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汾河洪洞县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设计方案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2011-03-04 16:21 热度:

  摘要:本篇着重介绍了现代河道治理的方案。以汾河洪洞县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为例,通过规划的理念、目标和工程特点分析了岸墙的型式及优缺点。
  关键词:洪洞设计文化生态景观
  引言
  汾河,是黄河流域内的第二大支流,是山西省境内流域面积最大、流程最长的第一大河。汾河主干流自北向南,纵贯山西大半个省城,跨越晋中、临汾两大盆地。汾河流域地处黄河中游,流域控制面积39471平方公里,占山西省面积的25.3%。汾河流域地跨忻州、太原、晋中、吕梁、临汾、运城6个地级市,包括40个县(市、区)。
  1.现状
  汾河洪洞县城区段从堤村乡杨洼庄入境,流经堤村、赵城、大槐树、辛村、甘亭等五个乡镇,在甘亭镇天井村出境,流程45.8公里。距石滩水文站记载:多年平均流量26.25立方米/秒,多年来水量765万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2800立方米/秒(1957年7月27日),最小流量0.7立方米/秒(1986年)。
  城区段汾河河道的现状宽度为210m,河道深5.5~8.0m,纵坡约为1‰。河道的北岸为农田,也是规划的开发区;河道南岸为主城区和居民生活区,与大槐树景区毗邻。
  水:(1)汾河洪洞段杂草丛生,河水污染严重,没有现有景观可加以利用;(2)汾河东侧有四米高差,需要建驳坎和台阶;(3)河道长期处于半干涸状态,但不排除汛期河面上涨;(4)水质污染严重,工厂排污废水灌溉,农药化肥污染严重,对水生植物鱼类等的危害极大,对景观的影响非常大。
  岸线:(1)岸线亲水性不强,水量季节性变化非常大,而且防洪堤岸坡度较大,市民无法接近自然水体;(2)岸线缺乏公共设施,建筑建设年代久远,建筑破损严重,滨水地区活力不足,河道采砂乱挖现象严重;(3)交通通达性较差,与城市干道缺乏便捷的联系;绿化水平低,县城区沿河部分地段虽然进行了绿化,但绿化形式单一,植被品种较少,绿化配置没有体现滨水特点;(4)缺乏相应的景观资源,与周边历史文化景点联系少,相对独立存在。应整合周边零星的旅游休闲资源,把汾河作为一个旅游观赏整体的有机部分。
  2.工程规划理念和目标
  2.1规划理念
  根据山西省“蓝天碧水”工程的总体规划,结合洪洞县城区布局及河流水系的特点,确定汾河洪洞县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的设计理念是:文化、景观和生态相结合,达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以景喻义,使洪洞浓厚的历史文化得以展现。
  2.2规划目标
  洪洞河道治理的主要目的是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旅游环境和投资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和生态氛围,展现“寻根”旅游城市的宜人环境和风貌,成为居民亲切休闲的交往空间。
  3.工程特点
  3.1清浑分槽
  汾河为多泥砂河道,本工程采用分槽蓄水方案最大限度地适应了这一特点,使得行洪、蓄清各行其道,合理解决了天然河道行洪、排污与蓄水的矛盾。既减少了洪水对蓄水池侵扰的机率,方便了工程运行管理;节约水资源;更主要的是,对以美化为主的河道治理工程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3.2动静结合
  本工程紧邻洪洞县城,与县城整体建设融为一体,结合北方河流汛期洪水暴涨暴落,以及年际之间不均衡的特点,在河道内靠近城区侧,布设30~50m宽、“以动为主”的条带休闲绿地公园。同时,结合城市的发展规划,在河道对岸也规划了二期开发的“以静为主”的生态公园,体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旨在给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空间,改变旅游城市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3.3堤岸型式多样性
  堤岸是河流整治工程中水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它既是防护工程,又是岸边景观多样性的基础,其型式有:直墙式、斜坡式、阶梯式、叠石式另外还可设置亲水平台、水榭等建筑。但这些都是以传统的措施对河道进行处理,包括截弯取直、硬化河底河岸等忽略了河流形态的多样化。参看国内外的河道治理方案就能发现河道的治理也可以以下几种方式还河道自然的美:
  1)美化河岸,给人一种自然的感觉。河岸可以用大片块石错落的摆在岸边,看不到河堤,石块位置安排无序,但给人一种天然的感觉,后面是绿色草地和垂柳,即美化了河道又是一处很好的亲水平台;有的河岸是利用卵石铺成伸入水中的平台,两边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是一处不错的生态河岸;有的在新建造的河岸上悬挑出木制的走廊,这样使河岸更有一种古城的感觉;河岸两边的垂柳都是人工倾斜向水中,长长柳条垂在水中,掩盖了河岸,远远望去,宛如美女在河水中洗着秀美长发;在很多方还在河岸上建造石亭、石桥、船型码头等人工仿古建筑,这些建筑很巧妙的布置在河岸上,使河水、河堤、石亭、垂柳、绿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增加河道的人文气息。
  2)生态河道就是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风貌。笔直的河道给人宽广的感觉,但蜿蜒的河道,让河有了生动感。更给人以生命力和活力。在以前的设计中我们认为硬化河床能方便清淤、利于行洪流水。而事实上,这样的工程却会带来多种危害:首先,硬化的河底没有了泥层,具有净化水作用的植物、微生物河鱼类都难以繁殖河生长,这会使河水水质下降。其次,硬化的岸边不能生长天然植物河生物栖息地,河两岸的生态价值会大受影响,观赏价值也会大大降低,且河岸抵御和吸收洪水的能力会失去。
  3)人工湿地的利用。湿地中种植芦苇等许多水生植物,在湿地周围的环境比其他段的环境要好,湿地的作用很明显的看出来了。利用好湿地,对于整个河道起到很好的净化作用。
  3.4设置湖心岛
  在满足河道行洪的前提下,在蓄水池、浑水区或浅水域布设大、中、小型湖心岛。这样,既增加了公园的韵味,又给游人提供了想象空间和驻足观赏的深邃画面。
  3.5采用生态中隔堤
  本工程的中隔堤采用生态土堤,在平面和立面上营造湖心岛的外观,以达到亲水、增加园林气息的目的;同时,又形成一隅游人不宜接近的“禁地”,给动物提供了栖息的乐园,真正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河道两侧景观带内设计构想
  两河景观设计的主题思路为:“历史、人文、自然、生态”。
  4.1汾河治理段景观规划
  汾河段景观规划以大槐树寻根祭祖为背景。南岸景区以“闹”为主,西岸以“静”为主,采用东西对景,景观呼应的效果。
  南岸景区正门采用开敞式园门,将3.3公里景观带划分为两个主要景观区域布设,即:“根祖文化”和“汾水之韵”景观区。
  1)“根祖文化”景观区
  主要景点有:1)“根•源”以微地形、旱溪流为主,以乔灌木、置石为辅,构建一个树根状水系图案的自然景观园,“树根状”寓意为“根”,水系本身寓意为“源”;象征着洪洞大槐树的“根祖之意”,又隐愈华夏儿女同根同祖,同心协力、汇聚力量,复兴中华之意。与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对应;2)“望亲亭”长廊用曲廊将八角长亭与六个四角短亭相连,七个亭子按北斗七星的位置设置。曲廊及亭子的横梁上绘制关于洪洞人口外迁的历史传说有事,廊道两侧种植垂柳,表达依依不舍之情。3)龙腾,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将滨河亲水步道构图为中国龙,两侧布设花坛,既有自然亲水感,又同北岸槐树组成的祥云形成对景,寓意着从大槐树下走出的炎黄子孙龙腾四海。
  2)“汾水之韵”景观区
  汾水河畔——亲水空间,由喷泉广场、水系、浅水域、休闲域四个主要景点组成。整体上采用景观湿地的构造手法。给人以汾水河畔亲切、自然的感觉。喷泉广场,位于正门口左侧,采用人工水景造型,使用喷泉、跌水等造景方式,营造水景景观,配合灯光,可给人带来一个色彩斑斓的水世界;水系,利用喷泉广场的跌水并与汾河蓄水区进行交互,依靠微地型构造溪流水系,在溪边设亭,可供人休息;浅水域,与汾河蓄水区交互,引水上岸在河岸边缘修建一片浅水域,水域中心设湖心岛、用曲桥、汀步等,将湖心岛与河岸连接,构建起一片山水之韵;休闲域,用多个六角亭与沙滩广场及岸边小岛构成休闲域,给人营造起水边休闲的空间,并在岸边设置石滩,既是亲水平台又可观石观景,动静相宜,展现原始纯朴风貌。
  为了保证汛期洪水尽可能不侵扰清水渠,在治理段的首端分别布设了一条橡胶坝。本次可以利用这两条堵头坝在上游形成一定的湿地景观,给动、植物一个栖息的场所,改善局部小气候,这也与“山西省汾河清水复流工程”的总体规划相一致。
  5.结语
  在满足河道的“防洪、排沙”的前提下,通过河道蓄水、生态修复达到生态、休闲的目的。再以“水”为纽带串连起“历史、人文、景观、生态、和谐”,形成了“天蓝、水清、地绿、景美、宜商、宜居的生态旅游城镇。
  参考文献:
  [1]方翠.忻州市南云中河治理美化工程设计方案探讨山西水利出版社2010;
  [2]许峰吴汉明.防汛、生态、景观建设新型标准河道;
  [3]J.O.西蒙兹著程里尧译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柳蓉等辑.洪洞县志临汾印业有限责任公司。
  

文章标题:浅谈汾河洪洞县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设计方案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747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