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球化城市中建筑批评的必要性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日期:2011-05-12 17:41 热度:


  再者,作为建筑作品和建筑师作为媒体的素材呈现出求大于供,促使媒体向建筑师示好,正是所谓民族自我保护意图的展现。因此,明星建筑师们在知识话语上的结构性优势和对话语权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使明星建筑师的话语被复制放大,批评话与就变得弱势。而作为建筑知识分子也缺乏批评和被批评的勇气。
  最后,还要说到的是建筑知识分子之外的普通人。由于在知识结构上得的欠缺,民主意识的薄弱,造成其发言权上的绝对弱势地位。而我们的民众呢:不知道能说什么的,不敢发言的,不想发言的,还有不能发言的!
  4. 建筑批评学对中国建筑的意义
  建筑批评具有创造性、批评性、互动性和开放性这四个特征。其形式可以是基本的建筑批评活动,也可以是建筑本身,由于建筑批评客体的多样性、复杂性与关联性,以及建筑批评的性质、方法、任务与使命的丰富和复杂,建筑批评的媒介十分丰富多彩,建筑批评的形式和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理论的批评,历史的批评,意识形态的批评,又有艺术的批评,建筑本身作为历史性和导向性的批评。小说、散文、诗歌、电影、绘画、摄影、音乐,甚至服饰等都可以成为或者表现为建筑批评。而建筑批评的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是价值判断,也是从建筑作品、思想或现象中分辨出好与坏,并最终得出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建筑批评要体现其创造性和增值性,使它们获得某种提升,引导建筑设计的发展。
  在城市建造中一些建筑会作为特例,而更多的建筑是用来塑造城市的特性,它必须具备城市的特质,就相当于点和面的关系。我们要记住建筑设计可不是邀功请赏的战利品,而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注释】
  [1]王建国.21世纪初中国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发展战略研究[J].《建筑学报》2005[8]第9页
  [2]李翔宁.当代城市的五面孔——城市转型国际论坛与城市理论的进展[J].《建筑学报》2007[8]特集《2007第二届Holcim可持续建筑国际论坛》第43页
  [3]崔富得.《中国现代建筑批评》序
  [4]郑时龄.建筑批评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第63-65页
  【参考文献】
  1. 徐千里.建筑批评与问题意识[J].《劳动保护杂志》1998[12]
  2. 路易.双年展一种建筑批评的开始[J].《时代建筑》2003[1]
  3. 朱大明.关于建筑评论与批评的思考2003[2]
  4. 王群.柯林•罗与“拼贴城市”理论[J].《时代建筑》2005[1]
  5. 朱涛.建筑批评的贫瘠[J].《重庆建筑》2005[7]
  6. 郑时龄.当代建筑批评的转型——关于建筑批评的读书笔记[J].《时代建筑》2006[5]
  7. 彭怒.建筑设计的批判性与建筑批判[J].《时代建筑》2006[5]
  8. 郑时龄.建筑批评与艺术批评的同一性和差异性[J].《建筑师》2006[6]
  9. 费文明.贴中保护文脉、呈现多样[J].《城市管理》2006[6]
  10. 帕塔彼•拉曼.理查德•柯因.王凯译.建筑批评的产生[J].《建筑师》2006[6]
  11. 郦伟.建筑批评的时间维度——以蓬皮杜为例[J].《文艺研究》2007[11]
  12. 袁园.中国建筑批评模式的可行性研究.硕士论文2005.6
  13.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弗兰普敦.原山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4. 当代西方学术前沿研究报告(2005-2006).薛晓源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文章标题:浅谈全球化城市中建筑批评的必要性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jianzhusheji/885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