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时代,世界在城市化,城市在汽车化。然而,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紧缺,“汽车化”日益成为城市的大问题。作为传统交通工具的自行车以其节能、环保、健康等优势,又成为市民绿色出行的首选。
关键词:绿色交通,自行车专用道,公共自行车租赁
0前言,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出行距离不断增长,带来了小汽车和公交等机动化交通快速发展,自行车交通越来越不受重视,与此同时,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紧缺,“汽车化”也日益成为城市的大问题。作为传统交通工具的自行车以其节能、环保、健康等优势,成为市民绿色出行的首选,在短距离出行中受到市民的青睐。
1 自行车交通在现代城市交通方式中的作用与未来趋向
1. 1自行车交通与机动车交通工具的比较
1.1.1节约道路资源
小轿车平均占用道路面积约为2.3平方米,自行车是1平方米;在同样的道路上,轿车载人每小时最多能通过3600人,而自行车载人可通过10600人,运送能力是轿车的3倍。一条20m宽的道路,机动车道为12-13m,其两侧非动车车道在4-6m。自行车道路空间占城市道路空间不足30%,而完成的客运量占各类车辆客运量总和的70%以上,可见自行车对城市道路资源最节约。
1.1.2节能环保
从能耗来看,自行车不用消耗能源,而且是绝对零排放。国家环保总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空气污染重,约79%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汽车尾气是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失去蓝天的重要原因,机动车尾气排放中含有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更接近地面,处于人群呼吸带,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造成伤害。因此,在大力推行公共交通的同时,也要鼓励发展一定比例的自行车交通作为公共交通的辅助。
1.1.2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健康的角度来说,自行车交通是一种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骑自行车不仅可以放松肌肉,提高心肺功能,有效锻炼人体心血管系统,达到缓解身心疲劳的作用,还能提高双腿的力量和耐力素质,预防大腿骨骼疾患的产生,这对于每天在写字楼和驾驶席的狭小空间中转移的人们来说尤为重要。
1.2自行车交通发展趋势
如今,提倡自行车交通已成为国际大城市交通的潮流。国际大都市伦敦、巴黎、东京等的交通发展战略中都明确提倡自行车交通。在荷兰,国家的自行车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5公里以下的出行尽可能放弃机动车而改用自行车,从家到轨道交通车站,自行车是最合适的交通工具。”
2、为推行自行车交通做规划准备
2.1自行车交通现状
2.1.1设计问题
自行车道还不成系统,导致部分路段自行车的行驶秩序较混乱,存在机非冲突或人非冲突;自行车通道设计无统一标准,形式五花八门,让自行车驾驶者无所适从;缺乏标志标线等必要的交通管理设施,部分通道在路口处未考虑斜坡处理,自行车行驶不便。
2.1.2安全问题
在一些辅路型道路,以及城市主干道的辅路上,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缺乏物理隔离设施,骑车人没有安全感,自行车的交通安全没有保障。缺乏隔离,为机动车和自行车互相串道行驶创造了物理条件。机动车驶入自行车道,不仅阻碍了正常行驶的自行车,而且给自行车交通造成极大的安全威胁。
2.1.3存车问题
现状自行车存放的主要问题是乱停放,尤其是商铺门前、公交、地铁站附近,自行车车道上堆放杂物,随意将自行车停靠或锁在道路栏杆上的情况比比皆是,无人看管,容易丢失,又影响市容。一些商业服务业、公共设施、公交和地铁站缺乏足够的自行车停留设施,是造成自行车乱放乱停的主要原因。
2.2在规划中为自行车交通预留空间
为了推行绿色环保的自行车交通,规划应切实发挥其“龙头”作用,针对现状自行车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制订相应对策,为自行车交通预留空间,创造良好和安全的环境。
2.3规划自行车专用道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自行车道路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米,靠路边的和靠分隔带的一条车道侧向净空宽度应加0.25米,自行车道路双向行驶的最小宽度宜为3.5米。
根据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的《2005年度北京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基础研究》,自行车专用道在宽度设置方面,城市主次干道两侧的自行车道适宜的宽度为3.5米(相当于3条车道),支路为2.5米(相当于2条车道)。各城市可根据本市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和交通特点,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确定自行车专用道的宽度。
2.4理想的自行车道应具备以下特点:
2.4.1连续性
自行车道应具有连续性,形成完整的网络系统,才能充分发挥使用效率。为此,自行车道在同一道路上应保证统一的宽度、统一的色彩、统一的标志,有强烈的引导性;在道路交叉口应进行无障碍设计,使骑行者无需下车就可以顺利通过交叉口;在曲线转弯处,应充分考虑其曲率半径,转弯半径要与设计速度相适应,在自行车道转弯内侧予以加宽,并应保证转弯视线的通透。
2.4.2安全性
确保自行车道的有效宽度和平坦性;在次干路及以上等级的道路上实现机动车与自行车之间的物理隔离,保障自行车交通安全和畅通;应避免陡坡的设置,在必要的交叉路口,应具明显的设施标明,以提升骑乘者的安全性;应具有良好的自行车道铺面,使其具有耐久性、抗污性和雨天防滑等性能。
2.4.3舒适性
舒适的骑行环境,也会对自行车交通起到鼓励和引导作用。炎炎夏日,尤其是在南方地区,遮荫显得尤为重要。深圳华侨城区内的自行车专用道,设置在浓密的树荫下,在城区重要场所还设立了专门的自行车停放点和休息设施,清晰明确的地面标识、宽阔平坦的行车路面,吸引了大量自行车爱好者。自行车专用道旁种植枝叶浓密的高大乔木,既不影响骑行者的视线,又能为骑行者提供舒适的骑行环境。
2.4.4趣味性
通过自行车专用道沿途多样的植物和环境小品设计,为骑行者提供多样的空间感受,避免枯燥和乏味,提升自行车运动的趣味性。植栽考虑以引导性及遮荫性植栽为主,避免遮挡住骑乘视线及景观视线,与人行步道间可以绿篱或草花、地被植栽作为间隔,可利用本土特有植被来塑造鲜明的地方特色。
2.5规划停车设施
调查显示,如果在地铁、公交站就近设置专人看管的免费存车处,73%的骑车人有可能选择驻车换乘交通方式。结合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车站,根据需要就近设立自行车停车设施,为自行车驻车换乘提供良好和方便的条件,改善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换乘环境。
在步行商业街布置足够的停车场地,便于建立与步行系统相互衔接的自行车系统。要真正达到搭乘和换乘的自由,在医院、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设立造型优美、坚固安全的停车架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停车收费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未来由燃油税来承担停车管理的费用支出,逐步实现自行车停车收费全免。
2.6公共自行车租赁
在中国,自行车容易丢失,而且在拥有自行车的人员有之中,一定比例的人平常骑自行车出行的次数较少,这样就带来的资源的浪费,自行车租赁系统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在这方面,国内外都已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法国巴黎的“无人自行车租赁系统”,在巴黎市设有1451个租赁场所,备有两万多辆自行车。系统运营成效颇受赞誉,这些自行车一年中共行驶30万公里,等于为城市减少了32330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1/3的上班族使用自行车,人们只需花20克朗就可以使用拴在街道周围的停车处的“城市自行车”。需要用车时,将钱投入投币孔中,解开车锁就可骑走。用完以后,可把自行车还回任何停车处,并取回自己的20克朗。
在日本京都,观光者可以在最近的火车站租一辆自行车,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游览,游览完后把车还到下榻的酒店就可以了。
如今,出了地铁口租辆自行车去上班、逛街,这种在国外颇为流行的出行方式在北京早已成为现实。杭州也仿效巴黎,启用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游人可以骑车环绕著名的西湖游览。
3结语
在成品油价格上涨、尾号限行、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等因素推动下,自行车交通开始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回归。把自行车纳入到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公众使用,随用随借,让便捷的自行车为市民解决最后一公里交通的问题。这是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理念,也代表了未来城市自行车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