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服务业效率和水平的提高对其他产业提高效率和增强竞争力有重要意义。衡阳是一个老工业城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不升反降,这与衡阳市的发展水平很不相称。主要原因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因此,充分认识衡阳服务业发展状况及问题,探讨服务业与整个经济保持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显得极为必要。
[关键词]衡阳市;生产性服务业;问题;对策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是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也可以理解为服务生产的外部化或市场化,即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从企业分离或独立的发展趋势,目的是降低生产费用,提高生产效率。在我国它主要包括涉农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现代金融业、商贸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等六大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O随着衡阳市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三化”进程的加快,衡阳市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如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是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大力发展衡阳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衡阳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衡阳市以新型工业化为龙头的“三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强大需求,直接促进了衡阳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衡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等方面已逐步显现出优势和特色,为衡阳市工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同时也看到,在衡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1.规模偏小,速度不快。2007年,衡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仅占同年全市GDP的9.7%,占同期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6.1%,规模偏小。2007年衡阳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增长比例为15.2%,低于同期非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速度(17.9%),远低于同期工业增长速度(20.2%),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非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的发展。
2.结构不优,体系不全。衡阳市目前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常规金融等门类,现代信息服务、科技咨询、技术研发、现代金融等知识密集型行业比重大低,发展后劲不足。已有的交通运输业没有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物流业小而散,没有龙头企业;零担货运多头管理,尚未整合形成产业平台;运输、包装、仓储、装卸等环节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产业链。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投资机构、投资基金、担保公司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中介服务缺乏统一的协调与管理,运作质量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不分,行业垄断比较严重。服务行业标准不完善,企业及个人诚信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不规范等等。
3.科技创新不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没有足够的技术和人才支撑。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科技是支撑,人才是根本。我市地处内陆山区,科研机构少、层次低,科技人才缺乏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据调查,衡阳市人才资源总量只占总人口的5.53%,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而且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仅60多人,副高职称以上101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1人,分别只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0.15%、2.67%和0.06%。从全市人才分布看,城市占有人才资源多,农村占有人才资源少,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多,经济建设一线人才少。近年来,全市每年接收的本科、专科、中专生仅占同期输出数的4.77%、17.7%和32.97%,学历越高,回来的越少,一流大学回来的更是寥寥无几,科技滞后、人才缺乏严重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4.对服务业的认识不全面,没有把生产性服务业看作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现代服务业是指其需求主要受工业化进程、社会生产分工的深入影响而加速发展的服务业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新型服务方式及新型经营形态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的服务业。它主要包括四个领域:一是基础服务,二是生产性服务,三是个人消费服务,四是公共服务。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过去,在相当一部分人心目中,一提起服务业就想到批发、零售、餐饮、住宿,没有把生产性服务业当作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没有认识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服务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再加之,衡阳市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更加剧了人们不重视服务业的倾向。这是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5.社会分工不细,没有形成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企业群体。生产性服务业是建立在第一、二产业发展、企业规模扩张以及跨区域投资活动增加的基础上。近年来,衡阳市有色金属加工、机械制造及化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张,单体规模不断壮大,但是在生产企业发展的同时,专业性的服务型企业并没有随之跟进。多数企业“小而全”、“大而全”地设置了内部服务部门和队伍,企业日常生产性服务靠内部解决。这些内部服务力量由于业务范围仅限于本企业,业务或技术深度、难度仅限于日常现象,往往不利于水平提高,更谈不到研究难题,天长日久形成力量弱化。再加上各个企业内部服务的趋同性,相互之间联合很少,也造成人才、技术力量的浪费。直接影响了整个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6.市场化程度不高,供需双方没有实现有效对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而发展的。而目前我市市、县两级涉农服务组织存在着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现象,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广大农民迫切需要科技人员为他们提供生产性服务;另一方面涉农部门大量的农、林、水、牧等专业技术人才,常常因为经费不足而下不了乡,到不了田间地头,长此以往,使得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学业荒废、技术老化,即使下乡也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欢迎,服务质量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要求。体制改革的滞后明显制约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二、加快衡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1.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大支持力度。目前,不少地方和企业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地方重生产、轻服务,重视工业发展,忽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一些企业受“万事不求人”和“求人不如求己”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内循环服务替代了理应外包的战略合作。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严重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应充分认识到,现代工业与传统工业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它包含了大量的服务性内容,在现代工业生产网络和营销网络形成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服务需求,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为制造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
2.进一步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的建设步伐;加快衡阳市对外开放口岸建设,建议在规划松木码头建设时,同步规划建设集装箱泊位,发挥水运潜能,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积极向省政府争取建设衡阳市的公共保税仓库,加快公路口岸建设步伐。
3.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要以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契机,优化投资结构和产业布局,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使之成为吸引服务业项目的新平台,大力发展与之密切相关的交通、通讯、商务服务、科技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要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推进城市化战略结合起来。通过大力推进城市化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载体。通过发展服务业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使城市功能由生产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实现城市发展的转型和服务业的升级。
4.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资金投入。要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扶持,根据财力状况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逐年适当增加投入,引导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品牌培育,项目示范、技术创新等。生产性服务业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可以用产权置换,项目招商引资等形式筹集资金;也可以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以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为纽带,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各金融机构也应当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给生产性服务业予以信贷支持;加快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吸收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生产性服务业开展业务;对国家支持鼓励的生产性服务业,要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项目支持。
5.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知识性、专业性和创新性等特征,因而对人才有比较高的要求。为尽快缓解人才方面的瓶颈约束,应拓宽渠道,努力集聚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重点是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专门人才的激励机制,引进、培养、留住高素质、高技能和创业型人才,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一是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采取措施吸引急需的专业人才;二是加大人才开发的力度,自己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三是积极发展职业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要建立多层次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训体系和开发利用体系.
6.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大税收扶持。在切实落实国家已出台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突出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和新兴服务领域拓展;二是加强用地支持。凡符合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给予优先安排。对用地需求较大、要求较高的现代物流业,给予重点支持;三是调整价格政策。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用水、用气、用电价格与工业企业享受同等标准,逐步实现同电同价,营造产业运行的平等价格机制;四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在加大政府引导投入的同时,鼓励和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开拓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知识产权融资、创业风险投资业务;五是鼓励争创品牌。通过政府奖励、补贴等方式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争创知名品牌,并对有联带效应的会展品牌给予重点扶持,引导服务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服务业发展课题组.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晋城发展服务业的突破口[2008-09-04]www.shanxigov.cn
[2]朱智,赵德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陈惠明.娄底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态势分析与工作思考[20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