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场所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日期:2011-05-07 07:55 热度:


  5.结论与启发
  毋庸置疑的是,对于当前在中国进行的快速城市化进程,这些经验教训具有颇多借鉴和警示意义。笔者在此呼吁:为了我国人居环境的生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在城市化进程中所付出的惨痛代价,有关政府和规划部门应尽快地将生态设计准则纳入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导则和法律之中,并使之成为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审批和评估的依据,使其不仅仅是模糊的概念而应落实到具体的量化过程。而对于建筑师或规划师而言,自然因素的引入应该逐步从无意识的直觉行为变为有意识的程序和步骤,从可有可无的陪衬点缀变为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从被动的形式主义手法上升为主动的设计策略;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充分享受高科技带来的舒适的同时,保持同大自然的对话与沟通,实现人类心灵深处反朴归真的终极愿望。正如著名建筑大师吴良镛院士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举行的“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上所说:“我毕生追求的目标是,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主要参考资料
  1.舒尔茨(NorbergSchulz)《场所精神》
  2.曼弗雷多.塔夫里(MandredoTafuri)《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
  3.吴良镛《广义建筑学》
  4.凯文.林奇(K.Lynch)《城市意象》
  5.《风景园艺概述》平克勒著,1834年出版
  6.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商务印书馆2004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文章标题:自然•人•场所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jianzhusheji/873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