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国区域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实现区域经济现代化随之成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时坚持工业化、市场化是区域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前进方向。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现代化,中国国内区域经济的发展很需要实现区域平衡。可中国地域太广,人口太多,同时,资源分布严重不均,造成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很不平衡。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区域经济现代化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市场规模,而且还取决于资本的集中以及由资本有效集中所带来的竞争优势。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本集中战略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研究国内不同区域间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结合体。区域经济学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进而获得最大产出。
就一个区域而言,社会总资本量的大小是该区域综合发展力大小的基础和标志。但社会总资本是由个别资本构成的,个别资本是社会总资本的细胞。因此,只有个别资本量愈多,尤其是只有个别资本增大的活力愈强,社会总资本才会愈多,社会总资本的活力才会愈大,从而综合区域经济发展才会愈强。资本集中虽然以资本价值增值达到一定程度为前提,但集中的进展并不取决于社会资本价值的实际增值量,它可以通过单纯改变既有资本的分配或改变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量的组合来实现。资本集中遵循“资本吸引资本的规律”,是通过市场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的。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本积聚这条途径来增大个别资本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另外,市场经济规律体系中最重要的规律是竞争规律。由于激烈的竞争的存在,迫使社会化生产中的每一个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获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力争将每年生产劳作所创造的总价值中的一部分新价值积累起来,也就是将一部分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化,进而完成自身资本集中以增加总资本量。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必要采取资本集中这条途径来增大个别资本量,从而促进个别资本的积累进程,进而来扩大社会总资本。基于生产要素向高生产率集中,无论是资本的联合或者兼并的资本集中,都能够实现个别资本量迅速增大,资本量迅速扩大,以及不断孕育出新的积累,从而使个别资本的活力得到激发与增强,并推动科学技术和区域生产力日新月异的发展。
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资本在各地区间的配置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无论是有形资本还是无形资本的集中都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总之,区域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区域内资本量的扩大,即资本集中度的强弱。一个区域有效实施区域资本集中战略有助于区域资源的获取,进而服务于经济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竞争优势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现象层出不穷。例如,有的区域会持续拥有竞争优势,而有的区域在发展的过程中其竞争优势却逐渐失去。另外,有些区域并不具备通常人们认为的资源禀赋条件,但却拥有竞争优势。区域经济平稳发展需要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毋庸置疑,一些区域的资源的禀赋条件决定其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经济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区域比另一个或者其他一些区域能创造出更高的经济价值,拥有更为完善合理的产业结构,并能更好地整合区域内部各种资源,为区域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进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但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某一个区域的优势产业不是封闭运营的,而是由庞大的厂商群体在竞争中选择的结果,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区域优势。可以说,一个区域获得发展优势的一个条件就是资源禀赋是否有益,但在市场竞争中,这并不是惟一的条件。厂商群体在竞争的过程中选择优势产业是以市场的需求为中心的。同时,地方政府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协调和规划的作用,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既受到市场“无形的手”的约束,也受到政府组织“有形的手”的制约。
一个区域是否存在竞争优势,即竞争力的大小,对一个区域经济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区域内各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种争夺资源或市场的综合能力。在作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区域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区域民众素质竞争力、城市竞争力等方面。其中,相比较而言,在区域竞争力的内涵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的是产业竞争力。由于国内各个区域内的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并非是均匀分布的,这些经济活动往往是相对集中于某些条件较好的地区,这就决定了各个区域的经济特点及其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由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促进了区域竞争力的形成,而其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包括资源禀赋差异、集聚经济、转移成本等。区域的资源禀赋、集聚经济以及转移成本通过作用于区域产业发展差异性,进而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区域的比较优势及企业的竞争优势,并最终形成了一个区域自身的竞争力。不可避免的是,区域竞争力的提高也将进一步增强区域的差异性,并进而由此产生一种区域性的循环累积效应。由于区域竞争力对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相关地方政府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来促进和培植这种优势竞争力的形成。
较早的有关区域经济增长及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经典的理论研究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技术等同的情况下,各个区域土地、劳动力、天然资源与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差异决定了生产方式的选取。区域之间通常通过生产要素的差异比较,再选择发展条件更为合适的产业以及适合该区域发展的产业结构,以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及技术创新变革力量日益强劲,该理论已然不能够满足于实际发展的需要。之后,一些学者认为创新是取得经济增长的动力,因为创新是竞争优势获取的最佳途径。总体来说,一个区域经济想要力求平稳快速发展,就需要拥有获取更多资源的能力。区域拥有强大竞争优势才能获取更多,且更加多样的资源,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资本集中战略与提升竞争优势
在提升区域竞争优势的过程中,竞争力资产和竞争力过程是区域竞争力的两个互为因果,互相递进,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的区域竞争力最基本的要素和最为明晰的节点。在一定条件下,创造优势资本是竞争力的核心,或者说,区域竞争力需要具有开拓市场能力的资本作为依托,如珠江三角洲。资产不等于资源,因而,单纯依靠资源禀赋的区域可能很富有,具有资源禀赋优势,但不一定会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竞争力,因而其经济甚至可能很脆弱,如中西部地区。资源贫乏甚至资本稀缺的区域,可能会通过高效的转换过程而变得富有竞争力。“匮乏区域”与“富有区域”比较而言,尽管人均生产总值较低,但可能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换言之,区域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同时也是可以长期保持的。技术创新的力度可以促进区域竞争力的长期保持。
相关理论观点认为,一个区域的内部竞争环境是由四个因素形成的,即:(1)需求状况。国内或者国际市场对该区域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特点。(2)要素禀赋。一个区域在生产要素方面所处的地位,这些要素包括参与某个行业竞争所必需的熟练劳动力和基础设施等。(3)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有关公司的创立、组织和管理的规定以及区域或者国内的竞争状况。(4) 相关(或辅助)产业。区域是否有具备国内或者国际竞争力的供给行业和相关产业。除此之外,认为强调政府行为对上述四个因素有极强的关联,它们可以加速和阻滞该区域的区域竞争力的形成。但这些因素的重点在于创造性进而形成凸现四要素的竞争力资本。
基于此,笔者提出了相关通过有效实施资本集中战略从而提升区域竞争优势的建议:(1)从满足区域消费需求出发,有效实施资本资源集中战略,提升区域竞争优势。(2)依托区域资源禀赋,有效实施资本集中战略获取更多资源,提升区域竞争优势。(3)加大有益于公司运营策略、结构和竞争的项目研究,推动资本集中战略的有效实施,提升区域竞争优势。(4)协同、平稳发展相关产业,创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推动资本集中战略的有效实施,提升区域竞争优势。(5)发挥地方政府职能,制定有利于资本基本战略有效实施的政策,提升区域竞争优势。(6)利用现有区域优势吸引大量投资,力促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进而取得更为持久的竞争优势获得更多有益于经济发展的资本。
对于任何区域而言,要使其具有区域竞争优势及相关产业组成的现代化产业群,资本依托是不可或缺的,而实现良好的资本依托基本方法就是实施资本集中。故此资本集中战略的有效实施可以促进区域竞争优势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