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绿色物流系统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所属栏目:邮电论文 发布日期:2011-02-08 06:32 热度:

  摘要:目前,世界上各国都在尽力把绿色物流的推广作为物流业发展的重点,积极开展绿色环保物流的专项技术研究(如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如采用排污量小的货车车型、近距离配送、夜间运货,以减少交通阻塞、节省燃料和降低排放等),促进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和开发,进行回收物流的理论和实践研讨,以及积极出台相应的绿色物流政策和法规,努力为物流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首先介绍了绿色物流的基本理论,其次强调了中国发展建设绿色物流系统的意义及必要性,然后用对比的方式分析了阻碍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各种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绿色物流系统,建设,现状,对策
  一、绿色物流理论
  (一)绿色物流含义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随着环境资源恶化程度的加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大,因此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物流管理系统建立在维护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改变原来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与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转变。因此,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企业绿色形象,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趋势。
  (二)绿色物流内容
  1.集约资源:这是绿色物流最本质的内容,也是发展物流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
  2.绿色运输:绿色运输是指以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为特征的运输。其实施途径主要包括: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克服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泄漏,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
  3.绿色仓储: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布局过于密集会增加运输的次数,从而增加资源消耗:布局过于松散,则会降低运输的效率,增加空载率。仓库建设还应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
  4.绿色包装: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的的包装方式,包括包装材料的绿色化、包装方式的绿色化、包装作业过程的绿色化三个方面。实施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
  5.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是出于环保考虑的无污染的流通加工方式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总和。实施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废料,与废弃物物流顺畅对接,降低废弃物污染及废弃物物流过程中的污染。
  6.绿色信息搜集和管理:物流不仅包括商品空间的转移,也包括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储存和利用。绿色信息的搜集和管理是企业实施绿色物流战略的依据,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储存各种绿色信息,并及时运用到物流管理中,促进物流的进一步绿色化。
  二、我国绿色物流的现状
  我国物流业的起步较晚,绿色物流还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在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和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上先进技术国家在绿色物流的观念上、政策上以及技术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观念上的差距
  现代物流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各级政府的认可,但是,绿色物流的理念尚未完全确立。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的理念有待提高,绿色物流的意识淡薄。社会环境教育的力度不强,消费者对绿色物流没有深刻的了解。消费者仅仅具有淡薄的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的观念,而对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不够关心。
  (二)政策制度、法制建设缺乏
  绿色物流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渐形成环境产业,然后通过环境市场自发调节实施。我国的环境市场远没有发达国家那样完善、成熟和稳定,因此,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建绿色物流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设。总的来讲,我国还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缺乏对现有的物流体制进行强制性环境管理的能力,缺乏对企业物流活动的有效监管和控制。
  (三)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上的差异
  目前我国物流行业还是一个比较稚嫩的行业,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还比较差,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主要表现在:运输方式之间、不同地区运输系统之间的相互衔接的枢纽设施方面缺乏投入。水运、民航运输的潜在优势没有充分发挥,运输系统缺乏周密科学的设计,对环境的重要影响因子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仓储设施落后,仓库体积小而分散,各种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发展缓慢。目前我国物流材料的再降解利用和重复利用技术都不过硬。高水平的信息化水平是绿色物流发展的必备条件,可是我国一些物流企业开发的软件,性能比较低,即使有些软件比较适用,但有时又与客户系统不相容。许多新兴的信息技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四)物流研究的相对落后与绿色物流专业人才的短缺
  物流产业需要大批人才。相比较而言,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还很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微乎其微。物流教育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课程的大学数量有限,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物流职业教育则更加贫乏,企业的短期培训仍然是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
  四、促进我国绿色物流产业发展的具体对策
  绿色物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绿色物流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解放思想,提高对绿色物流认识
  加强绿色物流教育,树立现代绿色物流的全新观念。当代物流不仅要树立服务观念,更应自始至终贯彻绿色理念。因为物流的良好服务,离不开高效节能和安全优质。没有绿色物流的建立和发展,生产和消费就难以有效衔接,“绿色革命”和“绿色经济”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在发展现代物流的同时,要加强绿色物流教育,在全社会树立绿色物流理念,把绿色物流作为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
  (二)政府加强对绿色物流的管理和促进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各种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在绿色浪潮兴起之初,要想迅速培育、发展绿色物流事业,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监督指导以及政策、资金上的扶持。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物流企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限制交通量,通过政府指导作用,促进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统筹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最终通过有限的交通量来提高物流效率。控制交通流,通过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制订道路停车规则以及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等措施,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加强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绿色生产、绿色经营,比如对公路运输提价,鼓励铁路运输,并构筑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
  (三)塑造绿色物流标准化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1993年成立的ISO/TC207环境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它侧重于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要求用产品生命周方法,使产品在设计、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乃至废弃后的回收、再生资源化等方面,都符合环境标准。现在,环境管理在欧、美、日等许多国家已经规范化、法制化。仅从与物流有关的环境管理看,其管理范围不仅限于对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用、设计、消费、废弃、回收再利用等做出节省资源、无害化的规定,而且对伴随产品运输产生的NO2和CO2也提出严格要求。面对全世界的“绿色革命”浪潮和基于环境标准竞争而形成的绿色壁垒制约,我国的物流经营者应创造条件申请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用国际标准来规范自身的物流行为,塑造绿色物流形象,进而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四)加强对物流绿色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要求面广和层次高,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只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才能为绿色物流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也只有这样,现代物流才能在绿色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在对绿色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坚持长短专业培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长期专业教育和短期培训,分别由教育部门和经贸委负责。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大专院校或科研机构,并设现代物流专业或学院,设置大专、本科和硕士、博士学位,培养现代物流高层次、综合性、复合性人才;经贸委则可委托相关协会负责短期培训,重点是物流企业具体操作、管理和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前者是长期的根本措施,而后者是一段时间的补充办法。
  参考文献
  [1]丁俊发.《中国物流》,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年3月;
  [2]夏春玉,李健生.《绿色物流》[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3]孟祥茹.《论绿色物流》[J].物流科技,2001(4);
  [4]林敬松,钟唯希.《对发展绿色物流的思考》[J].2002(8);
  [5]刘志学.《现代物流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
  [6]邹辉霞.《绿色物流在中国》[J].物流科技,2004(1);

文章标题:浅谈绿色物流系统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youdian/697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