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时代已越来越趋向于自然状态发展,回归自然已经成为人类对生活环境的一种追求,针对慈云佛学院的区域特点,结合现代园林设计理念,应用生态园林美学对该园林景观进行设计,并就其设计理念与总体定位,植物的配置原则,总体分区设计,区域分区与功能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慈云佛学院,园林景观,园林美学,设计
1引言
山脉形胜、水域风光、建筑群体、花木植被被中国人称之造园的四大要素[1]。其中,各种环境要素有机融合,和谐辉映,相互依托,构成了园林空间的完美艺术结合,使人们活动于诗情画意的现代生态园林之中。
2工程概况
慈云佛学院位于浙江省宁海县桥头胡镇,坐落于慈云禅院里,院旁群山连绵,占地面积13.7公顷,现状有部分农田、林地、溪流[2]。在设计中可加以综合利用,在经济损失最小的前提下达到最佳景观效果,各种景观规划分布如表1。
表1各种景观规划分布表
3设计理念与总体定位
园林景观设计立足于基地现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结合场地资源的特点,以建设“佛教文化研讨及具有国家知名度的佛教浏览圣地中心”为战略目标,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将该院建成集佛教文化研讨、观光、度假、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景区。
以佛教文化研究、佛学教育、生态保护、浏览观光定位为景区的基本功能,在满足景区生态保护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并适当发挥景区的浏览观光功能。
儒教、道教、佛教中都有倡导各种入世、出世原则去修生养性。所以,慈云佛学院的景区设计以“营造生态养生园”为理念,围绕这一理念,努力营造一山一水入画意、几弯几曲远尘心的自然景观,写景寓禅,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效果。
4生态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
(1)艺术性原则:现代生态园林设计不是植物景观的堆积拼凑,也不是简单地复制自然,而是对各种植物群落在美学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艺术组合,是园林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经验总结和升华。在植物景观的物种分布和配置过程中,应遵循和谐统一、均衡调和等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表明了设计园林时配置植物的艺术要领。在设计园林的生态景观时,植物的形状、线条、色调、质地等都要进行合理的搭配,组合中各物种要有一定的差异,形式也要变化多样;但同时又要各物种之间保持一定的相似性,给人以和谐统一的感觉,使人观赏或或置身其中时都能让人心静柔和、赏心悦目之感。
(2)景观性原则:进行园林设计时,既应该考虑植物群落自身的美感,还要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这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各种景观植物物种的造景功能和观赏特性,并能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对整个园林植物群落的配置效果能进行总体把握和合理配置,同时对所构造的整个园林的植物群落季节性变化规律有较强的预见性,使园林景观在季节的不断变化过程中收四时之烂漫,尽显无尽春意的效果。
(3)生态位原则:生态位是指某一物种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及其在空间结构和季节变化中的地位,反映了该物种与整个生态环境和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在慈云佛学院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科学选配景观植物的种类,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性,尽量避免各物种间营养结构上的竞争。园林应能形成功能健全、结构合理、种群稳定的生态群落,各物种间相互依托,有机融合,根据气候特点及地域环境,合理配植各具特点的现代生态园林植物群落,形成景色宜人的环境。
(4)生物多样性原则:根据生态学中生物物种多样性可保证群落的基本稳定性原理,为使院内的园林生态植被健康、稳定的发展,应不断充实植被物种的多样性。园林绿化工程可积极引种新的易于栽培的物种,培育有极高观赏性的野生植物物种,以不断丰富生态园林植被的品种多样性,形成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居住景观。
(5)适地适树原则:植物是有生命的东西,每种植物都是经过不断地发展和进化后才形成的,它在长期的系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的特定环境。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合理选配适合本地土壤、气候条件的植物种类,应充分了解本地自然环境条件的规律,选择本地生态效益较好的植被物种进行生态园林的建设。
5总体分区设计
以规划道路为区域划分界限,把整个社区设计分成了6大区块,为了能够体现院区的佛教文化氛围和气息,对6大区块分别定义为:福德园、福报园、福乐园、福慧园、福观园、福馨园,其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
图16大区块分布图
福德园:本区域包括停车场,山门广场与放生池,寺前广场相连,在广场周围配置银杏、香樟、乐昌含笑等植物,衬托山门的气势,让游客一进入景区就有庄严肃穆的感觉。
福报园:繁华喧嚣的都市生活,让人们渐渐远离农田,淡忘这种质朴的生活,在这里建立农耕科普园让孩子们在这里种植果蔬,绿地认养,体验耕耘的快乐和收获。
福乐园:将以“福乐园”为中心,散布着“普愿亭”,“别墅区”、“报恩院”、“陶然轩”等建筑设置,运用对景,借景德手法,并结合植物,将自然中原有的水系引入园中,形成一片自然生态的滨水休憩空间。
福慧园:主要由山门,山门广场,万佛殿,主体寺院教育中心,佛修苑,四十九转回廊等景点组成,该区域作为教学楼的延伸,是研习和传播佛教文化,佛教艺术的区域,本区域配置荷花,罗汉松,五针松等清新高雅的植物,营造富有禅意的空间环境。
福观园:观,有观想,禅观等内涵,也有憧憬,瞻望的意蕴,回归自然,也是人性的回归,人类只有与自然协调共生,才能有美好的未来世界,这不仅是佛教的,也是社会普遍的价值期求。而配置一些诸如“庭院绿化”,“净息园”,“般若亭”等闲适和悦的休闲园林景观,提取传统空间布置手法的精华,结合自然环境,运用对景,障景等手法营造出自然朴素的景观氛围,使这里成为师生课后休息放松,游客观光,休闲散步,净化心灵好去处
福馨园:漫步于祖堂,素斋馆,茶园,茂林修竹,疏密有致,依山而坐,酌一杯清茗,慢慢啜饮,品茶悟禅,茶禅一体,茶佛相通,自然有序,环境与心境的平淡清净。
6区域分区与功能设计
以规划道路为区域划分界限,景观设计分区的原则如下:
⑴整体性原则:景区分为六个区,各区都有自己的功能特色,但每个分区的建筑风格、景观环境等均有共同的处理手法,以确保整个景区的整体感、秩序感、统一感。
⑵可持续性原则: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环境至上,对不同的类型的区域,有针对性地堆山体、水系、植被进行保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⑶内涵性原则:充分发挥佛学院资源的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内涵,强调回归自然,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培育良好的佛教文化教学研讨环境和休闲旅游环境。
应该尊重原有地形地貌,避免大量的土石方工程进行景观竖向设计,道路建设也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力求维护植被及土层的完整,尽量与环境为一体。
(1)主干路:为车行道,道路宽度5m,在现有道路基础上作了适当改动,并增加环形主园路贯穿整个景区,使整个景区景观连续有致,增添游趣。
(2)次干道:放生池,万佛殿,祖堂等景点均开辟次级游览干道以连续各景点及设施,路面材料以青石为主,宽3m.
(3)游步道,其余道路均为游览步道,宽1.5m。
7结语
生态园林美学是生态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学在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的具体化和实践化[3],只有更大程度地应用生态园林美学,才能把园林绿化工程中各种复杂的构成因素组合成丰富多彩的有机艺术空间,才能创造出自然、多样、艺术的现代生态风景园林景观,才能使园林设计艺术在新的时代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刘晓陶.生态设计[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2]慈云庵周边地形现状图[R].2009,3.
[3]商黑,倪琪.当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与手法初探[J].华中建筑,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