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城市规划到底是不是科学,经常会引起争论。笔者以为城市规划是学科,但不是科学。科学可以被实证和重复,城市规划却不能。虽然作为整体,城市规划不是科学,但是作为学科,城市规划中具有大量的科学知识。
关键词实证,未来,科学,选择,目标,生活,实践
1引言
在身边,时不时会听到有同事或者学生在讨论城市规划是不是科学的问题。也有学生问我,我的回答是城市规划不是科学,至少不是我们在中学学习的自然科学。许多人似乎觉得说城市规划不是科学,是没有面子的事,是对于城市规划的贬低。既然有这么多的质疑,于是笔者就这一问题在此进行专门的探讨。
2科学的定义与特征
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和书籍,关于科学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认识,但是有一些共识。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科学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科学就是讲求证据,逻辑严密的人类认知。科学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辞海》1979年版:“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辞海》1999年版:“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法国《百科全书》:“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苏联《大百科全书》:“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总结以上七个方面,笔者认为科学具有如下特点:①可重复验证,接受实践检验②讲求证据和逻辑严密③自身没有矛盾④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⑤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⑥可证伪。
3城市规划的非科学性
笔者结合城市规划的本质和特征,分别从各个方面论述城市规划的非科学性。
3.1关于未来
城市规划具有明显的时间性,但是科学没有。城市规划是关于未来的,而且是关于未来的想要的结果的,因此是从自己设立的目标出发来安排从现在到将来(规划期末)的各项内容的。而对于城市的未来状况,任谁都无法预测的,历史从来都不会重复,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永恒的。所以既然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性,我们只能从中选择一种,而且是此时此地的我们想要的那一种,然后我们才有可能来安排各项事业。而这种选择,本身就没有科学性可言的。因为假使是科学,就不会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就不会需要进行主观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是站不住脚的。
3.2关于选择
在城市规划中,选择的标准是复杂的。除了需要遵循科学的原理以外,还必须是人们想要的结果,还必须具有可行性,必须有助于使得人们得到更多的福利。道德、经济、景观艺术等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很明显,但就选择的道德性和景观艺术性而言,这种选择都是远离科学的。
我们也不能以若干年后城市真的如规划的一模一样来证明当初的“选择”是科学的,因为这是在选择之后按照选择的结果去实施的,是人的有意识行为所导致的结果。也就是说,你不能根据自己的设想把现实做成与自己的设想一致,然后来证明自己的设想是与现实一致的。这种现实是人类能动意识的成果,而不是客观存在,不能反过来作为证据以证实选择的正确性。
3.2关于生活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使生活更美好”。毋庸置疑,城市规划的主要工作是创造、改造或改善城市的空间。在这里,城市规划当然需要地理学、生物学、工程技术学,这些都可以称之为科学。规划所要实现的效果是使得生活更美好,但是美好不是科学,生活也不是科学,而城市规划所要遵循的基本原理除了以上说过的纯粹的科学外,还有生活的常识。规划必须符合生活的常识,不符合生活常识的规划肯定是荒谬的,但是有许多生活的常识不是科学,甚至违背科学的。
3.4关于利益
城市规划维护的当然是城市公共利益。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明确规定城市规划的基本属性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维护和保证公共利益的政策,是需要道德和立场的,是具有主观意志的。在这里科学和逻辑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当然,人民的广泛而深刻的参与也是最紧要和最重要的。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价值观和决策方式的转变,其权威性的达成源自特定的决策程序,价值观的多元认同和决策过程的民主化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规划师首先应明白公共政策不是技术推演的产物,而是民主协商的成果。科学与民主相互促进的效应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果政府独断专行,不管它管着多少公共事物,其决策也不是公共政策,只是“金口玉言”;规划师妄自尊大,总以技术权威自居,那么不管他参与多少公共政策的制订,也难有权威性。参悟好公共政策的本质才会城市规划工作更上一层楼,发挥更大的作用。
城市规划的主要工作就是对于城市土地及其上下的空间资源进行分配,分配的首要原则就在于公平和合理。规划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分配的过程和实践,这就决定了城市规划不可能是严格的科学。
3.5关于实证
对于科学,在实验上,它必须是可以证伪的,即能被可重复的现象和证据所否定。虽然,城市规划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种在城市发展全景中,为了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围绕城市土地资源使用的分配和再分配而展开的跨越城市社会诸多系统的复杂而独特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社会运动、政府行为和职业技术三位一体的活动过程。翻开城市规划学史,精确可控的城市发展从未实现过。
4结语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即城市诞生的那天起,城市规划就客观存在着,一直到持续现在,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对于人类而言,城市的诞生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且无与伦比的。没有城市就没有人类的今天,那么有城市就一定会有规划,不管有没有图纸和专门的规划技术人员,但是规划的思维和行为确实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规划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城市规划本质上是人类为了追求福利,运用人类所掌握的所有知识,对城市创造及其空间的改善和改造的行为过程。这一实践过程,本身包含太多人的因素,人需要、喜好、文化、性格等等。而这些都会影响城市规划,并构成为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的内容。这些都不是科学,但确实是规划需要的最重要的知识。
另外,任谁也不能否认,城市规划的知识体系中包含着大量的科学知识,比如物理、数学、生物、地理、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等等。城市规划确实是非常需要这些科学知识,也在不断地吸收新的科学知识,但是无法否认的是,作为整体的城市规划学科,其本身却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
参考文献
[1]何流.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7(6).
[2]吴志强.《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J].城市规划汇刊,2000(2).
[3]李京生.实证主义与规划理论的科学化[J].城市规划学刊,2007(1).
[4]仇保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变革[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5]孙施文.规划的本质意义及其困境[J].城市规划汇刊,1999[2].
[6]马武定.城市规划本质的回归[J].城市规划学刊,2005[1].
[7]王勇.对城市规划价值观的再思考[J].城市问题,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