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与事故控制研究

所属栏目:项目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19 11:02 热度:

  摘要:笔者以某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为例,分析了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现状以及安全生产要素,探讨了建筑施工企业事故预防与控制对策,最后,就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几个要素进行了阐述,可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预防与控制
  
  
  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问题是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问题之一。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统计,2007年我国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33万件,死亡6万人,其中工矿企业发生伤亡事故最多,死亡人数仅次于交通事故之后。因此,做好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努力减少事故发生频率和伤亡人数,是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以下通过对某特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回顾与分析,谈谈对该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建议。
  1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现状分析
  1.1事故原因分析
  表1某建筑施工伤亡事故原因统计。
 1.png 

  从表1可以看出企业的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对现场生产指导有误,不懂操作技术和知识等原因,造成的事故还很普遍。
  1.2伤亡事故类别分析
  伤亡事故类别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发生在施工企业的主要事故类别为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触电、坍塌、起重伤害;这5类事故占全部工伤死亡事故的74.96%。而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则可以看出: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占工伤死亡人数的53.58%;其次为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有错误;再之为设施、设备、工具、附件有缺陷这3类事故原因占全部工伤死亡人数的累计百分比为77.65%。
  表2施工死亡事故类别统计
 2.png

 3.png

 2建筑施工企业中安全生产要素分析
  按照系统科学原理,安全系统的4个要素包括人、机、环境、管理。具体分析如下。
  2.1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
  (4)用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件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厂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
  (10)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11)忽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
  (12)不安全装束。
  2.2机械或环境不安全状态
  机械或环境不安全状态有:
  (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乏或者有缺陷。
  (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2.3管理方面的原因
  管理上的不安全因素有:
  (1)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2)对工人教育培训不够,不懂或缺乏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3)劳动组织不合理——作业人数不足,工种搭配不当,连续作业时间长,作业点布置不合理。
  (4)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有错误。
  (5)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规程不健全。
  (6)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
  3建筑施工企业事故预防与控制对策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施工企业在安全管理上引进了一些现代化安全生产管理方法,但由于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不高,一些企业仍然没有扭转伤亡事故频发的被动局面。但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建筑施工企业无疑将会溶入与现代化相适应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与国际接轨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上来,具体地表现在:一是安全管理体制的改革;二是先进安全技术的应用;三是与国际接轨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推行。
  3.1安全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地区发展不平衡,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短期内不可能完全到位,完全按照国际惯例对安全生产实行司法管理,实行发达国家第三方监察管理在我国还不现实,现阶段安全生产仍属国家管理。国务院成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成立了在国家经贸委领导下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市自治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的重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安全工作从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转变;安全生产监督监察在搞好国有企业基础上向各种经济成分转变;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的安全生产模式转变;企业经营者和职工从“要我安全”转变到“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上来。
  3.2安全技术对策
  (1)消除危险。要从系统中彻底排除某种危险因素,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能,一般可通过改革工艺等手段来实现。
  (2)降低危险因素值。采用这一对策虽然可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水平,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害因素,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作业人员的危害。
  (3)引导危险因素。把某些危险因素引导到作业环境以外,避免对作业人员和设备等造成危害。
  (4)隔离危险因素。将作业人员与系统中的某种危险因素隔离开,使作业人员不直接接触危险部分,从而避免或减轻危害。
  (5)坚固防护。以安全为目的,提高设备、建(构)筑物、工器具等的结构强度,以保证在规定之使用范围内有足够的安全性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留有足够的“安全系数”。
  (6)薄弱环节。与坚固防护相反,这一对策是利用某些薄弱元件,在系统中人为地设置薄弱环节。当设备、设施的负荷超过额定限度,或系统中有爆炸、火灾等危险时,使危险因素的发展在薄弱环节被切断,从而保护系统的整体安全。
  (7)闭锁。以系统中的某种方式(机械、电气)保证某些元件强制发生相互制约,以达到安全目的。
  (8)取代操作。当系统中某种危险因素无法消除而又必须在这种条件下操作时,为保证人员的安全健康,可采用自动化手段代替操作人员直接接触危险因素。
  (9)距离防护。系统中危险或有害因素的作用往往与距离有关,有的因素随距离的增大而成倍减弱,利用这一性质可进行有效防护。
  (10)时间防护。缩短作业人员接触有害因素的实际时间,从而达到防护的目的。
  (11)刺激感官。在某些特殊的地点、场合,利用声、光、色、形等信息、信号、标志、仪表刺激人的感官,提醒人们注意,保障安全生产。
  3.3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一套系统化、程序化,同时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科学管理体系,企业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可以强化企业的安全管理,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达到保护职工安全的目的。它为企业如何抓好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运行模式称为戴明模型,戴明模型其核心内容是根据管理学的原理,为企业建立了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过程的框架,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企业系统地实现其既定目标。按照戴明模型,企业的安全管理活动,可分为:“计划(Plan)、行动(Do)、检查(Check),改进(Act)”4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是系统的动力。运行模式为:首先对系统存在的危险加以识别,然后评价每种危险程度,针对不可承受的风险加以控制,通过监控机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该系统特点是改变了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安全管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整个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不断地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1)计划环节。即是作为行动基础的某些事先的考虑,它预先决定干什么,如何干,什么时候干,谁去干等问题。
  (2)行动环节。按照计划所规定的程序(如组织机构、程序和作业方法等)加以实施。
  (3)检查环节。检查环节是为了确保计划行动的有效实施,需要对计划实施效果进行检查衡量,并采取措施修正消除可能产生的行为偏差。
  (4)改进环节。管理过程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系统,针对管理活动中所发现的缺陷不足或根据变化的内外部条件,不断进行管理活动的调整、完善。
  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使企业发展具有长远和积极的意义,通过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可以:
  (1)使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与品牌形象,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2)促进企业的安全健康管理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消除非关税贸易壁垒和不公平交易。
  (3)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使员工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自觉地防范安全健康风险。
  (4)减少因工伤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因此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具有长期的积极效应,对社会产生激励与发展机制的作用。
  (5)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从而促进企业整体管理大系统的完善。
  目前我国一些建筑企业建立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筑施工企业积极开展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工作,对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和预防事故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某大型国有施工企业,2002~2004年,责任死亡23人,重伤34人,轻伤135人。自2005年实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以来,连续三年年平均死亡人数减少5人,千人死亡率分别为0.08‰、0.04‰、0.08‰,明显小于国家规定企业0.15‰的内控指标。安全生产形势继2005年以来,连续4年继续保持稳定局面。
  4做好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几个要素
  4.1关键——认识
  认识的提高,应该分两个层次。一是领导者安全生产意识的提高。近几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对安全生产工作做了多次重要讲话、指示,从这些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非常重视。要求企业领导同志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站在“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以对党、对人民、对企业、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搞好安全生产工作。二是全体职工安全生产意识的提高。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目前正在广泛开展的基层党组织的“党员身边无事故”、工会组织“红黄牌制度”、团组织“青年安全监督岗”等活动,均对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只有全员安全生产意识提高了,我们才有杜绝安全隐患的前提。
  4.2根本——落实
  落实应该体现在机构、制度、措施、资金等方面,应特别注重现场落实。一般来说,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是比较完善的,制度是健全的,关键要抓好现场落实。要认真研究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制度,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投入足够的安全防护资金,抓好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通过对某企业近15年来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认为,坍塌、车辆伤害、高空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六大类别事故是构成伤亡事故主要因素,针对六大主因,企业加大了监督检查的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每一个施工现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应该针对其特殊性制定相应对策,认真落实。
  4.3载体——安全标准工地
  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标准工地”建设活动自1996年开展以来,已经走过12年的历程。12年来,企业从制定标准、典型引路、广泛宣传、全面铺开等几个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这项工作已经成为施工现场日常管理工作的“载体”、平台,取得了广泛的共识。企业要广泛利用这个“载体”,不断完善这个“载体”,以促进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4.4必要投入是条件
  《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等法律、法规、文件,均对安全生产投入问题,提出了专门的要求。为了保证安全生产所需资金投入,形成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长效机制,《决定》第13条更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企业提取安全费用制度,自行提取,专门储存,专项用于安全生产。
  必要的安全生产投入,主要运用于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建设和现场安全防护两个方面。基础建设投入主要包括管理体系、人员培训、设备投入、奖罚机制等建设投入,现场防护投入主要包括防护预案、材料储备、防护设施、抢险费用等投入。
  4.5全员培训是基础
  建筑施工企业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抓好培训这项“三类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培训工作应覆盖全员、分开层次、确定内容、适时培训。对专、兼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阶段性、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持证上岗。对企业领导、项目经理应该注重安全管理意识、安全防护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对生产一线作业人员应该注重自我防护意识、个体防护设施正确使用、现场危险源(危险因素)的辨识、应急预案演练、逃生方法学习等培训。培训工作要坚持“知识就是安全”的主导思想。
  5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不能只凭行政手段和经验判断的传统管理方法对伤亡事故进行预防与控制。建议建筑施工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现代化、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为企业抓好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方东平等.工程建设安全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11
  [2]郑霞忠,郑根保.安全工程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7.
  [3]方东平.建筑中国国情的建筑安全管理体制[J].建筑经济,2005,(11):10-12.
  
  搜论文知识网致力于为需要刊登论文的人士提供相关服务,提供迅速快捷的论文发表、写作指导等服务。具体发表流程为:客户咨询→确定合作,客户支付定金→文章发送并发表→客户接收录用通知,支付余款→杂志出版并寄送客户→客户确认收到。鸣网系学术网站,对所投稿件无稿酬支付,谢绝非学术类稿件的投递!  
  

文章标题: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与事故控制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xiangmu/110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