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中国重大装备工业名城德阳重工业城市发展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概述,既肯定了该领域已获得的丰硕成果,也客观地指出了所存在的薄弱之处。
关键词:重工业城市德阳研究综述
德阳是当代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因嵌入现代化重工业经济体系而形成自增长机制后崛起的中国重大装备工业名城。综观“重工业城市德阳发展研究”现状,经过对主要学术资源检索,不同学科在十余年中已发表相关资料集、专著80余部、论文200余篇。这些成果涉及德阳工业化与城市发展关系、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功能、城市主导产业、城市多层面发展、区域城市群发展、“5•12”地震灾后重建研究等,既取得了系列有价值的结论,也存在着一些局限。
1相关资料集
作为一个年轻地级市的德阳,其经济社会与城市发展一直处于四川省领先地位。目前诞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资料:
地方志资料类:(1)1980年代以来,德阳市市中区政协出版了《德阳市市中区文史资料选辑》(1-40辑),德阳市政协出版了《德阳市文史资料选辑》(1-30辑)、《德阳地方志》(1-134期),这些资料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展现了1900~1985年间德阳五县市区发展的全过程。(2)1994~1998年,《德阳县志》、《广汉县志》、《什邡县志》、《德阳县志》、《中江县志》先后出版,为研究县域工业化与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003年《德阳市志》正式出版,为研究市域工业化与城市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3)《德阳市城乡建设志》展现了德阳市40余年来城乡建设的全貌,《德阳市建筑志》从工业民用建筑方面为研究德阳城市发展及城乡基础设施变迁提供了认知路径。
档案资料类:(1)德阳市档案馆藏《德阳工业区建委档案》(1957~1960年,共110余卷)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德阳工业区建设的规划、设计规模及各种配套设施的布局等情况,对现德阳市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德阳市城建档案馆藏《德阳市城市建设档案(1983~2003年)》中的C61-1~20、C21-12-1~24系列卷全面记载了建市以来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2)《第二重型机器厂、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建设档案》详实地记录了国家重大工业项目选址德阳后40余年来发展的全过程,对考察重大项目布点德阳而推动城市与区域的经济地理空间变革、城镇体系演变提供了全景视角。
厂史资料类:《第二重型机器厂厂史》(1958~1983、1984~1988、1989~1997、1998~2001)、《中国二重五十年》、《二重年鉴》(2003~2008),《东方电机厂厂史》(1958~1998)、《东方电机五十年》,《东方汽轮机厂厂史》(1966~2006)、《东方汽轮四十年》全面反映了第二重型机器厂、东方电机厂50年来和东方汽轮机厂40年来建设和发展的基本面貌。
统计、年鉴、报刊、专项规划等资料类:(1)《中国统计年鉴》(1981~1984)、《中国工业年鉴》(1989)、《中国城市经济统计年鉴》(1988)、《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城市四十年》、《新中国城市五十年》等为研究当代中国重工业与重工业城市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2)《德阳统计年鉴》(1989~2008)、《德阳五十年》、《德阳年鉴》(1999~2008)等记载了德阳市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变化,为研究1949年以来德阳重工业与城市发展提供了可靠资料。(3)《新兴的工业城市——德阳市》公布了德阳“六五”期间的城乡发展成就,《从辉煌开始,五年再造一个德阳》、《坚持改革开放加快德阳发展——书记、市长纵横谈》阐述了1990年代中后期德阳市的发展方向和主要目标,《德阳日报》(1993、2003年)公布了德阳建市10年、20年的城乡发展成就,《奋进中的德阳市中区》展现了建市10年间原德阳县的发展概貌,《德阳建市20周年成就展》(2003年8月)、《德阳改革开放30周年暨建市25周年成就展》公布了德阳30年大量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成就。
2相关论文
德阳工业化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有研究指出“建市以来的德阳分散式乡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道路取得很大成绩,但此道路在当前已出现了瓶颈现象。我们不能被动地由经济发展来自然地推动城市化发展,必须通过政策引导来积极推动城市化发展,把德阳城市化道路由乡村分散式调整为主要由中心城市带动的集中式城市化。”也有研究认为“中央政府推行计划经济体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内地工业的现代化战略,使德阳从中国城市体系的边缘跃升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工业化的启动开辟了德阳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而城市现代化又推动着德阳向国际化的中国最大的重大装备技术制造业城市转变。”这些成果对于探讨德阳工业化与城市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城市规划建设研究。有研究“从德阳城市的自然环境、规划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有关经验教训,重点对德阳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目标和建设措施进行了探讨”。有研究认为“一中心、三片区”大德阳建设必须“加速建成经济强市、形成大城市骨架、强化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以快速干道串起组合城市圈”;同时要“要注重大德阳城市的内涵和特色,必须在城市空间体系、城市天际线及制高点、城市边缘及入口、历史文物保护及利用、水景与绿化等方面塑造城市形象”;还有研究认为“德阳的区位条件和现实状况决定了德阳不能发展成为像绵阳、南充、达州一样的聚集型中心城市,而只能采用‘一中心、三片区’组团城市群发展战略,同时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另有研究认为“德阳用独特的智慧全力打造工业化山水园林之城,在川西平原上迅速构建起功能强大的城市圈,城市的积聚效应和拉动效应不断推动德阳新跨越。”
城市功能研究。有研究以1990年代末德阳城市初步完成由农业小县城向中等城市转变为基础,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市域中心实力相对较弱,城市功能不完善且主要表现为“经济中心地位在弱化、生产要素市场不健全、科教文化中心尚未完全确立、城市经济的调控能力较弱”,然后从生产、流通、服务、文化、开放、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世纪之交德阳中心城市发展的功能目标定位。2001年以后,德阳城市发展定位于建设“现代工业化的山水园林城市、中国重大装备基地和旅游城市、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区域性国内大城市”,城市职能体系目标为“城市以环状发展模式为主,在梯形的形态基础上,向东越过东湖山公园,在寿丰镇形成休闲组团;向南在八角开发区形成工业组团;向西跨过宝成铁路形成又一个工业组团;向城区南北作适度延伸,沿旌湖两岸为商贸、文化、教育及居住用地。”
城市主导产业发展研究。有研究指出国家重工业基地德阳市“自1980年代以来,重工业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财政增长主要靠轻工业特别是烟酒行业支持。世纪之交的产业结构调整着力点应放在大力促进产业升级和工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上,关键是产业技术水平的开发和升级并要特别重视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成果“系统地研究了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和德阳主导产业的德阳装备制造业的现实态势、主要问题和约束因素,提出了要科学构建中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支撑体系。”该成果对有序推进德阳重装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研究指出“三线建设以来,德阳已形成我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和动力设备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开始形成并拥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的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伴随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梯度转移,德阳装备制造业有可能在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新格局中重新定位,因此,按照‘基地+链条’的思路,发挥国家、省市、企业的合力,形成沿108国道德阳境内装备制造企业聚集发展的产业带,尽快将德阳建成在国际国内有竞争力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
城市发展的多层面研究。有成果对比研究了德阳两次工业化高潮中的资本积累问题发现,“国家重点投资的德阳三线工业化效益远低于改革开放后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地方工业化。”该成果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德阳城市快速崛起的资本形成机制。有研究对德阳地下水资源状况进行了研究后认为“八五末德阳市将出现过量开采地下水并从1993年市区就已经开始过量开采地下水”。有研究者“根据德阳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利用状况,分析了德阳水资源短缺的资源性、工程性、管理性和污染性4种基本类型,认为德阳水资源短缺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资源性缺水的根本出路是节约用水和兴修水利工程。”该成果对于内陆缺水型重工业城市德阳在可持续发展中破解“水资源硬约束”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区域城市群发展研究。有研究认为“德阳居于成绵两市之间的自然地理位置、县域经济优势、已形成的中小城市群雏型在客观上决定了德阳应走城市群体化发展的道路。”该研究提出了德阳中小城市群的基本框架为“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德阳市区为中心形成两条十字型城镇轴:以宝成铁路和成绵高速公路为轴线,形成罗江-德阳-广汉城镇轴;以绵竹经德阳至中江公路为轴线,形成汉旺-绵竹-德阳-中江-仓山城镇轴。从而建立以德阳市区为一级中心城市,以广汉、什邡、绵竹、中江、罗江为二级城市,包括骨干城镇和重点城镇以及一般乡镇的五级城镇体系。”也有研究认为要构建以德阳市区为中心,城乡一体化、众星拱月式的、独具特色的中心城市经济群。另有研究认为,从1999年到2010年的德阳城市化发展要“强化德阳中心城市功能,努力把德阳建成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积极推进广汉、什邡、绵竹、中江4个中等城市的发展进程;完善城镇体系、增强城市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到201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5~50%,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5•12”地震灾后重建研究。有成果针对德阳能源体系“富气、少电、乏煤、缺油”且品种比较单一的现状和灾后能源基础设施恢复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从“能源结构优化、节能、新能源开发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有成果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了德阳市震前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空间分布特征及行业未来竞争力并初步估计了工业行业在地震中的受损概况后认为“今后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发展重大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调整提升化学工业,产业布局上构建‘三片两轴’总体结构和‘一城、三区、多点’空间格局的重建建议。”有成果从政策扶持、结构调整、对口援建、教育卫生、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研究后认为“灾后重建将给极重灾区德阳带来新机遇,德阳将形成以城市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3存在的局限
综上所述,此领域存在的局限突出表现在:(1)如何把“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重工业城市德阳发展”两者有机结合的研究上。通过重工业化及其城市发展政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于德阳的宏观背景,从历史深度把握德阳城市发展的类型结构、空间结构和功能演变,考察德阳在国家重工业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进而探讨重工业化与德阳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剖析德阳发展路径转变所形成的城市发展新特征及其对城市发展本身的客观评价。这就是薄弱点和难点所在。(2)应以更宽广的视野、更精细的介入展开对作为当代中国重工业城市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德阳城市发展的系统研究。既有成果以宏观研究为主、时空跨度大,在中观与微观层面上难以达到具体翔实的深入研究,导致了其缺乏应有的新突破。(3)由于多种因素制约,目前对于“5•12”地震极重灾区的四川第二工业中心德阳的灾后重建研究尤为薄弱,这是一个亟待扩展的新领域所在。(4)研究方法上,在定性研究前提下急需采用跨学科研究和定量研究,如以历史学为主线,借助历史学考察特定对象在时空上发生阶段性变化的独特优势并结合经济学、地理学等定量研究的长处,以重工业城市德阳为例去多层面探讨当代中国重工业城市体系的演变,力求实现“案例城市剖析与重工业城市体系演变以及理论阐释”之间的有机结合。
注:文章繁杂,略有删减,详情参考文中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