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条件下工程质量管理的技术变革和人员素质要求

所属栏目:项目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28 09:05 热度: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质量管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我国未来经济整体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的质量。而质量管理的技术和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保障。本文对新技术条件下,工程管理的技术变革和人员素质的提高途径进行了研究,为新技术条件下的工程质量管理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质量管理;技术变革;素质;要求
  引言
  工程质量管理的专业化、社会化改革,对于工程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对于工程质量管理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调动工程质量管理人员对质量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建立与完善工程质量管理的技术改革、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是保障经济发展的基础,提升工程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根据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在要求,加强对新技术条件下工程质量管理的技术变革和管理者素质的提升,是工程质量管理部门适应市场经济的主要出路。
  1新技术条件下工程质量管理的技术变革模式研究
  1.1新条件下工程质量管理技术变革的相关主体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主体包括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主体、建设工程质量社会监督控制主体。
  1.1.1工程质量管理技术变革的责任主体
  根据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等单位,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负责,构成建设工程质量的五大责任主体。其中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分别对勘察质量、设计质量及施工质量负责,称为直接主体。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对建设工程质量间接负责,称为间接主体。
  1.1.2工程质量管理技术变革的监督管理主体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家实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委托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建设工程相关主体履行质量责任的行为以及工程实体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1.1.3工程质量管理技术变革的社会监督控制主体
  现阶段与建设工程质量相关的社会监督控制主体除前面提到的监理单位外,还包括施工图审查机构和工程质量检测机构。
  1.2工程质量管理技术变革的管理体系
  随着我国建设体制的深化改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这一体系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政府监督管理体系,这是最高层次的监督管理,其监督管理的内容涵盖建设工程所有参建主体的质量行为和实体质量另一方面是社会监督控制体系,主要包括监理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等间接主体及中介机构对直接主体质量行为和活动的监督控制,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起辅助作用。
  1.3工程质量管理技术变革的管理机制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主要包括政府监督管理机制和社会监督管理机制。
  1.3.1政府监督管理机制
  政府监督管理是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建设实施强制性监督管理,主要目的是保证建设工程使用安全和环境质量主要依据是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主要方式是政府认可的第三方即质量监督机构的强制监督主要手段是施工许可证制度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度。
  1.3.2社会监督管理机制
  (1)施工图审查机构的质量监督管理。
  施工图审查机构对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审查内容包括: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的安全性,勘察设计企业和注册执业人员、以及相关人员是否按规定在施工图上加盖相应的图章和签字,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必须审查的内容。
  (2)监理单位的质量监督管理:监理单位是建筑市场的主体之一,与建设单位之间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与施工单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按照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开展建设监理工作。
  2、新技术条件下工程质量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与角色的转换
  作为广大质量工作者要具有长远眼光,及时从知识、能力、人格魅力、思维方式等方面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质量管理人员将承担更多的组织责任和社会责任,转变为更为重要的角色。
  2.1质量技术顾问
  在质量管理变革中,一般统计、检验等技术将成为具体业务操作人员的必备,因此质量人员可利用自身的传统优势,结合本组织的实际需求,对其它岗位无法解决的质量难题进行立项攻关;从质量保证的角度对组织流程、供应链等流程设计进行技术把关;对流程中的具体测量系统及测量框架进行设计;在组织选择实施质量项目时,进行技术、投资、法律等方面的专业咨询。
  2.2变革决策者
  竞争的激烈与社会的变革使得以前的质量标准不再适用于今天,当前的业务模式将被明天的构想取代。在充满变革的环境下,各企业正不断地为未来竞争创建新的运营模式。因此质量管理人员,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可利用自身对业务流程、客户及供应商的熟悉、以及在质量体系认证、统计技术、流程图绘制等方面的特长,对组织流程的设计和优化进行决策咨询,确保质量和过程成为企业管理的基本出发点,确保顾客需求得到全组织关注。
  2.3质量文化管理者
  质量管理者在质量检验和把关过程中认识到好的质量来自全体员工。因此企业的员工是质量文化的倡导者和拥护者,质量管理人员应紧紧抓住机会,在企业文化和质量文化的传播中逐渐受到重视之际,争取成为质量文化倡导者,培训和劝导各层管理者及员工,尽快接受和适应质量管理变革,增强质量意识,使自身价值观与组织质量文化融为一体。
  2.4项目管理者
  新的技术条件下作为一个合格的项目管理者,既需要对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也需要对全组织的业务流程有深人理解,在现代管理中,项目管理是最基本的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以“流程”为核心的现代管理特征。而质量管理人员,由于其在组织中对各个业务流程进行检验把关的传统地位,对整个组织业务流程有相当深人的理解,因此应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成为企业的项目管理者。
  2.5质量管理的科研人才
  随着社会对质量问题的重视,更多流程操作人员加入到质量保证行列,专业的质量培训和质量研究需求将急剧膨胀,如果大多数企业质量人员能够在进一步的学习、提升的基础上,跳出原来的圈子,在更为广阔的天地间来追寻人生价值,那么将面临更多选择机会,在质量研究的工作中上,为我国的质量变革和质量改进提出新的建议和理论。
  3、新技术条件下工程质量管理者提升自身素质的对策
  通过对质量管理工作者素质提升途径的研究,我们看到了质量管理者在新技术调教系角色的多变性。但当代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要想在不断变革的社会拥有有一席之地,质量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现在岗位所需专业知识技能,还必须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具备长远的打算。
  3.1不断学习补充专业知识
  随着科技等现代传媒的发展,管理人员已不再处于质量管理知识的垄断地位,因此应在平时工作中,及时补充专业技术知识。在将来,只有具有质量和专业技术双重资格证书、精通信息技术学、金融知识、公司战略管理的复合型员工才更容易立足。
  3.2树立现代管理理念
  新技术条件下,工程质量管理的理念,直接影响着工程效益和经济的发展。工程管理工作者必须树立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的现代质量管理观念.工程质量管理者要学会沟通,使自己的战略构想、变革的思想为人接受,为实施变革作好动员;创新能力是个人生存的法宝,只有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应对工程质量管理方面出现的新问题;二是竞争观念。市场经济和新技术条件的社会将充满竞争,促使人们抛弃坐享其成、一劳永逸、不思进取的旧观念,在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研究能力,工程质量管理职位的承担者,尤其是研究人员和技术咨询人员等岗位,更要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能够针对新问题、为质量管理变革进行正确导向。
  4.结语
  社会经济发展促进质量管理变革,质量管理变革及质量地位的提升,一方面使现存的质量管理岗位人员的职位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升自我价值、组织价值及顾客价值提供了机会。只有积极不断的为自己自身素质提高而努力的管理者,才能适应质量管理工作的对技术和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钜.监督模式转变后如何开展工程质量监督工作[J].
  [2]柯凌.论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质量的责任[J].工程质量
  [3]郭汉丁,刘应宗.论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的本质特征[J].工程质量,
  [4]贺昌元,杨玉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J].工程质量
  [5]梁世连.惠恩才.工程项目管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搜论文知识网致力于为需要刊登论文的人士提供相关服务,提供迅速快捷的论文发表、写作指导等服务。具体发表流程为:客户咨询→确定合作,客户支付定金→文章发送并发表→客户接收录用通知,支付余款→杂志出版并寄送客户→客户确认收到。鸣网系学术网站,对所投稿件无稿酬支付,谢绝非学术类稿件的投递!

文章标题:新技术条件下工程质量管理的技术变革和人员素质要求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xiangmu/251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