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ECL多功能天车是电解铝厂的主要设备,这里主要介绍该天车的技术特性,天车的安装方法、程序及调试以及特点。
关键词:ECL多功能天车;安装方法;调试;特点
Abstract:ECLisamulti-functioncranealuminumplantmajorequipment,thisismainlytointroducethecrane'stechnicalcharacteristics,craneinstallationmethods,procedures,anddebugging,aswellasfeatures.
Keywords:ECLmultifunctionalCrane;Installationmethod;Debugging;Features
概述:ECL多功能天车是电解铝厂电解槽的专用天车,是电解车间的主要设备,ECL天车是法国产品,因其具有多种用途故俗称多功能天车,贵州铝厂八万吨电解铝项目中,4栋电解车间共引进8台,每栋电解车间长388.2米,每栋电解车间配置2台。天车主要由大车行走驱动装置、料斗小车及带驾驶室的阳极更换装置、出铝起重机、辅助起重机、空压机、控制与操作系统组成。
一、安装
(一)、吊装条件
吊车轨道顶面标高为9.15米,地坪标高约为2.4米(接近车间楼板2.4米标高),厂房内55~58柱线为吊装的作业面。见图1及图2。
(二)、安装方法及程序
先安装每栋厂房的奇数号天车(即1#、3#、5#、7#),待主体结构安装之后,将天车向1#柱线方向移动(配管及电气配线在天车移动后进行)接着安装偶数号天车(即2#、4#、6#、8#)。这样可同时进行两台天车的安装作业。安装方法及程序参看图3。
图3ECL天车主要部件示意图
1、带导棍的端梁A及防出轨装置的端梁A;2、12t出铝起重机框架;3、全套卷扬机;4、支架;5、料斗小车、主梁;6、料斗;7、配电盘;8、支架;9、空压机;10、辅助卷扬机;11、主梁P或Px;12、阳极夹紧提升装置;13、打壳装置;14、驾驶室;15、回转装置;16、空调装置;17、液压装置;l8、主梁P1或PIX
在安装奇数号天车时,安装程序及方法大致如下:
(1)安装端梁
1)端梁在装箱时倒置。首先应将其翻旋1800°角,然后装上车挡,并将轨道清扫器临时固定,装配吹刷轨道的压缩空气管。
2)吊装端梁
a.在56柱线和57柱线间的厂房结构上沿轨道两侧各固定1台1吨链式起重机,以临时固定端梁用;
b.吊装端梁。带导辑的端梁安在厂房矮侧轨道一边,带防出轨装置的端梁安装在厂房高侧的轨道一边。在每个端梁两端下方垫以工字钢及楔木,高度略高于轨道表面,使两端染的标高基本一致,同时使其上方的装配孔处在相同的位置上,随后用链式起重机临时固定好。
(3)安装主梁P1或P1X
1)主梁P1或P1X是12吨出铝起重机的主梁,梁的上、下表面均有轨道,主梁与端梁联按时,用事先加工好的装配销可方便地进行装配。应注意,高强螺栓的两端均有平垫圈,其扭矩值应达到规定的要求;
2)拆除临时固定端梁的链式起重机及垫物。
(3)安装12吨出铝起重机系统
1)安装12吨出铝起重机小车及框架
a.拆下下部导辊,注意勿损伤绝缘垫物;
b.装配上部车架,并装上小车驱动马达;
c.在主梁上固定一个3吨链式起重机,吊在吊钩一端,配合16吨吊车提吊,并用一个链式起重机先固定好吊钩部分,待起重机框架垂直起吊到一高度时,操作链式起重机,使吊钩缓慢下降。在距小车下部导辊约2米的地方固定一个临时工作台(装配下部导辊用),然后继续起吊到轨道上;
d.装配下部导辊。
2)装配全套卷扬机。
(4)安装主梁P或PX
1)先装配辅助卷扬杭托架、支架及起重机(注意:有一槽钢托架应固寇在空压机一侧自端部数起的第六个托架位置上);
2)装配空压机底座,空应机及其在主梁上的压缩空气管道;
3)吊装主梁P或Px(注意:在装土空压机后主梁重心已改变,约偏移0.87米),然后装配两根系梁及走台板。
(5)装配两台8吨辅助卷扬机(也可预先装上辅助卷扬机后再吊主梁)
(6)将回转装置、料斗、液压装置、阳极夹紧提升机构、空调装置等吊到56与57#柱线中间附近位置。并依次组装回转装置、滑环装置〈两者的接合处清洗干净〉、阳极夹紧提升机构(注意绝缘物的方向〉液压装置、空调装置。将料斗支承梁按标记装到料斗上,然后吊起料斗和回转装置装配〈料斗在提吊时,应用链式起重机吊在料斗的下部,配合16吨吊车安装,所有的接合面处的防护层用刮刀和煤油清洗干净再装配〉。
将组装后的料斗组合体临时固定。固定的方法可将吊车移过来,从主梁上系一个5吨或3吨链式起重机在料斗上部,并用木杆真地面加以支承,支承点可设三处或四处。
将16吨吊车置于天车两主梁中间离料斗组装中心约8米处,吊上料斗小车的两个主梁,除去接合面处的防护油脂。刀勿忘记。一定要装上防出轨装置。
吊装料斗小丰的系梁。用16吨吊车吊起组装后的料斗,拆去链式起重机及支承木杆,当吊起离地面约600毫米高时,装上中心气缸润滑器、加油器、管道等。将吊车移到料斗中心位置,继续提升料斗,待料斗的支承梁略高于小车主梁顶面时,将系梁与小车主梁连结在一起,然后将料斗座落在小车主梁土〈注意设备上标记的字号方向及绝缘物方向〉,进行联接装配。
(7)装配供电支架、栏杆、扶手、梯子、压缩空气管道、电磁阀座、液压系统管道、12吨出铝起重机的钢丝绳,接通12吨出铝起重机卷筒处轴承的润滑管〈注意:压缩空气管道及液压系统管道的紧密度配合与密封〉。
(8)装配驾驶室,装土与空调装置连接的保温软管及其它管道;装配打完装置的打壳头。
(9)装配液压秤。
(10)刷油
1)补刷底漆;
2)刷中间漆;
3》刷面漆(扶手处刷黄色〉。
刷油作业可在料斗小车和12吨出铝起重机上固定一个架子,铺上跳板,当作一个移动平台来进行工作。
(11)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安装偶数号吊车时,则将上述程序中的(4)改为〈2〉;程序〈2〉改为(3〉;程序(3〉改为(4)便可;
2)主梁吊装后,应检查轨道对角线误差,并装上栏杆扶手,以便安全作业;
3)考虑到基建期间设备和材料的运输、堆放、装卸及各种作业时场地的限制,一定要在电解槽主部结构及立柱母线安装完了之后再安装驾驶室和液压秤;
4)刷油也应在基建工作趋于结束时再进行。
7、安装检查项目及技术要求
联接螺栓紧固扭矩值要求如表2。
表2联接螺栓紧固扭矩表
检查项目及技术要求如下:
(1)大车跨距18700±8mm
(2)料斗小车轨道对角线允差±5mm
(3)主梁上拱度12±5mm
(4)端梁两车轮中心距7100±3mm
(5)料斗小车轨道路距3900±3mm
(6)大车车轮偏移3mm/m
(7)出铝小车轨道
1)上、下轨道中心允差±5mm
2)上、下两轨道距离允差±5mm
(8)导银与轨道的垂直线偏差0.2%×大车车轮直径
二调整试车
试车前,向各减速箱及润滑部位注入规定的足够的润滑剂,并检查各部绝缘处的电阻不得小于2MΩ。
试运转中的调整工作,对机械专业来说,并无十分烦难之处,仅是通常的抱闸调整。只要在安装过程中对气动系统和液压系统的按合处的配合紧密度与密封加以注意,试运转就可顺利进行,而不致于有泄漏现象产生。
但要注意下面几点:
1、在空压机试运转时,要特别注意油位的变化。
往空压机里加油时,要松开油位计上方的塞子。加油可按下述三个步骤进行;
(1)加油至油位计的刻皮线上,启动空压机20秒钟后停车,待20秒钟后检查油位稳定情况;
(2)如果必要,再启动空压机20秒钟,待20秒钟后,再检查泊位情况;
(3)重复上述方法,以获得正确的油位,保证空压机的正常运转。
2、在液压系统试运转时,要注意正确调整阳极提升的低、高速升降速度与压力表的读数关系;阳极夹紧的扭矩值与压力表的读数关系,试运转应在提吊阳极时进行。
3、液压秤的调试应注意系统中是否存在空气,压力油是否足够,否则精度难以达到。
三总结
从ECL天车的设计来看,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探讨的。下面略举几例:
1、主、端梁的结构设计
主梁由钢板与槽钢焊接组成箱形梁,但仅是距端梁两端5米处的焊缝是连续焊缝,其余均为间断焊缝。
端梁由工字钢与钢板焊接而成,断而尺寸小,料斗小车的主梁断面尺寸也很小,这样均可减少吊车的高度,并增大运转的平稳、性。
主、端梁的联接仅通过48个M22×90高强螺栓实现,大大方便和简化了安装。
2、传动装置
除卷扬机和回转装置的传动用齿轮减速机外,其余均用蜗轮减速箱传动,使结构十分紧凑。
所有车轮均没有轮缘,而相应地增设了导辊(或防出轨道装置〉,既减少了车轮的断面尺寸,又简化了加工手续,更主要的是减少或避免启动或刹车时的晃动使吊车平稳运行。
3、缓冲装置
大车缓冲器不是我们常见的弹簧缓冲结构,而采用的结构非常便于装配。
料斗小车的缓冲器均用橡皮制成,尺寸小,可增大小车的行程。
4、空压机
空压机没有贮气罐,但能根据用气量的大小自行调整。并在可靠的安全监护装置。
5、减速机
所有减速机等封闭部分均不需拆卸清洗〈当然,也由于专利的缘故〉,仅在其内部充填防护性气体便可。这与我国通常都在现场进行二次拆卸清洗大不相同,从而改革、简化了设备清洗工艺。
6、不断更新产品
该吊车有不少引自西德、英国、瑞典、美国的零部件,说明了国际市场对物美价廉的商品的竞争。据了解仅有500人的ECL公司,就多功能吊车一项每月就生产4台,并且在4~5年要更换一代产品。现在,该公司又有新产品问世,新产品的出铝起重机能力为27吨,由于主梁代替了料斗,减少了组装后的吊车高度,整个吊车〈连同驾驶室)均在电解槽土方运行;阳极更换装置仍作360度的回转,但驾驶室仅作320度的旋转。打壳装置通过液压系统控制升降及伸缩,这样减少了回转半径,也可使电解槽间距减小,从而大大减少了基建时的投资。
参考资料:1、ECL多功能天车随机资料
2、《机械设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