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城市形象塑造研究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2011-05-19 08:00 热度: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速,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日益突出地表现在区域与区域间的竞争,集中体现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城市的发展要根据城市风格、城市地位及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进行整体定位,从而提高城市的结构效益,增强城市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在这种形势下,城市形象应运而生,城市形象的塑造已成为一个日益紧迫的问题。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巨大的财富和无形资产,对内可以使市民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对外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的流动与富集。
  关键词:呼和浩特、城市形象、形象塑造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呼市在城市形象上也体现出一种时代感,体现出城市的现代化气息。然而,多年来,呼和浩特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幢幢大楼虽尽显现代美,但是民族的东西却逐渐消退,让这个有着2400年深厚草原文化烙印的边塞名城逐渐丧失了自己的风格。
  所幸的是,青城人很快意识到了城市特色和城市形象问题。明白只有塑造出有文化、有品位、有魅力的城市形象,才能凸现城市的优势。为了让城市回归民族特色,呼和浩特市于2005年4月20日开始面向全国征集城市形象设计方案。征集范围包括城市精神的表述语、城市形象标识、城市雕塑等。
  有文化、有个性、有品位、有魅力的现代化城市都离不开自己的特色,同时也离不开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因此,“保护名城风貌,创建园林城市”成为呼和浩特城市建设的重要准则。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呼和浩特的“十一五”规划上提出以迎接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为契机,完善中心城区功能,提升首府城市建设品位。
  2009年12月29日召开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会议上胡春华书记特别对我市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强化首府意识,完善首府功能,树立首府形象,提高首府经济的首位度,更好地承担起服务自治区、服务各盟市的作用”,为首府下一步发展定了位、指明了方向。所以,市委将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确定为“加快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设一流首府经济,切实提升首府服务全区发展的能力和水平”。2010年我市在城市形象建设方面完成了市四区环城水系工程、万棵大树进青城工程以及“三城同创”的任务。但是,呼和浩特目前的城市建设水平与一流首府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些新建的城区功能还不完善、不配套,脏乱差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城市的规划、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城市的品位和形象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呼和浩特城市形象塑造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民总体素质亟待提高
  城市市民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一个城市的形象。城市文化造就了城市人特定的性格和心理,形成了“市民性”。市民性是城市文化体现在城市居民中的文化特征。不少都市人类学者对全国各城市人的性格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也就是各城市市民最典型的形象:居高临下的北京人,精明的上海人、诙谐的天津人、豪爽的青岛人、爽朗的武汉人、前卫的广州人、悠闲的成都人、爱冒险的温州人。诚恳老实、宽厚包容是呼市人的优秀特点,值得发扬,但呼市人最大的形象缺陷是素质低,如:公交车上时有的扒窃以及拒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的行为、公共场所部分市民无所顾忌的大声喧哗、十字路口不按交通信号灯随意通行、大学校园里的天子骄子们满口脏话等等,时时提醒着我们离新时期呼市人应达到的素质要求相距甚远。
  (二)、城市形象缺乏文化历史积淀
  呼和浩特城市定位于“天堂草原、魅力青城”。就天堂草原而言,在呼和浩特市内很少能见到与草原文化、蒙元文化、昭君文化有关的城市标志与宣传窗口,大多数生活在呼和浩特的市民不了解呼和浩特的由来、不清楚草原文化的历史脉络、对蒙古族的民俗也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距呼和浩特最近的希拉穆仁草原由于常年不注重保护加之气候干燥,早已不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草原了;就魅力青城而言,森林城市的评定标准至少应包括绿地面积与人均绿地面积比例、公共休闲与活动空间及利用率、水域空间及利用三个指标,但呼和浩特城市实际的情况与此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我们有别具一格的伊斯兰风情街、成吉思汗大道等,但这几条街道是在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时修建的,三年过去了这些应景的建筑,有的地方琉璃已经脱落、部分路灯不再闪烁、交通信号灯也不起作用,街道已不复当初的整洁。
  呼和浩特本是具丰富文化底蕴的文化名城,总体可分为历史文化(文学与艺术文化)、民族文化、古色文化(主要指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这些也是呼和浩特城市文化的品牌和精髓,但呼和浩特在开发、利用与保护这些品牌文化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没有把这些文化很好地穿透在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如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低,昭君文化、草原文化、蒙元文化没有形成产业链,民族价值在青年一代未能得以体现和升华,尤其是西部区的蒙古族青年不会讲蒙语、看不懂蒙文、对蒙古族的历史沿革一知半解,影响力度不够,又如古色文化在旧城市改造中破坏比较严重,未能很好地予以保护等,现在又匆忙重建,缺乏底蕴。
  (三)、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
  呼和浩特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开始具有了一定的前瞻性和现代城市发展理念,而且这些规划理念已对呼和浩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已改变或正在改变呼和浩特城市发展落后的局面,为呼和浩特城市的繁荣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从规划整体来看,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我市作为资源输出型城市,大量高载重运输车辆对市内道路破坏严重,日益增长的车流量使原有的道路不堪重负,刚建成不久的东二环、西二环、北二环、南二环的路面已经凹凸不平,成为交通拥挤的原因之一;政府对我市人口增长、城市化的速度考虑不周,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拥有量快速上涨,公共交通欠发达,加之交通违法成本不高且监督不力,使城市堵车问题严重,影响市民出行;市政给排水设施落后,城区内许多主干道遇中雨便处于瘫痪状态;成吉思汗公园、蒙古风情园、湿地公园等利用率不高,反映出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一些先进技术与城市规划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借鉴和利用,民族特性没有得到很好的突显,也就是亮点不亮,特性不特。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标题:呼和浩特城市形象塑造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897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