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地区滨水景观设计初探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2011-02-09 08:30 热度:

  摘要:本文针对辽阳市滨水区的环境现状,以及初期改造的成效和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景观规划原则,以期对城市的滨水景观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滨水区,景观设计,辽阳市
  
  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拥有不同长度的海岸线或河湖岸线,城市滨水资源的空间开发前景相当广阔。进入21世纪,位于辽宁中部的辽阳市确立了依托太子河,跨河而立的宏伟发展蓝图,使太子河的滨水景观规划提上了日程。但北方城市对滨水区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省内仅沈阳、大连等城市有一定的成果。因此加强滨水区的研究可以给决策部门和规划设计人员提供依据和参考,具有明显的实用意义。
  1.城市滨水区的定义
  城市滨水区(waterfront),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地域,是城市临近水体的部分。它既是陆域的边沿,也是水域的边缘.它的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致距离为1~2km,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是城市居民基本的活动空间,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节点。
  城市滨水区是有机联结城市陆域、水域的中间地带,是城市最富有活力的公共开放空间,它可以为城市提供弥足珍贵的亲水环境和公共绿地,并成为城市社会文化的载体。全面、科学地开展城市滨水区的功能和景观改造可谓意义重大。
  2.辽阳对滨水区改造的状况
  辽阳是一座具有2400年历史的城市,许多历史都沉淀在太子河两岸。她东侧依托太子河,南侧和西侧引入护城河,滨水区比较丰富。2004年首先对护城河两岸的景观进行改造。在改造前,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长18里,引太子河水绕城御敌的护城河(《全辽志》),已经多年没有纳入城市景观规划之中,变成了堆满垃圾和废弃物的垃圾河。改造后在护城河两岸新建游园十一个,修筑船台18个,栽植乔木3万多株,灌木5.5万丛。如今的护城河河水清澈、空气清新,两岸景观美不胜收,往日的臭水河已成为市民的主要休闲娱乐场所。2007年又开始了太子河城市段的景观改造,虽然时间较短,却已取得初步成效。
  辽阳的滨水区在改造之后,通过几年的维护,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如节假日有的休闲广场有游人拥挤的现象;个别地段河道较窄,水景的可观赏性和娱乐性比较低;水资源利用相对不足,水上项目较少,供游玩的设施较少;滨水区的植被虽逐年丰富中,但是缺少观花、观果等季节性突出的植被,水体植物缺乏;虽有一些古建筑,但许多历史典故尚待发掘。这些都有待在后续的建设中不断完善提高。
  
  护城河改造前护城河改造后
  3.辽阳地区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一个好的滨水区景观设计不仅能满足河流的基本功能要求,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还城市以良好的生态空间,并提高城市的品味和特色。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3.1坚持生态原则
  在城市滨水区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在满足游人活动需要外,尽量地多增加绿地面积,多增加绿量,同时做好原生态的保护,保护好滨水区的原生态景观,其重要性超过重新建设。还可以适量增加微地形以加大地表面积,从而丰富地貌,形成立体层次感,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和景观效果。在景观设计中作到“远观势,近观质”,在原有生态景观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调查了解地质条件、气象、水文、植被及环境景观构成要素,再借鉴当地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构建层次多、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河道安全以及滨水区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创造适合各种昆虫、小型动物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少量人工管理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3.2坚持以人为本
  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即是对滨水区自然要素人本化的过程。在尊重滨水区特有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开发滨水区景观为主导,并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核心,使尊重自然的活动和社会的活动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景观设计中应关照普通人的空间体验,结合小品、园路、广场、健身场地等各种方式来促进游人和自然的亲和性,而不单单为了景观而景观,要为游人创造一个自然的接纳他们的方式。努力探索将景观性与功能性相融合,将运动融入自然,为游人创造绿色、健康的现代休闲空间,使自然与运动和谐共处。还可结合北方冰雪世界,多些独有的冬季滑冰场,使冬季的河流成为市民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3.3坚持历史文脉原则
  在不断地拆建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历史和文化场所具有的特殊价值,更加渴望在城市中找到一个承载城市历史、给人精神寄托的休憩场所。这种对历史文化的追寻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尤为重要。水体象征着文明与灵性,它的波光倒映着城市的生机与魅力;它的涛声和浪花能引起无限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它更能深刻地显现人类历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辽阳,有着许多名人轶事和优美传说,秦砖汉瓦交相辉映,王尔烈、燕太子丹源远流长,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反映历史文化主题的雕塑、小品、建筑,以及不同时期的建设相关图片,反映古城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大事件,让历史在此沉淀,再结合乡土树种、市树市花,让人们在游览滨水区景观的同时还可增添一份爱我家乡的美好情感。
  3.4坚持亲水原则
  自古人类与水就有不解之缘,如今滨水区景观设计更多地考虑了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以往人们惧怕洪水,因而建造了又高又厚的堤岸,将人与水远远隔开。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能较好地控制水的四季涨落,因而亲水性设计成为可能。如何让人与水体进行直接接触式的交流,是处理这类景观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的。设计中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处理手法:如码头、钓鱼台、亲水木平台、挑入水中的木坐凳等,这样达到了不管四季水面涨涨落落,人们总能触水、戏水、玩水,从而提高了水景的可观赏性和娱乐性。还可以利用大片水域形成水景,设置水上项目,如喷水、游艇、垂钓、采莲等,让人充分体验亲水的自由和快乐。
  3.5坚持新兴技术原则
  声光电的广泛应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已是大势所趋,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视听享受,许多新材料新技术也有了用武之地,使得景观设计师具备了超越传统材料限制的条件,通过选用新颖的建筑、装饰材料,达到只有现代景观设计才能具备的质感、透明度、光影等特征。如常用的光纤照明、柱式照明、彩钢板玻璃砖装饰房屋、人工喷泉、LED照明等。这些现代科技成果给设计师带来更多的自由度,因而可以创造一些新的视听效果,给人们更多的享受。
  
  小结
  滨水区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诸如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经济学、植物学、美学、文学……都是其理论参照构架。尤其在辽阳地区的滨水景观改造设计过程中,应以生态建设为重,充分尊重古城的地域性特点,将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传统的滨水活动相结合,以人为本,让全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滨水的乐趣和兴趣。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郭红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华中建筑》.1998年03期
  [3]唐剑.《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理念》.《中国园林》.2002年04期

文章标题:辽阳地区滨水景观设计初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699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