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某工程深基坑的施工及质量控制

所属栏目:项目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1-05-26 08:16 热度:


  3)由于基坑底部大都位于含有微承压水的④中砂夹淤泥层,水位较高,渗透性大,采取轻型井点辅助降水措施,在施工第二道支撑梁时即进行管井降水,初期出水量约3600~4200M3/d。同时加强对周边建筑物、道路等的监测,密切注意降水对周边的影响。
  2.4.3监测措施
  1)土方开挖前,对邻近建筑物的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对已有的裂缝等问题事先设置标记并备案,施工过程中定时观测其变形的发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加强对支护结构体系和基坑稳定性监测,作到每一深挖土步骤就要进行监测,然后对监测值(桩顶位移、桩侧斜、沉降)进行分析并及时反馈,若监测值发生突变,说明基坑支护结构承受过大的压力,需要放慢挖土速度或立即停止挖土,待基坑变形稳定后,方可继续进行施工。
  通过上述措施,基本上实现基坑周边无堆载,坑壁无重大渗漏现象发生。随后的监测数据表明:基坑坡顶水平位移及土体深层位移的增长非常缓慢,完全控制在设计许可的范围之内。
  3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3.1地面沉降
  当基坑开挖到底,准备进行大面积浇捣坑底砼垫层时,路面及周围民房开始出现裂缝,为了摸清本工程基坑在土方开挖过程中的实况,我司再次组织项目部技术人员对现场的监测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对监测数据中表明的不足与缺陷进行统计,究其因由,主要是基坑初期大规模降水造成的,根据这种情况,为消除降水的不利影响,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1)在基坑北侧靠近住院部附近增设5口回灌井,将坑底抽排上来的地下水经沉淀过滤后回灌入地层,以平衡地下水位。
  2)严密监测降水井出水量及地下水位变化,在不超过预警水位的前提下逐步降低整个基坑抽水系统的工作强度,尽量减少抽水量或降低抽水频率;同时根据各降水井的出水量,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进行抽水,确保整个基坑的地下水位处于相对均匀稳定的平衡状态。通过上述措施,在整个基坑施工过程中,路面及教学楼E的裂缝发展得到较为有效地控制,效果明显,基坑稳定与安全得到有效地保障。
  3.2地下水
  当开挖中间大承台位置的坑中坑时,按设计要求,地下水位至少应降至承台垫层以下0.5m,但实际开挖后却发现坑中坑内水位尚未达到设计要求,在外周边增加轻型降水井点也不解决问题。认真观测后发现:虽然坑中坑内水位较高,但其外围的地下水位已降至设计要求的标高之下。根据现场开挖后揭露的地质情况并结合先前的开挖经验,分析后认为:由于坑底土层位于④中砂夹淤泥层或⑤淤泥与中砂交互层,该土层因淤泥夹层的隔水作用,其竖向透水性较水平向透水性小得多;且坑中坑周围设计上采用水泥搅拌桩帷幕进行围护止水,坑内又无降水井点,因此在坑内的土层中形成积水,这些积水实际上是淤泥与中砂交互层中的滞水,其水位难以随外围地下水位的降低而下降,需要在坑中坑内局部开挖坑井,采用明抽排水配合进行解决。现场施工后效果明显,坑中坑内水位很快就降至设计要求的标高,土方开挖得以顺利进行。
  4监测结果
  整个基坑的施工经历了近4个月,最后的监测结果如下:
  支护桩顶最大水平位移累计值为17mm,最大竖向沉降累计值为10.3mm;支护桩最大深层位移累计值为15.38mm,表明支护结构稳定性较好,基坑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而周边道路、建筑最大竖向沉降累计值分别为42.6mm及64.6mm,相对较大,表明基坑降水对周边环境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5结语
  深基坑工程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深基坑施工会对周边建筑产生影响。实践表明,如果支护结构设计、止水降水措施、工程监测等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基坑周边土体失稳。本工程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土方开挖和地下水问题,备有应急预案,应对复杂问题,由于各项措施有效,基坑施工取得成功。然而工程支护结构本身变形不大,但由于基坑降水措施,对周边产生较大影响,采用坑外回灌措施后,周边环境变形得到一定控制。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文章标题:综述某工程深基坑的施工及质量控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xiangmu/912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