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化的共同体——由下至上的文化风尚
我们不能只是肤浅的认为有一个白帝古城、几个雕塑或景墙作为旅游热点就算为文化的继承交了答卷,实际上,文化的传承保护根植于城市生命力中、根植于坊间活泼的生活交流中,是可以感知、可以触摸的文化形态。因此,在奉节城市乃至整个库区城市的市民心目中,要不断地培育及塑造对于家乡的情感——“这是生我养我的三峡!”这样的身份意识和归属感应该无比的强烈,强烈到足以影响到任何一个旁观者。
谈到让人留恋的城市,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影像更多的是纯朴的民风。无需太多的语言修饰,生活中生动的民俗生活便能带给我们最直接的体验与感受。普罗旺斯、热那亚让人联想的不仅是保护良好的生态地域景观,更重要的是从人们眼中流露出的对于家乡的骄傲与自豪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过客。三峡,奉节,应该有这样的资本成为让居住者骄傲的城市,或许没有高楼,但是却有乡情、却有文化的血脉能够滋养人们的心灵。对于民众的城市价值导向应深深的扎下一方水土的文化之根,而这也应是每一位城市规划者心中的梦。
关注库区文化走向的赵贵林老师很有见地的说道:“在三峡,规划的审定主要是采用‘精英规划系统’”,既由专家论证、专家评审、政府决策。这种系统游离于社会和公众之外,常常对大多数人的需求特点估计不准,没有争取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与配合。新县城的文化建设规划涉及面广,完全可以打破这种封闭式的规划方式,让奉节的公众积极参与,一方面听取意见,一方面也是文化普及和推动极好的机会与方式。
结语:
浮躁,是泛蜗居时代的主旋律。不断扩张的城市尺度和泛滥了的评价标准越是可能使整个社会迷失便越是需要城市规划的参与。作为新城规划的两个组成部分,空间形态和文化形态的规划从来没有孰先孰后的区别,空间是载体,文化是灵魂,而城市规划便是兼容二者的良性系统,它提供一种新的沟通平台来重新构建公民的群体意识,弥补个性的迷失。
三峡工程的顺利完工离不开库区周边所有城市的贡献与牺牲,他们背井离乡,离别故土,舍弃了丰富的历史记忆而迁居新城,作为城市规划者,我们是否可以做些什么来挽救这片曾经光辉灿烂的文明。上文中对于奉节文化缝补的探索仅是一种改变的态度,对于新奉节的规划者们来说,没有人会比你们更懂奉节,只要坚持“为民造城”的城市规划原则,深入调研居民生活方式的具体变迁、民俗遗留等文化现状,找准奉节县的文化定位并大刀阔斧的深入执行便一定可以走出文化隔阂和千城一面的阴影,还民众一座新的“诗城”。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