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成都市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

所属栏目:经济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3-01-28 08:42 热度:

  摘 要:本文从成都市产业结构域就业结构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入手,着重对成都市三次产业吸纳就业能力进行比较分析,认识第三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结论,为成都市就业结构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第三产业,成都市,就业增长,实证分析

  1.成都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历史和现状

  成都的产业结构从整体上讲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缓慢下降(当然绝对值是上升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稳中有升,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上升。与此同时,成都的就业结构明显地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为了分析成都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程度,本文引入了结构偏离度的指标,它的主要含义是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状态,结构偏离度=GDP的产业结构百分比/就业的产业结构百分比-1,由定义可看出,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越平衡,结构偏离度为正,表明三次产业中产业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反之亦然。当结构偏离度为零时,两者结构处于均衡状态。

  从第一产业来看,1978年以来成都的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由0.50上升到2009年的0.73(见表1),但是在32年中,其绝对值呈波浪式变动,相较于第二、第三产业而言变化趋势较为平缓,波动幅度并不是很高(见图1),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额为0.29(最低点是1978年,最高点是2003年)。1995年到2003年,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呈上升的趋势,耕地的减少,农业收入增长缓慢,乡镇企业和其他副业的发展,大量农民离开了土地,开始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在这种趋势下,如果将第一产业的富足劳动力彻底解放出来,可以设想,成都的就业压力将是十分巨大的。而2004年中央发布1号文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以来,第一产业的生产率相应得到了提高,其结构偏离度也逐步下降。同时,自2003年起,成都市开始推进城乡一体化,在城乡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上,均着力向建设城乡普惠的目标努力,特别是当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后,农业和其他产业间寻找到了产业融合的成长空间,大量农村劳动力在本土本地实现就业。

  从第二产业来看,1978年以来成都的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有趋向合理的趋势,结构偏离度由1978年的1.91下降到2009年的0.39,但是成都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44.46%低于全国46.29%的平均水平。库兹涅茨的研究表明,在人均GDP总值1000美元(1958年比价)以下时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迅速提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缓慢上升。在人均GDP总值达到1000美元以上时期,第三产业迅速上升。这里经济总量达到人均GDP1000美元是第二产业和工业化发生质变的“拐点”。成都1980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75.25美元,2004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739.08美元,同时,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200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140.88美元,而成都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从1978年的47.2%下降到2009年的44.46%,这不尽符合工业化演进的规律。再看第二产业中工业结构就可发现,成都的重工业过重,1978年轻重工业比是43.9:56.1,2009年两者之比为。产品差异化空间更大、附加值更高、资金积累更快的轻工业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5.2个百分点,而且成都的工业化基础较为薄弱,重工业发展实际上缺乏资金和技术积累,重工业的技术基础落后,成为产业升级的致命弱点,这些都影响了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当然,成都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和城市历史和功能定位关系很大,但工业发展滞后并未影响城市化进程,成都较高的城市化率主要归因还是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深入推进。

  从第三产业来看,1978年到2009年,成都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经历了由1978年到1992年的上升阶段和1992年到2009年的下降阶段,且与第二产业的变化趋势呈相反方向。到2009年末,成都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0.08,逐渐趋于合理。第三产业在接纳转移劳动力方面的进入壁垒是较低的,这是由于一方面,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技术含量较低,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往往成为外来人员就业的首要选择,另一方面,由于第三产业的一些部门是从传统计划体制外发展出来的市场主导部门,这些部门拥有更加充分的竞争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一直保持着对转移劳动力的旺盛需求。

  2.成都市三次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的比较分析

  我们利用就业吸纳弹性对三次产业就业的吸纳能力进行比较,结果如图2所示。图2显示,1998—2009年间,无论是全国还是成都市,三次产业中就业吸纳弹性最大的为第三产业,弹性系数分别为0.223和0.505,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最小。因此,从定量角度表明,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对就业具有推动作用,成都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已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能更好的促进就业。另外,第一产业弹性系数为负值,这说明第一产业就业已达到饱和,但并不能武断地证明,第一产业已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只能说明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需要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自身亟需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方式有效优化。

  图2显示,1998—2009年间,无论是全国还是成都市,三次产业中就业吸纳弹性最大的为第三产业,弹性系数分别为0.223和0.505,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最小。因此,从定量角度表明,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对就业具有推动作用,成都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已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能更好的促进就业。另外,第一产业弹性系数为负值,这说明第一产业就业已达到饱和,但并不能武断地证明,第一产业已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只能说明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需要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自身亟需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方式有效优化。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成都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将导致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第一产业在整个成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将进一步下降,第一产业劳动力将不断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但是,我们不能只重视发展第三产业,而忽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第二产业的支持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而第二产业中制造业是决定人均收入提高和就业结构的关键产业,第三产业主要是围绕制造业的发展建立起来的,没有第二产业的物质基础,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是缺乏后劲的。而第一产业的背后是广大农村和农村劳动力,在城乡统筹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过程中,第一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影响因素。

  3.成都市第三产业增长对劳动力就业贡献率的变动分析

  成都人口较为密集,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第三产业如何合理有效地吸纳和利用劳动力资源,促进就业的增长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加快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课题组使用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方法对成都市第三产业增长与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进行测算分析,旨在反映在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下,成都市劳动就业的变化趋势。为了使采用的测算方法尽可能地简便,假设生产要素只有资本和劳动。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

  Y=A×αL×βk (1)

  式(1)中,Y 为第三产业增加值,A 为技术进步率,L 为年平均从业人员数,K 为固定资产年平均数[1],α、β分别为产出的劳动力弹性和资本弹性。为简便起见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即:α+β=1,这时式(1)得:

  Y/L=A×(K/L)1-α (2)

  两边取对数:

  ㏑(Y/L)=㏑A+(1-α)㏑(K/L) (3)

  对式(3)采取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参数估计,得到α的估计值。再利用索洛增长速度方程式Y=m+α×l+(1-α)×k,得到第三产业增长对劳动就业的贡献率:

  Yy=α×y/l (4)

  式中y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m为技术进步率,l为劳动就业增长率,k为资本增长率。用上述方法根据1998—2009年有关统计数据进行测算,估计方程式(3)得到以下结果:

  ㏑(Y/L)=1.196+0.507×㏑(K/L) (5)

  R2=0.969 F值=309.392

  对回归拟合方程的分析和显著性统计检验: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拟合优度值为,回归方程对实际资料拟合的效果较好;取显著性水平α为,通过查表T检验与F检验均获通过。因此,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Y/L)与㏑(K/L)有线性关系且显著。

  由此可以得到:α=0.493,A=3.307

  方程(4)即为:

  Y=3.307×L0.493×K0.507

  因此,根据索洛增长速度方程式推导得到的计算公式(7)可估计出1998—2009年成都市第三产业增长对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见表3)。

  第三产业的增长对劳动力就业的贡献率可以体现第三产业经济的增长对就业变动的影响程度。根据表3中提供的数据,绘制出图3折线图,可清晰观察出1998—2009年间,成都市第三产业产出对劳动就业的贡献率波动情况。从总体趋势来看,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就业呈带动作用,即产业发展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见,成都市的第三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已同步于市场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的劳动就业按照市场规则进行人力资源配置,隐性失业较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较高。

  综合以上定量分析和前期课题组以成都及多个副省级城市综合竞争力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是:近年来,成都的经济综合实力储备有目共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对就业带动能力持续增强,但与一线城市之间的差距依然扩大,其实这也是相对滞后,因此,成都经济社会的发展任务将更加艰巨,其中要做好的关键抉择是,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优化行业结构,在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文章标题: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成都市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jingjixue/1586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