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对承德市农村公路安保设施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了安保措施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的建议,为促进我市农村公路安保工作的进步提供了有力依据。
关键词: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措施,建设资金
关于农村公路的概念有不同的说法,国家有关部门对农村公路有如下定义:农村公路一般是指通乡(镇)、通行政村的公路。通乡(镇)公路是指县城通达乡(镇)、以及连接乡(镇)与乡(镇)之间的公路,通行政村公路是指由乡(镇)通达行政村的公路。也有部门认为“就我国的现状而言,农村公路就是指县乡公路和通村公路”[1]。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作为干线公路网支撑的农村公路受到了国家的日益重视。农村公路在社会、经济文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它增加了公路沿线农民的收入,加强了城乡沟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二是加快全而建设小康社会进展的必然要求,因为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日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三是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干线公路网支撑的农村公路发展相对滞后,就不可能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2]。
公路设施作为道路交通的重要载体,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涉及人、车、路、环境、管理等诸多因素,其中驾驶员素质不高、操作技能差、安全意识不强等是导致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但近年来,因公路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而未能有效阻止群死群伤事故的事件时有发生。随着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的加大,已显著改善了我市农村公路的交通条件。但广大农村地区,恰恰是公路交通安全状况最不容乐观的地区。
1承德地区农村公路安保设置隐患调查
自2003年以来,在国家惠农政府的扶持下,我市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全市共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0387.604公里,其中,2003年至2005年通乡油路建设1500.1公里;村村通油(水泥)路工程项目2004年至2008年共修建6565.604公里;其它农村公路建设2321.9公里。新改建桥梁8064延米/220座,共完成投资26.4亿元。至08年底全市2571个行政村,有2237个行政村通油(水泥)路,通畅率为87%。大大改善了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了农民群众的通行能力。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市农村公路安全设施却普遍缺少。由于当时受建设资金、服务理念、社会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市的农村公路安全防护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有大部分公路,特别是一些穿越山岭重丘区的三、四级公路陡坡急弯、依山靠水、傍沟临涧,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存在着标志、标线设置不够规范,行车诱导设施不全的缺陷,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机率,给安全行车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截止2008年底,我市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16143.25KM,县级公路2951.311KM,乡级公路4024.301KM,专用公路32.392KM,村级公路9135.242KM。通过调查了解到,我市县级公路安全隐患,急弯路段处其中单个急弯路段35786处,连续急弯路段7576处,陡坡路段4854处,连续陡坡路段3286处,视距不良路段8956处,落差在10米以上的高填方路段1516处,落差在6米至10米的高填方路段1309处,落差在6米以下或沿河湖水深超过1米的高填方路段3385处,事故多发路段4318处,过村路段6928处,公交或公铁平交道口7341,全市县级公路现仅设置标志牌2382块,示警桩654根,示警墩1384个,防撞墙1735M,安全护栏340M。乡级公路仅设标志牌153块,示警桩1121根,示警墩125个。村级公路基本无公路安全设置。现农村公路共需增设安全设施标志牌39853块,警示桩66810根,示警墩64691个,防撞墙73852M,反光镜122块,波形梁护栏42411M,钢护栏4310M。
2农村公路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
路是越修越长,道路安全隐患是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的通行安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形地貌因素影响
承德基本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200米到1,800米之间,山峦叠嶂,沟谷纵横,燕山山脉的主峰雾灵山海拔2,116米。就地貌单元而论,分为高原和山地两种,即坝上高原与冀北山地两大地貌类型。冀北山地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顺序排列,由西北向东南阶梯下降的地势;西北部与内蒙相邻地区成为坝上高原地区,坝下北中部为土石山地,南部属石质山区,流域地貌类型为中山、低山、沟谷河川平地,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0%,沟谷河川平地面积占20%。
(2)受建设资金限制
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改造起步较晚,历史欠帐较多,建设任务重。建设资金来源一部分为国家补助资金,一部分为地方配套资金,由于地方经济欠发达,资金筹措困难,建设资金有限。因此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农村公路原有路线线形能够满足规范要求的,都尽量利用旧路进行改建,避免大范围调整线形、大填大挖、占用有限土地资源、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3)安全意识差
随着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实施,农村公路路网的基本形成,大大方便了广大群众的出行。但通过调查发现,群众对安全意识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公路通了,路好走了,出行方便了,安全不安全一切与他们没什么大的关系,个别路段的沿线群众还存在破坏公路安全设施的现象,这样在群众的心里就形成一个极大安全隐患。
(4)公路安全设施不完善
公路安全设施跟不上公路建设的速度,在已建、在建的农村公路,标志标牌、安全墩、警示桩,设置不规范,不齐全,有的根本没有,安全隐患较为严重。
(5)农村公路管理不善
我市农村公路网的管理养护无论是队伍技术水平,还是管理手段、装备、资金投入等都差强人意,目前的工作重点仅是保畅保通,难以在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上有所作为,当然对交通安全设施的投入就可想而知,这无疑与我市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是相悖的。
3实施“安保工程”,打造安全通道的建议
实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是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的迫切需要。安保工程是贴近民意,深入民心的工程,它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要求----生命息息相关,是名副其实的生命工程,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体现,是一项闪耀着公路人人性光芒的民心工程。安保工程是为我们这几年来呕心沥血修建的“民心路”、“幸福路”、“致富路”系上“平安标”,使广大群众走上“安全、畅通、舒适”的农村公路的“生命工程”。
(1)提高认识,全民防控
安全无小事,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建立农村公路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和社会化建设管理机制,深入搞好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把安全作为一场战争来打,消除广大群众头脑里的不安全隐患,真正树立起安全、防范意识,人人要有安全意识,逐步形成全社会都来关注安全。
(2)加强农村公路养护,提高安全系数
安保工程不仅针对山区公路隐患路段,而是融安全、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全面提高全国国省道干线公路管理养护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安保工程应与农村公路日常管理养护工作融为一体,安保工程不仅是采取工程措施改善安全状况,其更重要的是要把安全、经济、环保的理念融入到农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养护之中,把其作为保通、保畅紧密相联的一项日常工作来抓,才可能实践安保工程“安全、经济、环保、有效”的理念。落实农村公路养护责任,排除农村公路的安全隐患,提高通畅能力,增强安全系数。
(3)以人为本,科学组织,逐步完善
安全保障工程点多线长面广,实施难度较大,必须依靠政府,部门联动,上下一心,群策群力,科学组织,扎实推进。必须强化责任,既要加强工作领导,又要加强技术指导,使工程建设在科学和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实施。必须讲究方法,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先试点后铺开,通过典型带动,指导面上工作;坚持先设计后施工,按照安全、环保、经济、实用的总体要求,充分论证设计方案,确保工程实施效果;坚持统筹规划,抓重点带一般,优先“危桥险路”,整治急弯、陡坡、视距不良、连续下坡、路侧险要等行车安全隐患路段。必须落实物质保障,努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确保工程建设所需资金。
(4)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采取技术措施
安保工程的核心是保护生命,减轻事故的危害程度。所以我们应认真分析影响行车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然后决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措施和手段。不同路段、不同区间事故发生的概率不一样,事故的危害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逐段分析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危害程度,从而合理确定是否采取防护措施,应当采取何种类别的防护措施。
(5)优化工程设计,注重环境保护
安保工程实施路段一般位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岭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工程建设一定要体现经济实用和美观环保的原则,与自然景观相协调。防护要适当,但不能过度,应结合地形特点,灵活多变;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要突出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中,要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建设经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对环境和景观的破坏。
(6)因地制宜,采取综合防护措施
在确定防护设施的型式、位置和长度时,一定要综合考虑经济的可承受力,环境的可承受力,社会对事故的承受力,坚持“主动引导、突出重点、适度防护”的原则。主动引导,就是要通过警示、限速、诱导等措施,引导车辆安全通过易发生行车事故路段;突出重点,就是针对每一个路段,具体分析存在的影响行车安全的主要缺陷以及危害程度,找准主要矛盾加以处治,避免设施过多过密对景观和行车带来不利影响;适度防护,就是要选择适当的防护型式和防护类别,既要避免防护不足造成人员伤害,又要避免设防过度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和景观破坏。
(7)搞好跟踪调查,注重后续评价
“设施损坏情况”、“交通事故起数”和“交通事故死亡率”等指标,是评价安保工程实施效果的量化指标。各级公路管理部门要注意与相关部门的配合协作,掌握安保工程实施前后交通事故数据变化情况,以便对工程实施效果做出客观评价,为进一步做好工作积累经验。
4结论
“要想富,先修路”是我们在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的一贯方针,也是解决我们农村问题最基础的一环。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络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深入,尤其是随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农村公路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但是,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农村公路安保设置存在隐患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通过调查的承德市农村公路安保设置不合理的大量数据,分析了产生这种安全隐患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的建议,为改善我市农村公路安保设置不合理提供了有力依据,为我市农村公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强伟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公路供给问题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2]宋学文,张红艳,冯晓.农村公路研究现状综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24(3):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