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2010-12-15 08:21 热度:

  摘要: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介绍了生态城市的特性及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阐明了城市生态建设的目标,分析了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的要求。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建设

  0前言

  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道循生态学原理与生态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破坏的恢复以及区城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诱导整体、谐同、自生、开放的生态文明、孵化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段实、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社区,最终实现区域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

  1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

  自从有了人就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

  2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与城市规划一样,生态规划也是基于某一目标体系而提出对现状改进的设想,同时,两者以公众利益为主题的利益取向亦大致相同。现代生态规划从一开始就强调各种生态关系的系统性、关联性、提倡城乡一体,研究城市可能存在的自然流、经济流和社会流,以此奠定最适宜城市经济社会的自然基础,并且,以生态学观点来看,城市本身就是一个不完整的生态系统,它以来于周围环境对它的支持。生态城市规划要以一种整体的、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城市,其思想和方法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是一个真正的生态城市的标准应是看这个城市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换言之,城市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是城市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城市是人类聚集的主要载体之一,城市既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场所,又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城市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城市从生态学角度而言具有特殊性,它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环境,是人类创造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的目标在于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促进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它是一种表层的物质规划,在形式上表现为终极蓝图。这种静态的物质规划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3.生态城市的规划

  3.1城市生态建设的目标

  生态城市规划的根本任务是正确处理人与土地(包括地表的水、土、气、生物和人工构筑物)的生态关系,通过生态辨析和系统规划,运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关系,探讨并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促进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可行的调控对策。生态规划重点在于运用生态规划修复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失衡,使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生态规划的许多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到城市规划中,而许多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也编制城市生态专项规划,以弥补传统城市规划在生态建设方面的不足。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建立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序结构主要内容有:

  (1)人口的增值要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控制过猛的人口再增长,以减轻环境负担。

  (2)土地利用类型与利用强度要与区域环境条件相适应并符合生态法则。

  (3)城市人工化环境结构内部比例的协调。

  可持续性发展城市生态建设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城市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而是通过这一过程使城市的经济、社会系统在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在一定的可接受的人类生存质量的前提下得到不断的发展;最终促进城市整体意义上的可持续性发展。城市生态建设不能理解为限制、妨碍了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而应将三者看成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整体。

  3.2城市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辨析

  (1)以人为本的误区。

  “以人为本”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原则体现了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大进步,体现了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对人的关怀。但是由于自身的束缚所追求的只是人类社会的平等和高效,强调通过对环境与资源的控制以提高人的生态能力和生态质量。当人本主义过度追求以人为中心,就会导致对资源的过渡索求,从而忽略资源的有限性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2)紧缩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的误区。

  紧缩城市理论是针对城市环境不断恶化、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以及郊化区,逆城市化等问题提出的,是以遏制城市扩张为前提,通过对集中设置的公共设施可持续的公共利用,有效的减少交通距离、废气排放量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3)城市经营的误区

  所谓城市经营,就是用市场经济的观念重新认识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运用市场机制运作城市公共资产,走社会化、产业化、发展市场化、动作企业化经营的路子,其核心就是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资本进行集聚、重组和运营,从中获取收益,再将其收益投入到城市建设新项目中区。但是,城市经营在我国作为一种新的动作理念,还没有完整系统的理论加以引导,也无标准、规范和机制加以约束,难免存在着认识和理解的差异,使城市经营陷入误区。

  3.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从最终意义上讲,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规划是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和手段,是"龙头"。所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从规划开始。区域规划要根据发展需要和资源条件,给城市群或城市带中的每一座城市准确定位,确保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避免无序发展,各行其是,甚至恶性竞争,造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生态的破坏。而每座城市自身的规划,尤其在城市功能分区规划中,应合理布置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位置,充分保护好原有的江、河、湖、海和山、园、林、树,融城市的现代文明于自然环境之中。城区开发应重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均衡分布,相互衬托,天然一体,避免过度密集,见绿插房。必须尊重人对自然的情感,充分利用好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界景观,忌讳大挖大填或以人工"美化"代替自然景色,以实现"人-建筑-自然"的融汇这种建筑设计原则。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保护好自然地貌,强调自然景观。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和乡土树种、花灌木等丰富资源建设"绿城"。

  4.生态城市的发展策略

  土地使用规划应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共生共荣,并应有相应的评估措施。考察基地与周围环境的日照、风场等物理环境关系。考察基地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景观整体性。考察基地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文脉连续性。交通运输规划应充分考虑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需要,做到高效、合理、便捷,控制汽车数量。在制定交通规划的时候,必须将环境与经济要素纳入其综合评估范围,包括对城市与自然环境影响的评估和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评估以及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等方面的评估。同时,应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产业建设,提高工作与办事效率。理配置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与完善,是城市功能得以发挥的保证。城市规划要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城市发展进行充分论证,慎密计算,统筹布局交通、给排水、供电、通讯、燃气、热力、环境、绿化、抗震、防灾等各项基础设施,使城市功能得到正常发挥。

  5.结语

  新世纪的城市发展,应是以建立"安全、健康、有活力的生态城市"为目标,掌握自然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公共设施的充分开发,城市文化和历史的延续与发展,创造安全、高效、便捷、舒适、和谐的充满活力的健康环境。如果我们逐步实现了思想的转变、意识提高、标准统一,再通过实施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协调监控、公众参与、城区合作等有力措施,生态城市建设将会稳健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林宪德.绿建筑设计技术汇编[M].台北:内政部建筑研究所,2000.

  [2]罗德启.健康人居环境的营造.建筑学报.2004.4.

文章标题:浅议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589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