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西安地理区域位置的解读,对国内外都市圈理论的理解,分析西安大都市圈的背景、结构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都市圈未来发展的看法及展望。
关键词:区域发展,都市圈,关中地区,二级城市,卫星城镇
1前言
1.1研究背景
当今,在科学技术推动下,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中国也随着这股动力迅速崛起。国内各个地区都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放眼全国,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等都逐步显示起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带动影响着周边地区经济共同发展,发展趋势倾向于以点带动面,形成了各大都市圈,改变了过去的单一的城市发展模式,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
2都市圈理论研究
2.1对都市圈的一般认识
目前都市圈并没有统一的概念和界定标准。一般认为所谓的“都市圈”是指一个大的核心城镇,以及与这个城镇具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具有一体化倾向的临接城镇与地区组成的圈层式结构。
有关学者对区域的有关地域概念进行辨析,得出在较发达地区,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沿江、沿海成轴线发展。我国都市圈的形成源于近现代区域发展战略,早在1986年,国家就确定沿京广、京沪、京哈、陇海线以及长江中下游发展主要城市带,重点抓好长江三角洲、浙江三角洲、辽宁中部、京津唐、长株等主要大城市地区规划、重点保护西安、杭州、苏州等主要古城。发展至今,我国的主要城市带都聚集在以上地区形成。
2.2都市圈形式空间结构
都市圈最重要的两种形式是:
1、以单一中心城市为核心构成的“日常都市圈”,是以当日往返通勤范围为主形成的日常生活、生产都市圈,“一小时距离法则”对其地域范围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2、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构成的“都市圈”,其中一个中心城市极为突出的都市圈称为“单中心都市圈”,其内圈往往是日常都市圈,其外全市首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影响很大、同时具有便捷的交通联系通道的市县,一般对应着一个较为综合的城市经济区,也可以成为大都市圈。西安大都市圈就属于此类。
目前我国都市圈空间发展结构可以归纳为核心—放射空间模式、核心—圈层空间模式、多中心网格化空间模式。
3西安大都市圈
西安大都市圈包括西安市、咸阳市辖区、兴平市及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武功县局部、杨凌区、铜川市辖区及渭南市辖区。西安大都市圈是陕西省人口与城镇最密集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陕西省前列。区域内有多条高速公路、国道及铁路交汇,西安---咸阳国际航空港辐射西北地区,奠定了大都市圈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城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西安大都市圈处于关中地区的一线两带城镇群的内圈,该城镇群是以西安为中心,以陇海铁路西段和宝潼高速公路为轴线,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涵盖整个关中地区的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为特点的产业经济体系,使关中地区率先崛起,以关中带动陕南、陕北,进而实现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
3.1发展背景分析
西安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前沿的城市之一。起初秦汉时期,长安一直作为国都而处在全国经济的至高点,到唐宋元时期,经济优势逐渐向南倾移,在明清时期,汉口、南京、杭州、上海等借其水运优势纷纷赶超,处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前端。西安逐渐成为了二级城市,孤独的在西部,与那些发达城市遥遥相望。
但西安的发展优势也是极为明显的,数千年文化的积淀,西部枢纽城市的地位,新兴高科技产业园的建立,良好生态旅游景观的依托,这些都是其余众多城市都无法比拟的。当前,西安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西部大开发,欧亚经济论坛的举办均为西安的发展带来众多机遇和挑战。在这多重优势下,深入研究大西安的都市圈的结构和其发展导向,明确发展目标,不仅可发展西安城市经济,还可进而带动西安周边整个城市圈,搞活关中地区,使西安不再是一根独苗,而可发展西安周边地级市,以点为原点,沿轴线带动面,影响整个陕西经济发展水平。
3.2西安大都市圈空间结构
西安大都市圈发展的城市空间总体结构已基本确定,即形成以西安咸阳为核心,以主要交通线为放射轴的“放射状多圈层”空间结构,它由一个主副核心,三条主轴,五条副轴组成。
西安大都市圈的构建将在三条主轴(倒“T”型结构) 的基础上加强北部空间拓展,特别是紧密区“米”字形结构的西北和东北方向城市生长轴上发展。在紧密区的围圈层加强五条副轴的空间联系,由轴向发展演进到轴间填充,进而形成城市群再构筑都市圈。
一个主副核心:西安和咸阳。咸阳是西安大都市圈核心区城市化的主要地域,核心区将成为西安实现城市跨越发展、生产力布局调整、空间布局优化的主要空间。咸阳位于西安城西,相距30公里。 西咸一体化的架构为西安都市圈的核心区。
三条主轴:西宝、西潼、西延。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人口、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人均GDP、人均收入等指标看,这三条轴线发展的趋势十分强劲,不仅是大都市圈内优势较明显的发展主轴线,也是西安大都市圈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轴线。
五条副轴:西汉、西康、西商、西韩、西庆。为扩大核心城市对外围的辐射力,增强对周边欠发达地区的带动力,完善西安大都市圈的空间结构体系和城市规模等级体系,根据现状发展基础和规划的培育和引导。
多圈层结构:核心区、紧密区、辐射区、影响区。根据核心城市功能的扩散程度,城市之间联系的产业、交通、信息、物流以及整个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的紧密程度以及城市分布的特点,将西安分为这四个圈层。核心区和紧密区是西安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圈层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关中城市群。
这一阶段,充分发挥倒“T”型结构中的东、西、北三条城市发展长廊,积极推进西咸一体化进程和培育杨凌、渭南和铜川三个中心城市,利用已有的区位及交通优势,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和基础较好的城市,逐渐带动轴线上各点城市。
3.3存在的问题
1、西安大都市圈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大城市过大,小城市过小,中等城市发育不良。①城镇等级、规模结构不合理。②在西安超前发展的同时,其他城镇的发展却相对缓慢,形成了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断层。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大西安对关中其他地区发展的扩散带动作用。
2、交通建设、能源、矿产、旅游等资源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了相关区域城镇的较快发展,但缺乏质的提升。
3、发展模式落后。西安大都市圈目前发展区域内企业规模总体偏小,产业和产品关联程度低,产业集群效应相对较弱,尚未真正形成具有较强集聚效应与综合竞争力的主导型产业集群。
4、产业竞争严峻。西安大都市圈很多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相似,产品细分不够,产业在同一领域或同一层次竞争,形势比较严峻。随着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加剧,产业进行结构性招商引资处于不利地位。且产业缺口较大。
3.4未来发展构想
1、发展二级城市。二级城市的缺失,使得中心城市负担过大,发展带动力不明显,应积极培养带动中等城市的发展,政府扶持政策优待,从各方面支持西安周边城镇发展。可集中先扶持咸阳、临潼、泾河工业园几个主要的生长点,再形成点与点之间的生长轴线,带动沿线城市发展。
2、设置卫星镇。根据都市圈内各城镇的性质、特色、地位、作用及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其职能性质,调整圈内职能结构。通过城镇及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合理分工协作,体现城镇职能之间的有机联系。
3、约束城市扩展区。以国外及国内发达城市的经验来看,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面临着解决城市无限扩张,人们从城市涌向郊区的后工业化现象,尽管西安还未发展到如此程度,但应以长远的眼光考虑,在合理确定西安未来发展规模的前提下以楔形绿地伸入圈内,可防止日后西安的无限制扩张,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并可做城镇间快速交通干道的预留用地。
4、加强人才引进。西安作为旅游城市对游客有着足够的吸引力,然而对人才的吸引力却远不如长江三角洲等,如何发展经济,加强市容管理建设,改善政策,吸引人才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5、注重区域联合。加快建设“关中经济开发带”,打造中国东西结合部最大的投资洼地。“一线两带”建设,涵盖整个关中地区,涵盖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国家级关中星火产业带。同时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设,通过天水、西安及洛阳的联合发展构成密集城市发展带,彼此促进推动,提供多重发展机遇及途径。
如今的西安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从市容市貌的小方面到地铁二号线的建设,从西安的小变化到整个关中地区的大发展,无一不显示着西安的实力,西安将以其庄严的古都形象,发达的经济,在不远的将来给我们展示全新的城市集群印象。
4小结
本文首先分析了西安在中国所处的区域位置和当前的发展现状,强调了西安都市圈的必要性,介绍了其背景和空间模式结构,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对日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其中有众多不成熟完善的想法,有待在日后的学习中更深入地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绉军,王学峰 . 都市圈规划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
[2]武廷海 . 中国近现代区域规划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 10.
[3]张沛 , 胡永红等 . 关中”一线两带”城镇群发展规划研究 . 西安: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4 .12 .
[4]王毅 . 关于加快扩展西安都市圈的新思路 . 当代经济科学 . 2005(1)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