貌,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降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一般山区上游形态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飘状或漏斗状;中游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较大,可加速泥石流的下泻;下游多为开阔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便于碎屑物质堆积等。具备以上特征的地貌形态可为泥石流的孕育形成、发展提供良好场所。通过对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宣传可以使得人们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有一种危险意识,以采取应急措施,避免伤亡和更大的经济损失。
四、综述
本文通过对人口密集区、水利水电、道路桥梁等常受泥石流灾害威胁的几个方面介绍了泥石流的危害性,在前人调查研究成果以及自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浅显的泥石流预防措施。泥石流的危害仅仅依靠本文的几种预防措施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利用多种措施,全面进行泥石流的预防和宣传工作,才能降低泥石流的发生概率和危害。
【参考文献】
[1]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刘希林等,科学出版社
[2] 《泥石流防治》王继康等,中国铁道出版社
[3] 《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及防治》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科学出版社
[4] 《泥石流防治指南》周必凡等,科学出版社
本文选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7年创刊,是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主办的。国际刊号ISSN:1000-3665;国内刊号cn:11-2202/P。邮发代号2-335。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专业领域创刊较早、发行较广,并具有权威性、综合性的学术理论与实践刊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