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九所高校共同承担了该计划中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
摘要:针对“三本”独立学院的金融类专业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和动笔”的学习习惯的角度,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思维,突出专业性和应用性强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金融论文发表,独立学院,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思想,改革创新
一、文献回顾
黄达(2001)发表“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的主题演讲,指出金融专业的建设,应处理好学生培养与组织教师队伍、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一般要求与发挥特长办出特色等诸多方面之间的关系。陈长民(2012)指出各高校的金融学科建设要契合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形成各自特有的学科优势;金融学科建设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邵宇(2006)从重点大学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的角度,提出明确深化重点院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定位问题和主要方向,探讨了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方面的一些新的思路。
李月梅等(2013)针对北京林业大金融学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研究,提出金融学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思路。郭卫平(2005)就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改革的建议,主要研究了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向。张青龙等(2013)的论文“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对上海理工大学的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思路及改革的内容进行研究和探索。
纵观中国高等院校金融学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国高校金融类专业教改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走在教改前列的主要如承担教育部学科建设的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项目以建设重点大学一流金融学科为重点,着重研究金融学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紧盯国际一流,以重点大学一流学科为龙头,示范带动学科整体”。第二,占有学科优势的的财经类院校如西安财经大学的金融学院借助优秀的师资和国际学术会议形式,立足当前金融学科发展的若干前沿问题提出了金融学科发展方向和金融教育国际化的模式。第三,金融类专业成立时间较短的一些农业类、林业类以及工科类院校在总结自己专业发展历程中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的教改研究。最后,建校时间较短的独立院校的金融类专业的教改研究相当滞后。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类专业的教学思想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和动笔”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其中17%的毕业生选择继续学习深造,5.2%的人选择出国留学,4.2%的人选择自主创业,其余74%的毕业生则是通过各种招聘形式进行就业。当前,整个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我们“三本”的学生如何在和“一本”和“二本”院校学生的残酷竞争中杀出重围,提升我们“三本”培养的金融专业学生的竞争力是我们金融专业发展面临的紧迫性问题。
21世纪的中国金融学专业教学不仅着眼于完备的学科知识,而且还应着眼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教师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出具有就业竞争能力的人才呢?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是先导。钱颖一教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2002)认为金融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部分,指出当前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增加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Jacquelin(美国玛瑞塔大学,2002)教授认为,教师的关键任务在于告诉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利用最新出版的报刊、杂志、组合股票去分析现实中得到的数据等。
对于独立院校金融专业本科阶段学生的培养,我们的教师要能统一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专业思维,从而在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方面体现专业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和动笔”的学习习惯,从而在基础知识运用方面满足强操作性的专业要求。
三、独立学院金融学类专业的教学应该明确“三本”金融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教学应做到有的放矢,突出专业性和应用性强的优势
金融类本科阶段教学的目的在于能使学生建立起一个全面的金融知识大架构,为未来发展打下一个比较宽厚的基础。构筑全面的金融知识大架构是完成本科四年的专业学习和修完学分后最终真正属于学生最重要的知识,也是形成学生金融思维的基础。在主干课程基础上,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方面,突出专业性、应用性强的优势。如何在主干课程基础上,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突出专业性、应用性强的优势?
(一)重视分析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金融思维培养
纵观西方国家金融学本科教育,如美国的亚利桑那大学(TheUniversityofArizona)金融系在其介绍中就认为,金融学主要是一个研究如何将储蓄(主要在家庭层面)转化到生产用途(主要是公司层面)的专业,其研究领域主要可以分为公司金融(CorporateFinance)、投资学和机构金融三大块,而这三个领域的研究都与一个时期内的管理决策密切相关。因此,亚利桑那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围绕上述三大内容展开。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地区的部分大学专门成立经济学和金融学系,所讲授的内容则较侧重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其依据在于看到了金融学和经济学密不可分的一面。
从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看,现代金融理论更加关注微观层面的金融问题,以金融市场为中心,以金融资源的配置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对微观经济主体金融活动的成本、风险、收益进行定量分析(张新,2002)。钱颖一教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2002)认为在中国多指宏观金融,而在美国专指微观金融,因此,当前改革的重点,是增加微观金融方面的课程。金融学与经济学和管理学之间的交叉综合的特性,重视微观定量分析的发展趋势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在主干课程中强化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强化微观、定量的分析和教学,以适应金融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出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专业人才的紧迫任务。(二)利用有限的实验室资源,通过有效的实验设计和重视实验报告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革命使金融专业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成为可能。这都要求金融教育既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在整个金融专业发展中,注重加强金融实践教学,积极开展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实践教学在所有院校的金融教学中已经达成共识。
突出实验和实践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在“三本”的金融专业课程中也正在被广泛的应用。但是,如何突破我们的劣势,培养出与“一本”及“二本”院校的金融专业的学生同等级别的实验室操作能力是对我们的重要教学要求。
以“证券投资学”为例,在实验室上机的课时安排的比例达到了40%,一般来说,教授该门课程的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实验设计,课后学生根据上机实验也要形成符合标准化要求的实验报告。从程序上来说和其他“一本”及“二本”院校没有多大差异,但是,从实验室条件等硬环境我们金融系显然是十分落后的。然而,通过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和重在落实实验报告对于弥补设备落后的不足。
(三)引导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暑期实践活动收益的最大化
独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分派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调查报告。最后对评出的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在全系召开大会进行表彰。但是,作为亲自参与指导暑期调查报告的教师,如何实现暑期实践活动收益的最大化,实现升华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纵观学生的暑期调查报告,调查内容涉及本专业领域题材比较匮乏;在调查内容的分析方法没有注重的运用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思路;大多数同学实际上没有进行真正的实际调查,从网络上抄袭的现象十分严重,比如辅助问卷调查表,从笔者的经历看,设计出专业的问卷调查表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十分困难的课题;对于本科阶段来说,从本专业的角度出发,做好了一份暑期社会调查报告,基本上等于做好了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更是毕业履历表上最为耀眼的部分。
(四)课外竞赛形式多样化,通过举办金融专业“小论文赛”,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每学期都要求学生在期末的时候交一份课程论文作为平时作业来考核,其初衷是希望学生熟悉论文过程,学会查资料,养成阅读专业期刊文献习惯,掌握专业论文的基本格式。最后结果都是学生交一份匆匆完成的东拼西凑的文章上来。
总结分析来看,之所以学生不够重视该部分的考核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来说,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写作专业“小论文赛”是运用知识的最高要求。专业“小论文赛”是要求学生对一般的社会(经济的、金融的)现象,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行解释。强调重视通过发现问题—分析分析—解决问题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
四、独立学院金融类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首先,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突破金融类专业教师自身专业限制,在教学过程中能立足学科全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目前独立院校的从事金融类专业教学的教师队伍构成看,其中占较大比重的中青年教师(包括硕士和博士)多数都是非金融专业的非科班出身。因此,统一教学思想,还需要专业教师立足教学工作,完善自己的金融专业知识,做到吃透所教授课程的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分析方法。重视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基本职能是围绕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行的。
其次,做好心理准备,着眼长远利益,建构学生的金融知识框架;培养学生从金融专业角度,分析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一个长期工程。
当前整个社会环境,大家都比较急躁和浮躁,急功近利,包括学习,希望立竿见影。建构学生的金融知识框架和培养分析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一个长期工程。首先,通过开设十多门主干课程的,甚至出现交叉重复出现金融基础知识的局面,需要耗时四年的时光去学习;其次,需要个专业教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和教学热情,通过反复课堂教学的讲授去强化,在指导课内、外实践项目时,要反复修改学生提交的书面作业,并且需要多次面对面沟通,严格要求去培养他们的专业应用能力。
最后,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金融实验和实践,建立由相关项目指导教师推荐优秀的实践成果,借鉴答辩程序的专业评比,积极辅助学生的优秀成果真正走出去“投稿”“见诸报刊”,以及以“传、帮、带”的形式去影响学弟学妹。
在我校金融类专业学生的暑期调查报告的课外实践,实现了由指导教师推荐优秀,然后通过几名专业教师组成的评委会,最后评出金融系的优秀调查报告。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还是很合理的。但是,不利于优秀的实践成果推广。如果借鉴毕业论文答辩程序,邀请权威的专业评委,容许相关教师和学生参与,在调查报告的作者汇报其调查思路的形成和调查内容的设计等后,容许所有参与者提问,按照如此的程序走下来评选出来的优秀,不仅有助于作者本人继续完善其成果,对于参与旁听的学生也是一种学习。
参考文献:
[1]张亦春,蒋峰.21世纪对中国金融学教学的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02,(6).
[2]曾康霖.试论当代金融学科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从建国以来中国金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谈起[J].金融研究,
2005,(10).
[3]黄达.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J].当代经济科学,2001,(7).
[4]陈长民.对金融学科建设问题的几点认识[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3).
[5]殷孟波.金融学课程建设国际研讨会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2,(7).
[6]郭卫平.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向研究——对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改革的建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2).
[7]李月梅,秦涛,潘焕学,肖慧娟.北京林业大学金融学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3,(1).
[8]张青龙,孔刘柳,高广阔,方华.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9]邵宇.以课题体系优化为核心深化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6,(5).
[10]封思贤.从金融理论变迁看金融本科教学改革[J].金融教学与研,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