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论文银行股权结构与利润效率实证研究

所属栏目:金融论文 发布日期:2014-06-24 16:28 热度: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Profit Efficiency of China's Listed Banks Based on SFA
GUO Jun
(School of Management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Anhui 23009)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banks'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efficiency have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Using SFA, the paper measures the profit efficiency of 14 listed banks in China from 2007 to 2011, and innovatively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bank efficiency from three aspects of ownership nature, concentration and balance.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is the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fficiency of bank profi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owned shares and bank profits takes on a significant inverted "U" shap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ign capital shares and efficiency of bank profits takes on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re exists an inverted "U" type trend among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ownership balance and bank profit efficiency. Finally, the paper recommends that the listed banks should select diverse owners, relative concentrated ownership and balanced multiple shareholders.
Keywords: listed bank; profit efficiency;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SFA); ownership structure

  摘要: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入,银行股权结构和经营效率已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测度2007年至2011年14家中国上市银行的利润效率,从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三个维度研究股权结构与银行效率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股权结构是银行利润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国有股与银行利润效率呈现显著倒“U”型关系,外资股与银行效率显著正相关;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与银行利润效率存在倒“U”型变化趋势。建议上市银行选择“主体多元化、股权相对集中、多股东制衡”的股权结构。

  关键词:金融论文,上市银行,利润效率,随机前沿分析法(SFA),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是现代公司治理的基础,公司治理水平决定着经营效率,经营效率又是衡量股权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股权结构与经营效率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在“股份制改革—境外战略投资引入—上市”思路的指引下,2007年前后中国各大商业银行相继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经过股权分置改革和股改上市等金融体制改革,中国银行业的金融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张晨,2009),银行业的股权结构和经营效率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存在“国有股控股、股权高度集中、大股东与中小股东持股比例差距悬殊”的特征。银行效率是银行在经营活动中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是有效衡量上市银行经营绩效的综合指标。上市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其效率决定了我国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潜力。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银行股权结构改革成为了改革的关键,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与经营效率的关系已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对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与银行效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探讨股权结构的改革路径,以提高上市银行效率。

  一、银行效率与股权结构研究综述

  股权结构通常被定义为不同性质的股东及其所占股份比例的关系。股权结构问题起源于Berle和Means的研究,他们发现美国股权结构的分散度与公司绩效负相关。Jensen和Meckling的研究结论认为:内部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成正相关关系。国内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股权结构问题开展了研究,代表性的观点有:①股权性质(股东的性质特征)方面,大多数文献得出国有股与银行效率负相关的结论,而文献对国有股分组讨论发现国有股与银行效率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关于外资股的观点较为一致,均认为外资股与银行效率显著正相关。②股权集中度(股东所持股份的集中程度)方面,大部分学者认为股权集中度与银行效率呈现倒“U”型关系,但也存在呈正相关和负相关的观点,其中股权集中度从第1大股东(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前3大股东持股比例、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前10大股东持股比例等不同角度衡量。③股权制衡(大股东或控股股东受到其他股东的约束程度)方面,文献的结论认为股权制衡与上市公司效率显著负相关等等。在实证研究中,大多从股权性质和股权集中度描述股权结构,往往忽视股权制衡因素,本文认为完整的股权结构的内涵应该包括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三个维度。

  上述文献对股权结构问题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使用资产收益率(谭兴民等2010)、利润增长率(刘艳妮等2011)等财务指标不能综合反映绩效水平。第二,对于股权性质通常使用虚拟变量“0/1”将银行划分为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都忽视了股份制银行国有股的作用。第三,已有研究仅仅考虑股权结构的一部分内容,没有全面考虑股权结构的内涵,而且股权制衡与银行效率的关系鲜有研究。为了避免上述研究的不足,本文采用能够综合衡量银行经营效率的随机前沿方法,从股权性质、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三个维度衡量股权结构,以更加全面地研究股权结构与上市银行效率的关系。

  二、上市银行利润效率与股权结构的实证思路

  (一)样本数据

  截至2012年底,我国上市的商业银行为16家,剔除2010上市的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选择2007-2011年已上市的14家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原深发展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样本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和《中国金融年鉴》以及各银行的年报。

  (二)上市银行利润效率测度

  1、上市银行利润效率测度模型

  效率的测度方法通常使用随机前沿法(StochasticFrontierAnalysis,SFA)和数据包络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他们是参数法和非参数法的代表。由于参数法SFA与非参数法DEA相比,SFA考虑了随机误差且便于统计检验,所以我们选择已得到广泛运用的SFA法测度银行效率。上市银行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使用随机前沿的利润模型测度其效率更加符合实际。随机前沿利润模型是基于投入产出价格的模型,但是产出的价格不易获得,往往采用产出量替代产出价格。我们使用SFA(BC-92)的Cobb-Douglas利润函数形式,即:

  1n(π■/p■)=α+β■1n(p■/p■)+■φ■1ny■+v■-u■(1)

  其中,π为利润总额,p为投入项价格的向量,y为产出向量;v表示随机干扰项,v服从标准正态;u表示非负的效率无效项,服从正项截断正态分布;当u=0时,表示不存在无效性,效率达到最佳,则效率的值为:

  E(π■)=1n(π■/p■|u≥0)/1n(π■■/p■|u=0)

  2、投入产出指标选择与效率测度

  选取投入产出指标常用的方法有生产法、中介法和资产法。根据已有研究文献,并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数据可得性,采取资产法确定具体的投入产出指标。投入方面,将可贷资金和营业投入定义为投入变量,可贷资金代表有效资本投入,营业投入包含营业管理费用、职工费用和资产折旧等,二者综合反映了银行的投入要素。产出方面,将有效贷款和证券投资视为产出变量,有效贷款和证券投资是银行运用投入资金的主要方面,同时耗费了大部分的营业投入。投入产出变量及说明详见表1。然后,使用Frontier4.1程序对效率测度模型(1)的参数进行极大似然估计,并计算出上市银行2007-2011年的利润效率值,鉴于篇幅有限本文省略模型参数估计结果,仅列出样本银行效率值(表1)。(三)上市银行利润效率与股权结构的研究假设与模型设计

  1、研究假设

  (1)股权性质与银行利润效率。我国上市银行已初步形成国有股、外资股、法人股以及个人股等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但考虑到数据可得性,本文主要从国有股比例和外资股比例探讨股权性质对银行效率的影响。国有股在国有银行中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仍然存在,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也存在相当比例的国有股,国有股的影响不容忽视。国有股具有政府背景,一方面为银行提供了隐形的信用担保,保持一定比例的国有股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银行高管多受政府委派而不是市场化选择的结果,管理层的管理决策往往受到“国家意志”的左右,政府的多重政治目标使得商业银行偏离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目标;此外,国有股东的主体缺位依然严重,缺乏对经理层有效的监督和激励,容易造成“内部人控制”问题。外资股是指境外金融机构(不含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公司)所持股份。学者对外资股的作用存在共识:在经营管理和经营绩效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境外战略投资机构参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有利于扩充银行的资本规模,完善股权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升银行经营效率。基于以上分析,对股权性质提出两点假设:

  假设1:国有股比例(SOR)与银行效率呈现倒“U”型关系。

  假设2:外资股比例(FOR)与银行效率正相关。

  (2)股权集中度与银行利润效率。根据股权结构理论,股权集中程度决定了公司治理所面临的问题。如果股权过于分散,存在股东与经理层利益冲突的问题。分散的股权难以对经理层形成有效的监督,拥有公司实际控制权的经理层侵害股东利益的私利行为难以避免,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不利于银行经营绩效的提升。如果股权过于集中,则可能出现少数大股东与多数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问题,大股东可能合谋侵占中小股东和公司利益,大股东股权越集中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占的能力越强。我国银行的总体股权集中较高,同时存在高度集中型、相对集中型和相对分散型的股权结构,只有保持一定程度的股权集中才有利于银行效率的提高。本文采用前5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衡量股权集中度。

  假设3:股权集中度(TOP5)与银行效率存在倒“U”型关系。

  (3)股权制衡度与银行利润效率。根据Shleife&Vishny(1997)和LaPorta,etal(2000)等人的理论,在法律不健全的国家,控股股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表现为“支持效应”和“掏空效应”(或称“监督效应”和“隧道效应”)。“支持效应”是指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有充足的动力和能力监督和激励经理层的行为,或控股股东的利益与公共利益存在一致性,控股股东会运用自身资源为公司的公共利益服务。“掏空效应”是指控股股东出于私利利用控制权侵占中小股东和公司利益的的行为,如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违规对外担保和关联交易等。最大限度地发挥控股股东“支持效应”而抑制“掏空效应”既要保持控股股东的控股地位,激励其采取支持行为,又要求持有相当股权的其他股东对控股股东的行为加以监督和制衡。一定程度的股权制衡度,能够加强其他股东对控股股东监督的动机和能力,减少控股股东利用控股优势侵害其他股东权益的“掏空行为”。如果股权制衡度过高,控股股东产生“支持行为”的意愿减弱,甚至持股比例相当的大股东之间可能存在控制权争夺或在决策过程中讨价还价,从而影响银行效率。合理的股权制衡程度有利于银行效率的提高。本文借鉴孙兆斌(2006年)的思路,用第2和第3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第1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Z3)表示股权制衡度。

  假设4:股权制衡程度(Z3)与银行效率呈现倒“U”型关系。

  2、模型设计

  基于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本文以2007年-20011年上市银行利润效率值为被解释变量,分别设立关于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的回归模型。

  模型1:EFF■=α■+β■CAR+β■NPL+β■LDR+β■IBR+β■SOR+β■SOR■+ε■

  模型2:EFF■=α■+β■CAR+β■NPL+β■LDR+β■IBR+β■FOR+ε■

  模型3:EFF■=α■+β■CAR+β■NPL+β■LDR+β■IBR+β■TOP5+β■SOR5■+ε■

  模型4:EFF■=α■+β■CAR+β■NPL+β■LDR+β■IBR+β■Z3+β■Z3■+ε■

  变量解释:除了股权结构变量外,根据已有研究引入资本充足率(CAR)、不良贷款率(NPL)、存贷比(LDR)、中间业务比例(IBR)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分别衡量资本充足、资产质量、流动性和创新能力四项不容忽视的因素。随着巴塞尔协议Ⅱ的逐步实施,资本监管要求趋紧,促使上市银行提高资本充足水平,以保证银行稳健经营。贷款是银行最为重要的资金运用,不良贷款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银行资产质量,进而影响银行经营绩效。存贷比是重要的流动性指标,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应当不高于75%”,防范了流动性风险的同时,也限制了商业银行的资本配置效率。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商业银行传统利润来源—存贷利差受到了严重冲击,促使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更加重视具备利润增长潜力业务(如中间业务)的创新。具体的模型变量见表3:

  三、实证结果分析

  使用Stata11.0进行稳健型回归,回归结果显示,模型1至模型4均通过检验,而且拟合优度良好。具体分析如下:

  国有股持股比例的平方项为负,在5%水平下通过假设检验,表明国有股与银行利润效率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这与刘尚鑫等(2010)的结论一致。可能的原因在于:国有股比例越高,政府政治目标替代经济目标的可能性越强;国有股比例较低,银行缺乏公共业务(如“基建”项目)的竞争优势,错失“机会收益”;现阶段,国有股保持适度集中有利于银行利润效率。外资股通过5%水平下的检验,表明外资股与银行利润效率显著正相关,即随着外资持股比例的提高,有助于外资股发挥积极作用。可见,股权性质是影响银行效率的重要因素。假设3通过检验,表明股权集中度(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效率存在倒“U”型关系,这与大多数文献的结论保持一致。股权过于集中,容易发生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损害投资者信心,导致融资成本上升;股权过于分散,缺乏监督的经理层会出于私利损害股东和公司的利益,产生较高的代理成本;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才有利于银行利润效率。

  假设4通过假设检验,表示股权制衡与银行利润效率呈现倒“U”型关系。股权制衡度过高,在缺乏控股股东约束的情况下股东权利相互牵制难以产生决策;股权制衡度过低,在缺乏其他股东约束的情况下“一股独大”的控股股东实行“掏空行为”难以避免。股权相对制衡是控股股东处于相对控股地位又存在一定制衡的力量,这样有利于控股股东发挥“支持效应”抑制“掏空效应”。此外,研究发现提高资本充足率,扩大中间业务比例,降低不良贷款率以及放松存贷比限制对上市银行效率将产生积极效应,这与已有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四、结论

  实证结果表明,股权结构是银行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股权性质方面,国有股与银行效率呈现显著倒“U”型关系,外资股与银行效率显著正相关;股权集中度(前5大股东)、股权制衡度与银行利润效率存在倒“U”型变化趋势。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本文建议上市商业银行选择“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相对集中、多股东相对制衡”的股权结构。一是适当减持国有股比例,减少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二是适当放宽外资持股限制,提高外资持股比例,发挥外资股在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三是积极引进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形成能够使控股股东发挥“支持效应”抑制“掏空效应”的相对集中又相对制衡的股权结构。

  参考文献

  [1]BerleA,MeansG.Themoderncorporationandprivateproperty[M].NewYork:CommerceClearingHouse,1932。

  [2]JensenMC,MecklingWH.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Journalof

  financialeconomics,1976,(4):305-360。

  [3]吴栋,周建平.基于SFA的中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选择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7,(7):47-60。

  [4]张晨.基于证据理论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评价体系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5]郑录军,曹廷求.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1):91-101。

文章标题:金融论文银行股权结构与利润效率实证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jinrong/2144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