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业的特点有施工操作人员素质的不稳定、产品体积庞大、露天作业多、建筑产品生产过程投入使用的设施设备量多,分布分散,管理难度大、产品自身的固定性与作业的流动性、建筑产品形式多样、规则性差、施工现场安全受季节气候、地理环境影响较大等这些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难度较大,且具有危险性。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是确保施工安全生产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要求全员参与,与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相联系的承包商(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咨询)单位、监理单位、政府监督机构、建设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单位的互相配合和协调,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共同担负安全生产的责任,通过对施工项目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全社会的安全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实现施工安全生产目标。
关键词:建筑项目特点;安全管理;PDCA应用
据统计,建筑业的生产事故频率、灾害率要高于全国各行业的平均水平,每年建筑业生产事故伤亡人数占全国生产事故总伤亡人数的25%。频繁和严重的伤亡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影响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建筑业的特点有施工操作人员素质的不稳定、产品体积庞大、露天作业多、建筑产品生产过程投入使用的设施设备量多,分布分散,管理难度大、产品自身的固定性与作业的流动性、建筑产品形式多样、规则性差、施工现场安全受季节气候、地理环境影响较大等这些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难度较大,且具有危险性。
从目前的建筑市场情况看,绝大多数操作工人都是来自农村或偏远山区的临时工、外包工,文化程度总体较低,绝大多数未受过专业训练,人员素质总体较差;人员素质受到作业年限长短的影响非常明显,而每年都有大批新民工涌入建筑市场,致使作业人员及其素质极不稳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生产管理人员根据生产进度情况灵活地组织操作人员进场,施工队伍、操作人员就不可避免地经常处于动态的调整过程,施工队伍、操作人员流动性较大,作为“人”的不安全因素,是建筑工程施工现场重要安全隐患。
建筑产品体积庞大,在有限的施工现场上集中大量的建筑材料、设备设施、施工机具,露天的电气线路、装置多,塔吊、井架、脚手架等危险性较大的设备设施多,无型号、无专门标准、自制和组装的中小型机械类型数量多,手持移动工具多,而且使用广泛、布局分散,再加上施工生产过程各施工工序及工艺流程都需要衔接配合,连续性较强,致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安全隐患,稍有疏忽便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
建筑产品是不同于其他行业商品的特殊商品,地点、位置保持固定,建成后就不能移动;而在生产过程中,施工机械、机具设备、建筑材料、施工操作人员等等都必须根据施工流程,持续动态地流动,各设备、材料等周转使用,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组织管理的不安全因素”等等因素互相影响,致使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更为复杂。
建筑产品规则性差,具有突出的单件性,施工生产过程受到制约因素较多,而且立体交叉作业的情况多,使其生产周期很长,少则数月、多则数年,导致潜在的事故隐患较多,安全管理工作难度较大。
施工现场安全直接受到天气变化的制约,如冬季、雨季、台风、高温等都会给现场施工带来许多问题,各种较恶劣的气候条件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都是很大的威胁;建筑产品所处的地理、地质、水文和现场内外水、电、路等环境条件也会影响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
由此看来,建筑施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各种因素相互交错,管理难度大,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施工安全管理必不可少,其目的是减少事故,促进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技术上的,有管理上的;有直接原因,有间接原因;有人的不安全状态,有物的不安全状态;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而且,这些原因又在不断变化。因此,施工安全管理是个整体的动态的概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指导方针,运用科学的安全管理理论、方法,通过法规、政策、技术、组织等手段,使人、物、环境构成的施工生产系统达到最有效安全状态。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如此复杂的系统是一定要出事的,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合情合理。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事故都会发生。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
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不是少数企业和安全机构的事情,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人和机构共同的事。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气,不会出现好的管理效果。这并非否定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和安全机构的作用,生产组织者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固然重要,全员性参与管理也十分必要。
现代管理方法也要求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全面的、全员的、全过程的管理手段。要实现这三个“全”,必须是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安全生产指挥、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等保证体系。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就是努力构建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努力打造“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工作局面。
在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方面,要求凡是与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相联系的承包商(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咨询)单位、监理单位、政府监督机构、建设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单位的互相配合和协调,共同担负安全生产的责任,通过对施工项目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全社会的安全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实现施工安全生产目标。
构成安全管理的三大要素是人、机、环境,因此将安全管理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这三者之间既有相关性,又各自独立,只有这三个子系统互相协调才能达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应用安全分析、评价及安全事故控制技术等方法和手段对安全生产活动进行管理才能管出效果,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才能确保整个建筑施工项目各方的实有利润。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每一项工序,都需要进行危险性研究。首先,对整项工序的过程作充分了解。其次,利用鱼刺图、事故树等科学分析方法,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让施工人员明白其所从事工作的内在危险实质和危险因素,使其在工作中提高警惕,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再次,对危险因素的发生概率进行估计。最后,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操作程序,使安全事故频率和强度降至最低。
安全分析要从人员、环境、技术和设备几方面着手,针对施工现场各类安全事故控制要点,对安全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其功能、操作、环境、可靠性等指标,以及系统的潜在危险进行分析和测定。施工安全管理系统的评价可以通过对人的生物节律、人的精力、人的条件失误率、人的意识状态可靠系统、设备故障率,以及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主要指标的数量上说明分析对象的安全程度,使人们得出可供比较的概念。它能够准确地提示系统存在的危险性,对危险进行大致的分类,并针对系统的缺陷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规章制度。
安全事故控制技术是通过各种安全技术措施来实现的,当找出或预测出发生事故的原因后,要根据对象和条件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局部控制方法。
建筑施工项目中安全生产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活动,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组织管理的不安全因素”等等因素互相影响,各种因素也会随时变化,因此不能以静态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应以动态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才能更为合理。因此就要求我们应用到美国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循环进行管理。
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整个过程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PDCA分别是计划P(plan)、执行D(do)、检查C(check)、行动A(action)的第一个英语字母简称,含义是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四个过程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一个循环结束,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实际上是有效进行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同样也适合应用到安全生产管理活动中。
结束语
建筑施工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各种因素相互交错,而诱发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技术上的,有管理上的;有直接原因,有间接原因;有人的不安全状态,有物的不安全状态;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而且,这些原因又在不断变化。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如此复杂的系统是一定要出事的,况且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事故都会发生。因此,施工安全管理是个整体的动态的概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指导方针,运用科学的安全管理理论、方法,通过法规、政策、技术、组织等手段,使人、物、环境构成的施工生产系统达到最有效安全状态。各有关单位的互相配合和协调,共同担负安全生产的责任,通过对施工项目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全社会的安全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打造“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工作局面,实现施工安全生产目标。
参考文献:
[1]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大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员管理手册》(编著者:罗凯)
[3]刘平.综合系统的安全管理[J].建筑管理现代化建筑管理现代化,2002(2):6-7.
搜论文知识网致力于为需要刊登论文的人士提供相关服务,提供迅速快捷的论文发表、写作指导等服务。具体发表流程为:客户咨询→确定合作,客户支付定金→文章发送并发表→客户接收录用通知,支付余款→杂志出版并寄送客户→客户确认收到。鸣网系学术网站,对所投稿件无稿酬支付,谢绝非学术类稿件的投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