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新一代建筑师中有一个奇特的组合:SANAA建筑事务所。事务所由两个建筑师组成:妹岛和世,西泽立卫.奇特在于两人都同时拥有各自的私人事务所,两个人三个事务所。SANAA于1995年设立,倡导一种新型现代建筑风格。除了对结构、空间、材料关注,妹岛和世&西泽立卫还把眼光落在房子的使用者身上。他们的感受,他们的需求。历史与社会也是SANAA思考因素。虽然他们的作品,看上去很感性,摆脱人们惯常的视觉习惯。但细心品尝,就会发现,SANAA的建筑,蕴含着更深的理性思考。通过打破、重组,SANAA创造出一种新的秩序。
关键词:SANAA;理性;秩序
2004年,一个好消息传到日本一个私人建筑事务所。由他们设计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获得第9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最杰出方案金狮奖。不久,又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他们在Lausanne联邦工科大学(EPFL)学生中心国际指名竞赛中,打败包括让•努维尔(法国)、赫佐格和德穆龙(瑞士)、OMA(荷兰)、扎哈•哈迪德(英国)在内,当今活跃世界舞台的明星建筑师,一举获得胜利。SANAA渐渐于世界建筑界浮上,反映日本建筑设计日益受到世界关注。
SANAA建筑美学重点再于营造氛围。一种供使用者感情交流,思想交流的氛围。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还有人与房子,房子与房子之间的交流。禅味、冥想,正是日本传统空间的特色所在。一如其获奖理由:“方案展示了我们可以把公共建筑定义为高质量的凝缩和冥想的普通空间、城市和个人的关系的必然变化。”SANAA成功地利用现代语言,把传统空间重新演译于大众眼前。除了人们熟悉的古典优雅感,还多了现时代简约味道。房子被SANAA赋予了各色各形的表情。
SANAA的金泽市21世纪美术馆
金泽市美术馆,坐落于日本金泽市中心。金泽市是日本传统古城镇,以古寺和园林著称,城市环境优雅又富文化气息,有“小京都”之美誉。然而,在日本,建一个新的美术馆是一种挑战。美术馆、博物馆参观人数正每年下降,加上信息时代,人们可以轻易获取资信。要建一个怎样的美术馆才能吸引人们前往,这对投资方和建筑师来说,都是一个大挑战。
美术馆是一个稳定、完美的圆形,静静地坐落在基地上。跟以往SANAA作品一样,美术馆带着强烈的水平稳定性和高度透明性。通透圆盘上,一个个白色方盒子屋顶高高低低,错落其上。看似随意,实则蕴含心思。方盒子是展厅,平面遵循三种开间比例:1:1、黄金比例、和1:2。为了让美术馆有足够光亮度,建筑师设计了4个光庭(light-well)。从平面上可以看出,只有中间一个展厅是圆形,起聚心视觉效果。19个方盒子展厅独立地立于圆形之中,像一个展馆聚落。当参观者穿梭其中,会碰到比通常美术馆更长的通道、跟多的转折口、更多的分叉路,就像步于一个大圆迷宫。但没有人怨言,因为这是一次激发想象力的快乐迷路。这是对传统美术馆空间的一次分解,然后以现代理性原则来审视、重组,形成一种新的空间秩序。
轻、薄、透,是美术馆给人深刻印象。这种风格,不是建筑师凭空想像或者一味追求形式的结果,而是建筑师对现代信息社会理解下形成的。谈到信息社会与“薄”之间的联系,妹岛和世认为“有关链”。为了思考信息社会,“我们似乎与尺度、组织效果和体量都发生关系,但他同时也与玻璃反射质量有关。这是与透明相反的质量。”
SANAA语汇
一:消失的重量
谈到SANAA作品,人们总会不自觉想起轻、薄、透。
在SANAA手上生成的建筑,仿佛都没有了重量,那么轻轻地漂浮在空气中。在形体上,SANAA抛开常规做法,例如化整为零,把建筑分化为几个体块。关键在于SANAA不仅从视觉上消除重量感,更从消除人们心理重量感着手。
SANAA善用玻璃和薄钢板这类纤薄的材料,并把其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跟周边环境相比,金泽市21世纪美术馆明明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物。但SANAA却巧妙地利用了玻璃幕墙。外圆形通透玻璃外壁,时而反射周围景致、时而反映天空云彩变化,时而又让人能望穿建筑直达圆的另一边。从一小段来感知整个事物,一个熟悉的片段唤起人们对街区的感应回想。明明在距离和空间上,美术馆都那么真真切切地阻隔于两端街道中,但视线上的交流却消除了心理上的距离感。立面似乎消失于人们眼前,美术馆也似乎消失了,融化在人们熟悉的街景中。建筑内部也如此,结构被建筑师柔化分散。美术馆内柱子被化为数根极细的柱子,于是空间内只剩下一片片纯白轻薄的墙。
SANAA在公园咖啡亭中把“柱之森”这一手法运用到极致。设计者试图把咖啡亭营造为公园里面自然的一个场所,而不是在公园中建造某个东西。基于这一理念,SANAA采用了全通透玻璃幕墙。室内外空间统一在一个只有25mm厚的钢板屋顶下。支撑屋面重量的是直径只有60.5mm的纤细钢柱。钢柱分布在1.2mX1.2m的方格网上。还在某些地方抽掉一些柱子,给人“建筑不需要柱子,屋顶只是轻轻地落在柱子上”的错觉。
“公园咖啡亭”与密斯“德国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有相似之处。同样是大片的透明玻璃墙,轻盈的结构体系,精确严谨的比例尺度,两者都透露出一种古典美学原则和理性的秩序感,如同一座优雅希腊神庙。
二:流动的空间
对于SANAA来说,空间是一个舞台,是一个供人们上演日常生活的舞台,有舞台就会有演出区、欣赏区。SANAA喜欢把空间弄得很暧昧。在建筑师心中,“除各自房间,还有许多停留所在,可聚可合,相近相远”,这是建筑师心中理想空间模式。
密斯的流动空间是通过一段段片墙来生成。SANAA空间却有着精确限定边界。一种明确的实体边界清楚限定整个系统。但是这种边界往往仅仅物质性存在,体验上却是透明的。身处此空间,感觉传越到另一空间,暧昧在空气中流动。
李子林住宅有很特殊的内窗系统,从轻薄的窗子,看到另一个房间,甚至穿过那房间直达房子另一端。房间关系超出一般居住空间。不仅有业主女儿跟弟弟的对话,还有房间和房间对话,房间和客厅对话,甚至书房和卫生间对话。像金泽市21美术馆那样,距离消失了,人的感受随视线蔓延而不可思议地展开、延伸。
阿尔•梅林剧院是另一种有趣的空间体验。通常的过道空间变化为一个个“房间”,人们不知不觉中就轻易地到达了另一个房间。整个建筑都可以供人们停留,不存在引诱人们匆匆而过的长廊。在那些一个连着一个的“房间”中,信息、思想、情感在流动、交融。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随时在SANAA式空间中上演。或许这正是建筑师所追求的。许多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共处一个屋檐下,似近又隔、似分却连。此时,谁会介意“看”或“被看”呢?
三:变幻的玻璃
玻璃和白墙是SANAA爱用的材料,作品纯净、明亮、仿佛不带一点杂质,一种远离尘世、单纯的美。尽管从公园咖啡亭,或者卢米埃咖啡厅,都表现出与密斯玻璃盒子很相似的外表,但两者对玻璃的理解不尽相同。
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曾钟情于玻璃。“柏林新国家美术馆”,“美国纽约西格拉姆大厦”,“范斯沃斯住宅”,密斯追求“少就是多”,通过玻璃和钢材简练地表达空间。为了追求空间开放性,密斯会选择把那些无法开放的空间做不隔死的隔墙,或者甚至藏在半地下,好让地面保持通透。
与密斯仅仅利用了透明性不同,SANAA还发挥玻璃发射和折射性能。或许妹岛和世&西泽立卫同样师从伊东丰雄有关,SANAA运用技巧更接近他们的老师。
O-博物馆,整个立面采用玻璃幕墙,却给人多重视觉感受。博物馆建在一个山林中,附近是当地著名的古寺。为了不破坏原有环境,建筑师把进入通道设置在建筑背後。通道窄而长,两边界面分别竹林和印有竖向条纹的磨砂玻璃幕墙。幕墙同时反射周围竹林景色,竖向条纹其实就是竹子在玻璃上抽象化。人们从坡道进入展室时,除了感受两旁或真或假的竹林外,就只唯剩抬头一片天,或许还有偶尔浮云飘过、鸟儿掠过。整个空间是静谧、神秘的。转过此门后,会有怎样一幅景象呢?必须“复前行,穷其林”。直到“林尽水源”处,便得一“画”。这画很特别,是通过幕墙而生成的。在入口正对处,是一幅完全透明的玻璃幕墙。这是整个建筑立面唯一一幅清玻幕墙。看似随意,却是经过精心设计,而且恰到好处。矩形清玻幕墙为画布,周边磨砂玻幕作为画框,而那古老寺庙就是这画的主角。那么优雅、宁静,却又不经意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幕墙是墙?是窗?是框?不经意间,“透明矩形”带出一个特别的空间体验。
其实,SANAA在这里运用的空间手法,多少与中国传统园林有相似之处,欲扬先抑,景随步移。只是玻璃反射折射特性,赋予空间更迷幻的色彩。
大玻璃并不意味完全通透。密斯匀质空间强调完全立面通透,内外阻隔消失,环境趋于一致。而SANAA建筑中玻璃表面轻微而迷幻的反光同样是关键。反光,暗示玻璃作为物质,真实地存在;而反射,则把外部景色引入室内,一种虚化的景致,装饰、填补室内空间。
参考文献
[1]ELcroqurs.西班牙:,2004年(121),1-100
[2]ELcroqurs.西班牙:,2004年(12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