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发展简史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日期:2011-05-13 17:01 热度:


  这段时期,我国高校在一定的经济、技术和管理条件下形成了一种具有历史特点的图书馆类型,后来被称为中国的“传统图书馆”,如天津大学图书馆(图2.10)。虽然它的管理方式和功能布局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不管怎样,时代的发展毕竟使图书馆的建筑模式有了一些改善。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建设规模呈现出明显增大的趋势,建筑布局也比以前的复杂些了,平面通常采用“上”“工”“士”“山”、“出”、横“日”等字型,以条状矩形平面组合而成;藏书部分的进一步重视使高校图书馆开始独立设置多层书库空间或预留扩建书库的位置;阅览室部分增加了教师专用阅览室,报刊、期刊开架阅览室等。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图书馆抛弃了传统的建筑形式,外观力求简捷、实用、经济,屋面平屋顶处理,立面上柱子突出墙面列排,窗户的位置及大小与建筑内部功能紧密结合。这种型制满足了当时藏书日益增加和师生进行科研学习的需求,与当时的国情是相适应的。但是它们只适用于以藏为主、实行闭架管理,功能单一、服务层次较低的封闭型图书馆,而不适用于以阅为主、实行开架管理,多功能、多层次服务的开放型图书馆,因而很多这一时期的图书馆现在己很少使用了。
  2.3模数化图书馆带来的变革(1979——今)
  传统式图书馆的主要特点是图书馆用房的功能明确而固定,单一而固定的平面布局很难随着建筑目的和功能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固定功能的设计意识使传统式图书馆只注重近期的适用性与经济性,而几乎完全放弃了灵活性。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呈加速度发展的今天,传统图书馆建筑再也无法适应读者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变性。针对传统式图书馆缺乏灵活性这一弊端,美国的麦克唐纳(Macdonald.A,)于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了模数式(Modular)图书馆的设想。这一设想给图书馆建筑设计思想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为图书馆的现在与未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本框架,在平面布局上突破了房间的固定分隔;并以大柱网、大空间适应了使用上调整互换的灵活性;采用了“藏阅合一”的管理方式,大量实行开架借阅,促使传统截然分隔的“三大空间”解体,基本书库大大压缩或根本取消。在现代化技术、设备相继引用使用后,更加显示出这种建筑方式的优越性。以后经过逐步完善,形成了“模数化图书馆”的设计模式,这种模数式图书馆的使用极其灵活,其特点是:建筑完全由柱子承重,采用统一的柱网、统一的层高、统一的楼面荷载;天棚连成一片,可按需要灵活隔断;楼梯、风道、设备管井等尽量集中或设在边墙外,以获得更大的、无障碍的空间,大多采用空调,并使风口、照明灯具等均匀分布在每个柱网单元里,以保证隔成小间也能获得气流和照明。自战后修建的第一批这种形式的图书馆以来,当时绝大多数大学图书馆都采用这种形式。并在世界范围内很快流传起来,出现了许多风格多样的图书馆建筑。
  进入八十年代,我国开始系统地引进国外二次大战后发展起来的模数式图书馆设计方法。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四化”建设蓬勃发展,传统图书的借阅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师生们的需要,因此普遍提出了开架借阅的要求,这对图书馆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在建筑功能的布局上,随着高校人数和藏书的不断增加,以往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和空间布局已无法适应当时的发展,这个时期,大学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变化:首先,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教师除讲课外,更多地采用讨论式或辅导式教学。学生必须自己到图书馆寻找参考书和文献阅读,然后教师加以辅导或组织课堂讨论。这样,馆内常用参考书的使用率极高,因此,把这部份书移入阅览室内实行开架阅览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其次,更加重视教师的科研和研究生的培养。为了科研,师生们越来越多地进入书库查阅资料。这两方面原因渐渐促成了藏、阅空间的合一,于是人们要求实行开架阅览、入库阅览,这强调了读者与知识载体要更紧密、更广泛的接触,读者与载体接触的距离要尽可能的缩短,借阅手续要最简化、最有效率,由此出现了开架阅览的管理体系。这样在阅览室内藏、借、阅、管功能开始形成统一单元,这是图书馆建筑设计上的一大突破。
  第二,“三统一”的设计理念开始得到应用。随着上述单元体的出现,在图书馆建筑上则要求阅览室空间加大,要有足够的灵活布置的可能性。于是建筑的开间、进深都相应有了扩大。为了加强使用的可变性,结合国外图书馆建筑的模数式设计,纷纷对图书馆建筑设计提出了“统一柱网,统一荷载,统一层高”的要求,这使图书馆建筑的适应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湖南大学图书馆地下一层,地上八层,采取集中式平面,低书库高阅览室的垂直布局。教师阅览室在下,学生阅览在上,标准层平面为30mx35m,中间部分设夹层辅助阵,与阅览空间相通,既可以闭架、半开架,也可以全开架,使用灵活,适于长远发展与变化(图2.11)。
  云南大学图书馆也是这一时期较为典型的一个实例(图2.12)。建筑位于该校南区老校园的北部,坐东朝西,位置适中。该建筑高五层,平面方形,中心以22.5mX22.5m的中厅贯通四层,上覆玻璃采光顶。整个建筑按照同一层高、统一柱网、统一荷载的模数式进行设计,平面功能分区明确,路线清晰。
  
  第三,一些高校还普遍注意到图书馆建筑内外环境的设计,努力创造新颖、大方、富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形式以及能给读者提供良好阅览条件的室内空间。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在不断地变化。尤其是近几年来,减少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研究能力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总趋势。于是高校图书馆的利用便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深化,它对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表明,高校图书馆是广大师生进行学习和学术研究活动,以及学校施教的重要场所,是教师备课的后盾,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这一阶段的高校图书馆在设计中,注意吸收国外图书馆建筑思想、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同时结合我国高校读者的阅读习惯、图书馆的技术设备条件,力求使新馆的使用功能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过渡。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标题: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发展简史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jianzhusheji/887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