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粤港澳地区是中国最有条件成为全球城市区域的地区之一,打造全球城市区域是粤港澳三地共同的发展目标。粤港澳地区应立足于作为国内国际战略通道的定位,依托出海通道,以铁海空“组合港群”为链接点,建立联通内陆与世界的一体化交通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打造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全球化市场体系,全面拓展与华南、中南、大西南乃至东南亚及世界其它地区的交流合作,促进产业和要素从大珠三角向全省以至泛珠梯度转移,形成以大珠三角为核心,按产业层次由高到低呈梯度分布的产业优化格局,实现大珠三角村镇群与“珠三角紧密合作圈”、粤东粤西两翼地区以及泛珠地区的社会经济全面协作,形成协调均衡的区域城乡整体发展格局。同时,要构建多层次、网络式的区域绿地框架和区域生态支持系统,保护和改善区域环境,并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大力建设宜居城乡。根据以上安排,本文进一步提出“建设湾区”、“培育跨界合作创新区”、“营建区域公交网”等指导性行动安排,以粤港澳一体化战略规划构建粤港澳空间发展的政策平台。
关键词:全球城市区域,粤港澳地区,区域,空间发展格局
所谓全球城市区域,是指在全球化浪潮中,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GlobalCity,又称世界级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雄厚的若干城市联合而形成的独特空间组织模式。全球城市区域作为城市集团的最高组织形式,在内部集合众多城市,在外部链接全球网络,是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本集散和市场拓展的空间载体和管理中枢,也是全球、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城镇群”、“大都市区”或“城市连绵区”只有具备了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才能成为“全球城市区域”。全球城市区域不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众多的人口和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更已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乃至全球经济中心。
1粤港澳地区打造全球城市区域的发展目标
图1全球城市区域的形成
1.1全球城市区域的形成
全球城市区域的形成包括三个阶段:(1)分散式的集中——全球城市的形成。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生产分散于全球,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金融的、专业的和创意的)却越来越向体系顶端的个别全球城市高度集中。(2)集中式的分散——次级中心城市的形成。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向全球城市集中的同时,高度畅通的物流、信息流使其中一些专门化的服务功能在一个更大的区域尺度上扩散,同时又在一些次级中心城市聚集,形成了不同功能等级的多中心结构。(3)网络化和一体化——全球城市区域的形成。物质、信息流在全球城市和次级中心城市之间的扩散与聚集获得了大规模的聚集经济,并通过不断延伸的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等基础设施网络,特别是网络状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最终形成了多中心、多层级的全球城市区域。
1.2粤港澳地区已经基本具备了全球城市区域的特征
基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的“功能的多中心”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治理的多中心”,是影响全球城市区域空间演变的主要因素。作为“世界工厂”的粤港澳地区,其核心的经济支配和控制功能集中在香港,其它的高端服务集中在广州、澳门和深圳等,而常规的制造业和服务功能散布在广东各个城镇,三地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也已初步建立,基本形成了全球城市区域的雏形。目前,香港作为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之一,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已是具有较高级别的全球城市;广州和澳门等城市,在全球及区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将建成一批次级全球性城市;各级城镇聚集发展的态势进一步强化,将形成区域一体化空间发展格局;地区内跨越水平、垂直关联和部门边界的多中心治理模式逐步形成,区域协作发展新机制即将建立。因此,粤港澳地区具有充足的条件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城市区域。
1.3打造全球城市区域是粤港澳三地共同的发展目标
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深化粤港澳合作,以世界眼光谋划地区的未来发展,共同打造全球城市区域是三地共同的发展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在资源、资金、产品、服务等方面建立起粤港澳与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更广泛联系,全面融入全球经济分工体系。发挥粤港澳整体优势,促进地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加快大珠三角城镇群与粤东、粤西、北部山区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并辐射带动更广阔经济腹地,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宜居城乡。
2粤港澳地区打造全球城市区域的发展路径
2.1打造联通中国与世界的一体化交通体系,成为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本集散和市场拓展的空间载体和管理中枢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粤港澳地区应立足于粤港澳地区作为国内国际战略通道的定位,以海港和空港共同形成的“海空组合港”为链接点,将连通内陆的高速公路网、快速铁路网和高等级航道网组成的“内陆交通网”,与联系海外的远洋运输线和国际航线组成的“海空运输网”连为一体,形成多式联运、综合立体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同时,为满足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发展要求,应构建以轨道交通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区域公交网”。形成与全球城市区域相适应的高效率、低能耗、多层次、网络化的综合交通体系。
2.2打造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全球化市场体系,全面拓展与华南、中南、大西南乃至东南亚及世界其它地区的交流合作
在区域一体化的交通体系基础上,粤港澳要共同打造出更加强大的生产平台、更加完备的服务平台和更加强势的投资平台,建立起区域性的生产要素市场,加快生产要素的流动,大大提高区域内资源利用效率,也大大强化本地区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从而有力地提升粤港澳在全球商品供应链的地位。这包括:
2.2.1依托出海通道,与大西南地区建立新型“前店后厂”关系
大西南地区一直是粤港澳主要的能源、资源和劳动力来源地,而粤港澳目前也是大西南地区最大的投资主体。因此,粤港澳要共同推进出省通道建设,打破市场障碍,在向大西南地区转移一般制造业的同时,为之提供更多的专门化生产服务,特别是发挥贸易和航运优势,成为大西南地区外销产品的展示中心、转运中心,与之形成更大范围的“前店后厂”关系。
2.2.2强化外部联系,在中南、华南地区占有更大市场份额
中国最大的内需市场一直是位于长江流域的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等),粤港澳地区应在强化京广沿线联系的同时,加快推动国家东南沿海高速铁路及高速公路的建设,与中南、华南等主要内需市场建立更通畅的联系,使产品和服务能更便捷地进入中南、华南地区。
2.2.3与东南亚优势互补,发展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营运中心
粤港澳地区具有邻近东南亚地区的明显的地缘优势、人缘优势和业缘优势(粤港澳地区的机电、IT产品在东南亚地区具有广阔的市场,而东南亚的森林、矿藏、油气等自然资源在粤港澳地区有着极大的需求,经济互补性很强)。因此,粤港澳地区应通过大西南通道沟通第三亚欧大陆桥,加强与东南亚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使之成为最主要的投资平台和国际市场之一,并发展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交往和营运中心。
2.2.4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大力接纳新一轮国际产业、资金和技术转移
作为中国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和外向型经济代表地区,粤港澳地区可进一步利用香港发达的金融平台、贸易平台以及联通全球的营商网络、机构网络,大力吸引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成为新一轮国际风险资本的主要投资地,逐步将“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开放型经济循环系统提升为跨国加工贸易体系。这样,粤港澳“经济共同体”将建立起与国内、国际不同地区之间更广泛、更密切的经贸关系,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2.3促进产业和要素从大珠三角向全省以至泛珠梯度转移,形成以大珠三角为核心,按产业层次由高到低呈梯度分布的产业优化格局
随着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粤港澳地区要积极带动产业和要素从大珠三角向全省以至泛珠梯度转移,形成以大珠三角为核心,按产业层次由高到低呈梯度分布的产业格局。即从大珠三角内圈层“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及临港产业圈”→大珠三角外圈层“高端制造业产业圈”→珠三角紧密合作圈“城郊型产业圈”→粤东、粤西、北部山区“一般制造业及重化工业产业圈”→泛珠“产业转移和服务圈”。
同时,要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重组的有利时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合理引导生产要素和产业在全球→粤港澳→泛珠地区的“聚集-扩散”、“再聚集-再扩散”,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增长极,推进粤港澳产业体系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并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髙附加值环节攀升,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粤港澳地区打造全球城市区域的空间安排
3.1构建均衡发展、共同富裕的区域格局
为改变目前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落后地区缺乏中心带动而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要在优化城镇群空间结构、全面提升珠三角洲作为世界级城镇群的整体竞争力基础上,构建由发达地区周边欠发达地区组成的“紧密合作圈”,促进“大珠三角城镇群”与“珠三角紧密合作圈”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协作与互动,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同时,进一步引导生产要素向六大“都市区”聚集,强化“都市区”经济,加强引进生产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辐射带动周边区域走向城乡协调发展。具体包括:
3.1.1打造世界级的“大珠三角洲城镇群”,引领全球城市区域发展
大珠三角洲城镇群——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等珠三角九个城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9+2”)——要通过构建更具持续增长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体系、更具活力的多中心、网络化的城镇格局、更具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特征的社会形态,打造成世界级的城镇群和全球最富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带动全省、泛珠乃至全国发展。
3.1.2构建共生发展的“珠三角紧密合作圈”,推进区域共同富裕
与珠三角邻接的外围大部分地区共同组成“珠三角紧密合作圈”。该区域由于缺乏中心带动发展相对落后,今后,要促进珠三角与之更紧密地合作,形成产业分工互补的共生发展关系。这种共生发展,不是简单的对口扶持和产业转移,而是经济、社会、环境高度融合的新型合作关系。
“珠三角紧密合作圈”作为珠三角的“郊区”,在向珠三角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前提下,要进一步保护好地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利用珠三角的技术与资金,大力发展面向珠三角的观光农业、资源深加工、休闲度假等生态型、资源型、城郊型“绿色”经济,探索体现生态文明的发展新道路。
要通过投资倾斜,改善“珠三角紧密合作圈”内的交通、通信、文化、教育、科技等基础设施条件,促进珠三角与五市的交流和互动,并创新融资工具,吸引更多的珠三角地方、企业和人才到这些地区投资创业,共同发展,共同获益。
3.1.3培育要素聚集的六大“都市区”,带动广大区域均衡发展
要进一步缩小全省广大地区的发展差距,主要应通过“集中培育增长极-促进增长极扩散”的途径来实现。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引导生产要素在扩散过程中有导向地在一些特定地理空间上“再极化”与“再扩散”,形成新的增长极带动相关区域发展,而由相邻城市共同规划建设形成的“都市区”能够成为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的主要“增长极”。大珠三角地区现有的港深、广佛、珠澳等三大都市区,要在强化先进生产职能和高端服务职能的同时,增进与“珠三角紧密合作圈”的产业协作配套,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在粤东、粤西和北部山区,要着力培育新兴都市区,通过更多地资金和政策扶持,结合西翼、北部山区的资源优势和珠三角地区的产业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相关产业转移并在都市区聚集,逐步形成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最终促进和带动周边相关区域共同发展
3.2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城镇格局
继续采用中心带动的发展战略,全面强化城市生产、集散、管理、服务和创新等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紧凑型城镇,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大投入带动新一轮的大发展,优化和提升城镇-产业空间结构。加强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发挥全球城市香港+深圳以及次级全球性中心城市——广州、澳门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强化多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次级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全球城市-次级全球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级区域性中心城市-地方性中心城市”的多层级、多中心联动的网络化城市体系,推动城市区域空间从单中心圈层式结构向多中心网络化结构逐步演进。
3.4营造城乡交融、自然与人文相辉映的生态环境
为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基于粤港澳地区的自然生态格局和城乡发展状况,以山脉、水系为骨干,以山、林、江、海为要素,构建“一环、一带、楔形绿地、都市区绿核和网状廊道”的区域绿地框架,并以此为基础,组合、串联各类自然生态资源和绿色开敞空间,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网络式的区域生态支持系统。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执行“区域绿线”管制,区域绿地一经划定,应实行长久性保护,严格限制一般性开发进入,以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为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基于地区的自然生态格局和城乡发展状况,以山脉、水系为骨干,以山、林、江、海为要素,构建“环状生态屏障、近海生态防护带、楔形绿地和网状廊道”的区域绿地框架,并以此为基础,组合、串联各类自然生态资源和绿色开敞空间,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网络式的区域生态支持系统。
3.5大力建设服务均等化、设施网络化的人居环境
从住房、教育、医疗卫生和人文设施四个方面,构建粤港澳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包括:住房保障体系、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体系、具有岭南特色的人文设施体系等,以此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改善民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同建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宜居城乡。
结语
粤港澳地区是中国最有条件成为全球城市区域的地区之一,打造全球城市区域是粤港澳三地共同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将粤港澳地区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城市区域,将大大提升粤港澳实力和地位,并成为中国实施全球化战略的重要载体。
为此,粤港澳地区应立足于作为国内国际战略通道的定位,依托出海通道,以铁海空“组合港群”为链接点,建立联通内陆与世界的一体化交通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打造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全球化市场体系,全面拓展与华南、中南、大西南乃至东南亚及世界其它地区的交流合作,促进产业和要素从大珠三角向全省以至泛珠梯度转移,形成以大珠三角为核心,按产业层次由高到低呈梯度分布的产业优化格局,实现大珠三角村镇群与“珠三角紧密合作圈”、粤东粤西两翼地区以及泛珠地区的社会经济全面协作,形成协调均衡的区域城乡整体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Peter.Hall,陈闽齐译.全球城市[J].国外城市规划.2004[4].
2Peter.Hall,陈闽齐译.塑造后工业化城市[J].国外城市规划.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