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并提出湿地重点攻关技术,以期为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景区,湿地保护与恢复
河北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是2002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2007年4月,国务院批准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由省级升格为国家级。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和高原—丘陵—曼甸—接坝山地移行地段。公园内既有森林、又有草原;既有河流、又有湖泊;既有山地、又有高原;既有丘陵、又有曼甸;既有清代历史遗迹、又有浓郁的满蒙风情,风光自然优美、气候凉爽宜人,每年都有几十万海内外游人到此观光、度假,是距北京最近最美的生态旅游胜地,也是华北地区最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之一。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等多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护景区湿地以及景区湿地生态的恢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塞罕坝景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自然保护区野生资源
保护区是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从所辖林地中划出的天然植被集中分布区,区内森林、草甸和湿地均处于原生状态,并集中了塞罕坝地区珍贵、稀有的野生生物物种。保护区有大面积的沼泽和草甸植被。最有代表性的草甸植被是由苔草属植物大穗苔草组成的群系。保护区的草原与草甸植被五彩缤纷。“绿草悠悠齐腰深,繁星点点花似锦”。保护区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花卉有200多种;以禾本科植物为主的群系代表了草原植被的特征。而五花草甸和五花草塘是野生花卉的王国。保护区植被划分为7个植被类型25个群系。天然针叶林以华北落叶松和云杉为主、针阔叶混交林以落叶松、白桦、云杉、山杨为主、天然次生林以白桦、山杨为主和天然灌木林,占保护区森林总面积的80%。
1.1野生动物资源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共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4纲24目66科261种、亚种,其中两栖纲动物1目3科4种;爬行纲1目3科4种;鸟纲17目48 科117属227种;哺乳纲5目12科26种。昆虫12目114科660种,以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昆虫为主。鱼类5科24属32种。
1.2野生植物资源
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有大型真菌22科51属79种;保护区有维管植物81科、303属、618种(包含种下等级),其中蕨类植物6科、10属、16种;裸子植物2科、4属、10种;被子植物73科、289属、592种,其中双子叶植物63科、227属、462种,单子叶植物10科、62属、130种。
1.3保护对象
(1)交错带生态系统:保护区地处森林、草原、荒漠沙地过渡地带,景观斑块彼此镶嵌,生态系统极其复杂,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景观独特。
(2)滦河、辽河水源之地:保护区有湿地面积1326.70公顷,主要集中在四道沟和烟子窖一带及吐力根河、橛尾巴河和羊肠河两岸。东区北部为滦河上游支流吐力根河的发源地;东区南部为西辽河上游支流阴河的发源地。这些源头湿地连同其周边森林草原区每年可向滦河、辽河输入淡水近400万m3,对该流域水量供应与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3)天然植被群落:该区天然林面积约15054.88公顷,其中白桦林群落面积最大,为7691.17公顷,针阔混交林5278.79公顷,阔叶混交林1481.92公顷,灌丛603.00公顷。
(4)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根据1999年国家林业局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4种,即野大豆、蒙古黄芪、刺五加和沙芦草;有重点保护动物47种。此外,还有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183种,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限定的保护种46种,属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种107种,属中澳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种21种。
2.景区湿地的保护措施
塞罕坝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工程得到了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和河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省林业局多次到塞罕坝办公,指导项目建设工作,把塞罕坝景区的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工程当作实事、大事、好事来抓,把工程当作样板来做,相信定能取得有项目建设的良好成效。
2.1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原则
以森林草原交错带生态系统及动植物资源为保护重点,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坚持保护第一、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分区施策的原则。核心区作为绝对保护区,必须保持其自然状态,禁止一切人为干扰;实验区可进行多种经营,但必须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不影响资源保护为前提。保护措施的制定,必须从实事求是出发,因地制宜地确定建设方案和标准,保护工程设施要坚固、实用。
2.2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
加强领导,更好地协调、解决保护和开发利用中的重大问题。完善机构,组建队伍,加强巡护,充分发挥监视塔、了望台及水文、气象观测站等保护功能。通过宣传教育和与周边社区协调,发挥群众义务保护的积极作用,形成群防群护、齐抓共管、相互监督共同保护的局面。制定保护管理计划,提出科学而规范的管理实施方案,制定并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组织壮大保护队伍,强化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依法保护,加大执法力度。
3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切实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湿地污染源的综合整治与管理,通过部门间的联合,加大执法力度。
3.1湿地生境恢复技术。湿地生境恢复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水状况恢复和湿地土壤恢复等。湿地的基底恢复是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维护基底的稳定性,稳定湿地面积,并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基底恢复技术包括湿地基底改造技术、湿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清淤技术等。湿地水状况恢复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3.2湿地生物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物种引入技术、物种保护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等。
3.3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生态系统构建与集成技术等。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既是湿地生态恢复研究中的重点,又是难点。
3.4湿地退化机理与生态恢复机制。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恢复力、演替规律、可持续性研究,湿地的环境功能及人类活动对湿地资源与环境的影响研究,不同干扰条件下湿地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及预报研究等。
3.5景区湿地公园建设技术。塞罕坝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公园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塞罕坝湿地公园建设技术研究内容包括景区湿地水系统生态修复技术、景区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植物种类筛选、景区退化湿地高效生态修复模式、景区湿地修复生态工程示范关键技术等。
4.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措施
对于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天然植被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严格执行与天然植被保护相关的政策法令,对天然植被全部采取封育措施,封山育林、禁牧还草。
为更好的保护区内植物,通过人工栽培移植等方式进行繁育,扩大其种群规模,并开展濒危植物致危原因等科学研究,以便更好地开展科研宣教工作。拟在三道河口建设树木园1处,面积30公顷。
4.1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功能,制定出湿地保护规划。运用环境学、生态学多学科理论和“3S”等先进技术,在查清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建立湿地资源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和湿地监测系统,及时跟踪和掌握湿地变化动态,开展湿地分布和演变规律、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湿地的恢复和重建、湿地水旱灾害、污染等方面的研究,为湿地的科学管理和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4.2加强项目建设与管理,塞罕坝机械林场专门成立了湿地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场长任组长。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科长负专责,下属分场具体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同时还建立了财务管理、工程质量管理、档案管理等各种制度。
4.3巩固洪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成果,减少人为干扰。近几年,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同下属分场开展保护区日常巡护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有效保护并恢复了动植物资源。
4.4提高景区游客及其周边地区民众的湿地生态保护意识,塞罕坝机械林场采取编印宣传资料、办展牌、咨询讲解、利用新闻媒体、建网站等各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景区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本文选自《旅游纵览》。 《旅游纵览》杂志创刊于1991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总署批准,由河北省旅游协会、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旅游纵览杂志社联合主办,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女摄影家协会、河北省旅游协会,奥地利奥中科技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鸟网联合协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旅游纵览》是以“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传播生态旅游知识、推介生态旅游开发、引导生态旅游经济、服务生态旅游大众”为办刊宗旨,以旅游经济理论、旅游城市管理、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改革创新、旅游服务、旅游教育科技、旅游文化产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理论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