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长三角一体化交通战略
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构架下,交通规划必须明确目标,进行交通设施的整合与协调,明确长三角地区各航空港、海港的功能定位,推进长三角地区的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长三角地区各主要城市之间应建立完善的快速交通系统,并与城市的交通网良好地衔接。强调交通与土地使用相互结合,交通与经济相互适应,交通与环境相互协调,交通与社会相互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协调
配合,内外交通的紧密衔接,形成综合性强、效率高、多样化的一体化交通。
长三角一体化交通战略是构筑国际大都市圈一体化交通,以高效、安全、舒适、清洁的交通体系,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全面提升长三角地区在世界都市圈中的综合竞争力。
3.3长三角综合交通规划设想
长三角地区发展的目标是“世界都市圈”,因此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必须全方位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的时代挑战,全面提升地区发展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交通是城市的命脉,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按照“世界都市圈”战略定位,这对长三角地区的交通的规划和建设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因此,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交通的发展应进行全局统筹、重点引导、超前示范、优质服务、建管并举,积极促进“世界都市圈”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需要规划和建设以一体化综合交通为先导的整体发展模式。基于以上的认识,规划设想:
(1)在长三角地区应对机场进行功能定位与分工,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在长三角地区应该进一步确立上海航空港在亚太地区作为枢纽港的地位,将浦东机场建设成为世界级的航空枢纽港。
(2)加快长三角地区的港口建设,实现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打通沿海大通道。江苏的沿江开发战略必须与呼应上海、开发浦东、共同构筑长三角一体化都市连绵区的战略为前提和依托,将上海作为江苏沿江开发的火车头、发动机。因此,打通苏中、苏北与上海的快速通道也是实施沿江开发战略中必须作为先导工程考虑的。当务之急是打通南通与上海的沿海铁路和高速公路通道。目前,苏通大桥已开工建设,拉开了苏沪跨江通道建设的一个序幕,但这个通道还不是最直接和最便捷的通道;应当以此为契机,加快沪(上海)-崇(明)-海(门)通道、沪(上海)-崇(明)-启(东)通道建设的步伐。
(3)尽快启动沪宁、沪杭城际高速铁路建设。这是推进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缓解道路交通紧张拥挤的关键性先导工程。纵观世界成熟的大都市连绵区,都相继建成了高速铁路,并且一旦高速铁路建成,都大大加快大都市连绵区一体化的进程。高速铁路无论采用磁悬浮、还是采用轮轨,运行速度都可以达到300km/h以上,其运载能力要比传统铁路大得多。在这样的速度下,上海到南京直达只需1小时,而上海到杭州只需40分钟。如果采用高密度、小编组的城市公交化运营方式,整个沪宁杭城市群将完全打破时空界限,形成一个整体都市圈的感觉,对人们的时空观念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4)重视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之间的联系,加强城市群的交通整合,建立“长三角”都市圈一体化的城际公路交通体系,提供高效率的交通网络,重点发展地区可通过多条交通走廊形成交通带提供交通服务。做好区域内公路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建设的衔接和协调。高速公路要形成网络,增加出入通道,增加设施容量,以提高通行能力、扩大交通功能。其中,高速公路交通目标为3小时。
(5)发展区域轨道交通网,是现代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发达国家城市群交通模式的成经验。区域轨道网优越性已被许多城市化发达国的实践证实,东京、纽约、巴黎、汉城等大都市圈区域轨道网都十分发达,轨道交通都已占公共交的一半以上。建设长三角区域快速轨道交通,有效地实施城市群交通“公交化、快速化”的战略缓解交通紧张状况,改变城市的无序发展;同时,也极大地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加快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建成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减少出行时间最终形成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以上海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圈”,重点打造沪宁杭核心区域“1小时都市生活圈”。区域轨道交通网络以特大城市上海为中心,采取西向、南下、北上的策略,即以西向(包括西南和西北)为主,但同时也努力加强同南部(跨越杭州湾)和北部(跨越长江)地区的联系,要改变苏南苏中、浙北中小城镇与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之间无轨道交通联系的落后状况。加快突出公交化的快速轨道交通网规划建设,建立一个覆盖长三角各主要城市,由高速铁路、常规铁路、快速轨道、市郊铁路等构成的大容量、与市域交通换乘便捷的区域轨道交通系统。建立一个以上海、杭州和南京为中心,呈辐射状的长三角区域轨道交通系统,使其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公交捷运系统;并使区域轨道交通与各城市内部城市轨道交通衔接,为长三角内城市间通勤和日常商务、公务、购物、旅游、休闲提供快捷可靠的交通方式。
(6)重视交通枢纽建设,实现各种交通方式有效转换。在长三角范围内规划和建设枢纽设施,改善内外客运的衔接条件,提高交通的整体运行效率,把交通枢纽的建设作为实现一体化交通的关键措施。
(7)完善交通管理,实现交通智能化管理,健全和完善交通管理法制。在长三角地区需要协调交通的政策。例如,在长三角地区协调私车上牌的政策,应对汽车消费的新趋势。2003年上半年,有8000多上海市民到苏浙异地上牌。而上海私车牌照拍卖均价已突破4万元大关。目前上海没有进一步限制外地牌照在市中心行驶的打算,而且仅限制外地牌照在市中心行驶的政策不符合国际化大都市惯例和形象。因此建议在继续推进以公共交通为主、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政策的前提下,私车采用“无限制”购买,“有条件”使用的政策。所谓“无限制”即逐步取消牌照拍卖的方式,放开私车市场,使购买汽车的环境宽松。“有条件”
指应限制小汽车的使用,使用收费。结合实施区域控制、拥挤收费、提高停车费等方式,引导私人小汽车有序发展,合理使用。
4.结语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