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服装消费心理和消费类型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出大学生服装消费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有利于大学生的服装消费理念。
关键词:大学生着装心理服装消费类型倡导科学消费
一、当代大学生的着装心理:
1.满足大学生自身修饰的基本功能
现在大学生都是80-90后,一般大学生年龄在19-25之间,都是极其最求时尚的一代,而服装又是生活中表现自己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服装的作用毋容置疑,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同样可以说“衣如其人”,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一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服装是对外界的一种表达,从着装能体现一个人气质,对他人的第一感觉来自直观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往往都是从打扮上体现出来的。
2.表达个性,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
而步入大学时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的个性基本形成,兴趣更加广泛,自我意识基本成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都达到一定的水平,接受新生事物快,更新观念强,是当代流行信息的接受者。
大学生对着装打扮往往保持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希望与其他人保持一致;二是渴望社会对其特殊性的认可,而大学生接受新事物快,很容易受到各种媒体的影响,特别是电影,电视,时装,报纸和杂志,对大学生的服装选择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每年的服装流行发布,最快接受的就是这一个群体,他们从不感到疲惫,总是不断追求。就拿上段时间一直热播的电视剧《奋斗》,情节极其贴近现在的大学生生活,里面男女主角的服饰和配饰曾在校园里掀起不小的热潮,大家争相效仿,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一直都是时代的弄潮儿。
当然他们对外国流行时装也十分敏感,因为大学生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不可能购买价格昂贵的的进口时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会进行模仿,但是他们不一定善于模仿,也可能不明究理,现一种十分笨拙的简单仿造,如果在商场看到类似的仿造品,尽管不够完美,他们也是乐意掏钱购买。
3.通过着装调整,增强人际吸引力和自信心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习惯通过对方的衣着打扮来推测他的社会地位、兴趣、爱好、态度等。大多数大学生在思想上并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寂寞感,更渴望通过着装美来吸引异性或同性,增加自己的魅力。调查也表明,着装美的吸引力和人的魅力性之间有着强的相关关系。举个例子,两个由人介绍初次见面的青年男女,衣着服饰或许会影响双方的交往进程。当一方为保守着装,而另一方为时髦打扮时,双方可能会意识到他们之间在生活态度上的分歧,从而会影响他们的进一步交往。有的大学生则是经过自己的着装搭配,从而得到大家的认可,因此增加了自身的信心,并喜欢通过不同的穿衣风格获得大家的赞扬。
二当代大学生的服装消费类型
1.实用型消费,
这一类大学生比较注重服装本身的价值,以这种消费观为主导的消费者在购买服装的时候,会把商品的实用性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就是一些学生传承了中学时代的中规中矩的着装风格,生活比较有规律,传统而单一,不喜欢引人注目,循规蹈矩,会随着大家的意愿,左右自己,喜欢打折促销类的衣服,对款式不是十分追求,所以消费行为表现为较理性,在消费过程中讲究“价廉物美”,促销衣服、传统服饰对他们比较有吸引力,“勤俭节约”这一曾经被上一辈人长期弘扬的消费观念对他们仍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2.个性型消费
这一类大学生在选购服装过程中,十分重视服装的整体效果是否能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审美情趣和品味。
我们知道,艺术本身就是个人素质和个性的展示。强调的就是它的独特性、创造性。因此,象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在着装一定的特殊性是一种必然反映。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年轻人也往往喜欢在自己的特长和强项上表现自我。因此,他们这种强调张扬个性,不大注意与周边环境、社会环境同步、合拍和统一的行为,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大学校园中看到,一些很另类的服装穿着。
这就难免会正由于艺术类专业固有的个性化特征,因此这类学生
为了防止雷同,追求款式新颖,相对在消费行为表现上会比较感性。
3.从众型消费
有大部分的学生仍然存在着从众心理,特别是刚刚进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对整个大学环境和生活还是处于一个适应的状态,比较容易跟风,由此这个现象在低年级比较容易产生。
每个大学生,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都担任一定的的角色和地位,他们也是社会中的个体,希望归属于一个群体并且得到群体的认同和关注。这种从众心理表现在服装的行为上,一方面是希望自己的服饰能够得到团体和其他人的认同,另外一方面是对流行服装的追逐,虽然不强求一致,当身边的同学开始追逐流行的时候,就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压力,如果不想被身边的同学视为异类,想要被所属的群体接纳,最后就要加入这个流行的队伍。
4.攀比型消费
这一类,相对比较少,但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在个性上都有点张扬。
这一类学生在购买衣服时候,往往不是出于迫切的需要,而是出于不甘落后,胜过他人的攀比思想起作用而去购买。他们为了争得所谓的面子与其他同学比高低,就会不顾实际需要以及家庭的经济能力,超前购物消费,这是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中一种很普遍的不良现象。
这种消费观最大的特点是不从自身的经济能力出发,盲目最求品牌,盲目赶流行,以显示自己不比别人差,以求得心理上的一种平衡。
这种现象表明日益前卫的消费行为与日趋多元的价值观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大特征,一边体会超前消费带来前所未有的快感兴奋和满足。另外一方面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纯消费者,经济主要来源于父母,可供支配的钱都是有限的。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能力的滞后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对家庭而言无非就是就是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压力,有的学生没有正确的理财观念,一般父母给的一个月的生活费,在月初的时候就花完了,再问同学借,或则用银行透支,理财不当,也是一种相当大的隐患。
三提倡合理消费,建立良好的师风师德
1.加强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建立科学的消费观念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辛尼加说“节俭本身就是一个大财源”“花钱花得有智慧,和赚钱一样难”这句话是比尔盖茨说的。事实上,节俭并不意味着要极尽抠门之能事,要正确评估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支付能力,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在消费实践中学会花钱,克服不自量力、盲目追潮、大手大脚无端浪费等毛病。不要一味追求档次讲究攀比,更多地应考虑所购物品的性价比和自己的承受能力,教会学生学会记账和编制预算等。大学时代是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在大学时期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逐步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真正做到科学消费,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2社会要积极开拓大学生消费市场,确立公正的市场环境
对于社会而言,要积极开拓大学生消费市场,从产品的种类、价格、服务多方面满足不同经济条件大学生的需求,同时要规范市场秩序。为大学生确立一个公正的市场环境让其消费。
3.建立良好的师风师德,提倡文明消费
学校加强学生对消费观念的培养,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
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参考资料:[1]《大学生服饰文化热透视》
[2]《新编服装心理学》作者:陈东生吴坚--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消费者行为学》作者:荣晓华--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