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集中转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向现代的、先进的城市转变的过程,其未来发展与走向同样受到城市化阶段性规律的制约。本文依据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分别从阶段和速度、动力机制、产业结构的变化及空间形态等角度进行分析,并预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加快,未来三四年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50%。
关键词:城市化;发展;趋势
城市化是指传统的、落后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先进的城市社会转变,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集中转化,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集聚和转化的全过程。其基本经济含义可概括为人口城市化、非农产业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城市文明不断扩散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等方面。其中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和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向农村扩散渗透是城市化的两个基本表现。衡量城市化水平通常用城市人口比重、城市用地比重等指标。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集中转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向现代的、先进的城市转变的过程,其未来发展与走向同样受到城市化阶段性规律的制约。
一、从城市化发展所处的阶段和速度看
根据发达国家走过的城市化道路来分析,城市化的发展从起步开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城市化水平在10%至30%以下为早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之间为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为成熟期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超过40%,处于中期阶段,速度呈“S”型曲线中的高速上升段。2006年全国城镇人口57706万,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为43.9%,城市化水平比2002年提高4.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2006年中国城市总数为661个,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比2002年增加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年末总人口36764万人,比2002年末增加3840万人,增长11.7%。2007年底,全国设市城市656个,其中地级以上城市287个、县级城市369个;建制镇1.9万个,全国城镇人口已达5.94亿,城市化水平达到44.9%。未来三四年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50%。,可以预料,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加快。
二、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看
(一)农业的发展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初始动力。农业的发展不仅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而且为城市非农产业提供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原始积累,原料。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和应用,工厂化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到2007年底,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41%,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38%左右。粮食总产量达到50150万吨,比2006年增产350万吨,增长0.7%,成为历史上第4个高产年,2008年全国粮食总产达到10570亿斤,比上年增产538亿斤,增长5.4%,目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10000亿斤这个高度徘徊。据专家科学测算,在农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我国农村只能为1.5亿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在4.98亿农村劳动力中,有近3.5亿属于剩余劳动力。除了已经进入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和大中城市打工的2.3亿人外,还有1.5亿劳动力处于绝对失业状态。第一产业生产率提高,农业剩余大幅度增加,城市化的推力增强。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市场机制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基本驱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为了获取最大收益,企业和人口向城市的集聚。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字显示,
2007年全国独资企业实有101.74万户,注册资本4631.23亿元,从业人员1045.54万人。合伙企业实有13.05万户,注册资本805.04亿元,从业人员187.25万人。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内实有经济主体户数3292.84万户,比2006年增加199.16万户,同比增长6.44%。私营企业从业人员7253.11万人,较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44倍;个体工商业从业人员5496.17万人,增长了393倍。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7367亿元,比2006年增长13.5%。
截至2008年9月底,全国实有企业960.36万户,与2007年底的963.97万户总量相比基本持平,实体经济运行良好。个体工商户实有2823.94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7.96万户,从业人员预计达15500万人。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加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同时,城市人口增加导致零售等服务业的需求,非农产业迅猛发展,从而形成强大的城市化拉力。
(三)第三产业是后工业化时期城市化的重要动力
国际城市化经验数据显示,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重要动力。从我国企业分布的产业来看,截至2008年9月底,第三产业实有企业658.2万户,占实有企业总户数的68.54%,比重比上年底增加0.77%;第一产业实有企业户数20.92万户,占实有企业总户数的2.18%,比上年底减少0.08%;第二产业实有企业281.24万户,占实有企业总户数的29.28%,比上年底减少0.69%。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82703亿元,增长10.3%;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增长11.4%。企业在第三产业持续增长,所占比重、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已日趋合理。这也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第二、三产业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至城镇,截至2006年底,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2.1亿左右。随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将加速我国农村人口及劳动力转移。
(四)政治目标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动力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政治目标也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动力。(1)“十七大”政治报告把城镇化作为科学发展的五项主要任务之一;(2)中央确定了重庆、成都、武汉等城市圈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地区;(3)2007年推出的《劳动合同法》对于加快我国城镇化速度、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4)2007年还颁布实施了“城乡规划法”,为加快城镇化提供了一个法律基础。这些重要举措,不仅明确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以增强综合承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而且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在继续扩大较成熟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基础上,推动了厦泉漳闽南三角地带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的建设发展。
三、从产业结构的变化看
根据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Perrox)的增长极(growthpoles)理论,在经济增长中,一些地方或大城市形成资本与技术的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辐射作用的“增长极”。通过“增长极”地区的优先增长,可以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增长极形成的条件一般有三个:(1)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2)具有聚集经济效益和良好的外部环境;(3)必备的基础设施:交通、供电、供水。我国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寻求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城市化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提和条件。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88.2%;2007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88.4%,上升0.2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则呈萎缩趋势。
四、从空间形态看
我国经济发展在区域之间的出现不平衡并呈加剧态势,表现在(1)核心区的扩散作用增强;(2)核心、城乡边缘区、外围区的地域空间三元结构形成;(3)形成不同等级的核心,且各核心之间的横向联系密切。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4.6%、40.4%和35.7%。分地区看,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为88.7%,其次为北京和天津,分别为84.3%和75.7%;城市化水平较低的是贵州和西藏,分别为27.5%和28.2%。
2006年,城市总数为661个,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比2002年增加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64292亿元增加到132272亿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20.4%;占全国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53.4%上升到2006年的63.2%,提高了9.8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由2002年的12个增加到2006年的30个,其中12个城市超2000亿元。
目前,强化中心城市地位,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的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凝聚力,努力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真正成为各城市群的龙头,是个区域经济和城市群建设的着力点。
结论:根据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可以预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加快,未来三四年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50%。到203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超过70%。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向国际化、连绵化、生态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中国的一些城市已具备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条件,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重庆、武汉、沈阳、南京、杭州、西安、成都、青岛、大连等,未来将有更多的城市成为国际性城市;城市带和城市群的发展成为中国及世界各国城市密集地区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必将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防止“大城市病”的出现,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自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城市生态化将是我国未来大中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和人民生活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未来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网络一体化建设,协调市域、市际基础设施的衔接,形成未来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客运体系和公共电讯网络,大大增强城市辐射与吸引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延中.中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3]国家统计局.2007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4]2001中国城市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5]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M].商务印书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