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资本市场的诸多事件,都揭示出公司治理行为的种种弊端,而这些弊端都以财务治理的危机形式爆发。本文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治理体系存在的弊端,提出了通过构造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建立、完善财务治理机制,规范财务治理行为,从而形成较完善的财务治理体系。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治理
财务报表的粉饰造假、大股东侵占资金和募股资金的随意挪用等违规行为,在近年资本市场屡见不鲜。从银广夏、郑百文、猴王到中海油事件,都揭示出公司治理行为的种种弊端,而这些弊端都以财务治理的危机形式爆发。因此,从企业形成其财务契约的过程及作为治理根基的制度环境入手,对症下药,才是解决这些危机、改善财务治理的根本之道。
国内财务的理论界对于财务治理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冯巧根(2000)、伍中信(2001)、卓传阵〔2001)、杨淑娥(2002)、张敦力(2002)、饶晓秋(2003)、林钟高〔2003)、黄菊波(2003)、衣龙新(2003)、油晓峰(2005)等都在相关文献给财务治理赋予深刻的内涵。虽然各位学者对财务治理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其含义基本相同,都认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认为财务治理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这种制度安排,达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和责任的相互制约,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效结合。
财务治理的主体,广义上是指与公司发生利益关系的所有人或集团;狭义上是指通过专用性资产的投入而为企业的财富创造做出过贡献的产权主体,包括:出资人、债权人、经营者、员工、供应商、消费者、政府、社区等,本篇文章所指是狭义的主体。
财务治理的客体是“财权流”,由“价值流”与“权力流”结合而成,是财权在财务治理主体间的有效配置。公司的财务治理具有效率的前提是财权配置得科学、合理,财务治理权的配置相互制衡。
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形成较为完善的财务利益机制和财务管理机制,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保证财务决策的科学性,最终达到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一、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财务治理体系,存在较多弊端。
(一)财务治理权的配置主要体现在对经理层的财权配置,忽视了普通员工的财权配置。
普通员工没有财务治理权,只承担责任却没有利益补偿,仅仅是财务执行的主体,是被治理者的角色,其权利小于承担的风险;经理层的财务治理权过大,掌握了绝大部分的财权,决策正确的利益由他们占有,决策失误的风险却由其他财务治理主体共同承担,其权利大于应承担的风险。
(二)已构建分层的财务决策机制,但董事会的建设有待完善。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董事会、监事和经理层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关系。这种分层财务决策机制构成了财务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共包括四个层次:(1)第一管理层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作为出资人代表,拥有对财务活动的最终决策权。(2)第二管理层次:董事会成员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委派,全体董事组成常设的公司最高决策机构和领导机构,负责企业重大财务活动的决策和管理。(3)第三管理层次:与董事会形成委托代理关系的经理层,作为受托管理公司的代理人,按照与董事会所签订合同中规定的职责权限,行使经营权。(4)第四管理层次:企业的财务经理人员受聘于董事会,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有权对公司日常财务事项进行决策,他人不能任意干涉。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重大财务活动的决策和管理也需随之调整适应。同时,如果经理人员的思维跟不上环境的变化,旧的思维定式也将使决策发生失误。此时就需要董事会的介入,也通过对经理人员的更换来挽救整个公司。因此,任何一个好的制度都不可能代替一个好的董事会。加强董事会的建设是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
(三)财务治理行为不规范
1、财务决策缺乏战略导向。企业的财务决策缺乏客观依据,财务决策行为没有以财务战略为指导,由此作出的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甚至偏离企业的发展轨道。
2、财务内部监督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对财务决策的监督。则务监督主要针对事中和事后监督,忽视事前监督,缺乏前瞻性的监督。二是对财务执行的监督力度较弱。行使财务执行权力、监督权力的主体都来自企业内部,如果不正视内部监督工作,只能使大多企业的内部监督流于形式。
(四)激励约束机制单一,难以为公司财务治理提供长效保障。
国有企业大多重行政激励,轻经济激励,经营者经营业绩的好坏与其在企业的行政地位直接挂钩;激励方式单一并且强度不足,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普遍偏低,较大程度制约了经营者的工作积极性;短期激励较强而长期激励不足,目前国有企业对经营者激励的重点是当期的经营业绩,短期激励作用强,如果经营者追逐短期行为而不顾出资者的根本利益,会严重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约束方面,重行政约束,轻法律约束,对经营者出现的重大经营失误,主要依靠行政罢免的手段来惩罚;重道德约束,轻经济约束,由于承担较小的经济责任,经营者在决策时更多地遵从道德观念办事;重外部约束,轻内部约束,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力较强,而企业内部的职工代表大会或工会组织等对经营者的约束作用十分弱。
二、下面提出通过构造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建立、完善财务治理机制,规范财务治理行为,从而形成较完善的财务治理体系。
(一)构造财务治理结构
1、优化产权结构,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
随着目前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我国的国有企业应调整产权构成,减少产权构成中的国有投资比例,扩大个人和机构投资,适当增加法人投资。这不仅可以改变“一股独大”的局面,一定程度地缓解“内部人控制”的局面,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绩效,也有利于经理人市场和独立董事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2、界定财务治理的主体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出资人、债权人、经营者、员工、供应商、消费者、政府、社区等。其中,前四者与企业形成的关系最稳固和持久,也能最直接地为企业创造财富。同时,企业“真实的利益相关者”,应是为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分享企业财务收益、承担企业风险以及分享企业财务控制权。供应商、消费者、政府和社区作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利益保护对象,不能作为企业财权的安排对象。
因此,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财务治理的主体是出资人(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为代表)、债权人(主要是银行)、经营者(公司领导班子)和公司内部员工。
3、界定财务治理的客体
财务治理客体就是财务治理的范畴,探讨如何配置财务治理权,从而使公司的内、外部财权互相制衡。
4、合理进行财权配置
企业的财务事项可以分为三类:事关公司发展全局的战略性财务事项、日常性的财务事项、界于长期和短期之间的战术性财务事项。
战略性财务事项发生次数较少,主要是诸如企业重大的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及利润分配活动等,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董事会进行处理;日常性的财务事项,主要是发生频率较高的执行层面的事项,由财务经理带领财务人员进行处理;战术性财务事项是一定程度的战略性财务事项的具体化,由总经理进行处理。
5、配备财务董事
国有企业董事成员基本是理工科出身,对财务管理知识相对比较缺乏,如果在董事会中配备一定比例的财务董事,对于改善董事会成员专业结构,减少决策失误、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完善财务治理机制。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可知财务风险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弱化紧密相关。而解决公司治理弱化需要依靠制度,因此,建立、完善财务治理机制就是做好制度的安排,达到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目的,具体包括建立、完善财务决策机制和财务激励约束机制。
1、财务决策机制
财务决策机制是财务治理机制的核心,科学的财务决策是企业财务治理的核心。
科学的财务决策是建立在科学地选择财务决策者的基础上。由于财务决策权主要集中在企业的经理层,因此,经理层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国有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者的选择机制。
科学的财务决策需要科学的财务决策程序。财务决策不是财务人员的局部业务,而是涉及公司总经理、部门经理到普通财务人员的共同业务。不合理的财务决策往往是决策者没有经过合理的决策程序做出的决定。企业应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程序,并严格按程序执行,追求企业的长期良性发展。
2、财务激励约束机制
对经营者行为进行激励与约束,是出资者追求资本增值最大化的目标所采取的重要方式之一,分为直接激励与约束机制与间接激励与约束机制。
直接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出资者直接设计安排的控制经营者的机制,可采取激励性报酬计划安排、资本结构安排约束、行政约束机制、监事会的约束作用以及发挥内部监控机构的作用等方式。
间接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在企业外部形成影响经营者职业前途的公平竞争环境,可采取经理人人才市场、企业控制权的接管及媒体的作用等方式。
建立有效的企业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实践性很强,最好采取内、外措施结合,结合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满足企业不同阶段的不同管理需要,使经营者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工作。
(三)规范财务治理行为
财务治理行为是在财权配置的基本框架下,依据财务治理结构,在财务治理机制的引导下,由财务治理主体进行的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系统性的治理行为。企业财权配置的基本权利框架由财务决策权、财务监控权和财务收益分配权组成,对应地,财务治理行为可分为财务决策行为、财务监控行为和财务收益分配行为三方面。
1、 财务决策行为
财务决策行为主要是在公司财务治理层面进行的决策行为,主要体现在重大财务决策、财务政策选择和财务战略制定三个方面。
重大财务决策主要包括涉及重大筹资、投资和资产重组等治理领域重要方面的财务决策,属于战略性财务事项,事关公司发展全局,影响重大,应在董事会、经理层充分调研的前提下,慎重做出决定。
财务政策是政策主体制定的用以规范、引导、激励和约束财务行为的一套指南和规则。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要跟从企业经营环境、资金需求和投资方向的变化,考虑经济波动周期、企业发展阶段和企业财务战略等多种因素,充分满足企业发展对财务的要求。
财务战略是指在企业战略的统筹下,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进企业资金长期均衡有效地流转和配置为衡量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的的战略性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财务战略的制定主体应是出资者等治理主体,而不是从事企业日常财务管理的经营者。财务战略主要在企业治理领域发挥效力,对企业财务管理行为具有宏观指导作用。
2、 财务监控行为
财务监控行为是财务治理主体进行监督、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包括财务全面调控和财务风险控制两个方面。
财务全面调控与财务管理的“财务控制”概念不同。财务全面调控是公司治理领域的问题,处理出资者、债权人和经营者等财务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强调全方位地协调和控制。财务控制重点关注监控经营者,协调企业内部各种具体财务关系。国有企业的财务全面调控应从治理角度对企业财务所有领域进行整体的协调与控制。
企业的经营面临多种风险,有些风险由企业经营者承担、控制,有些风险由出资者等治理主体最终面对。企业财务领域的风险控制,不应只局限于传统财务管理领域的风险控制,更应关注治理领域的风险控制,有效抵御财务全方位的风险。
3、财务收益分配行为
财务收益分配行为是财务主体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活动,主要包括出资者、董事和经理层三个权益主体的分配行为。国有企业的出资者分配行为通过收缴国有资产收益体现,董事和经理层分配行为主要通过公司高管人员薪酬设计体现。
对于利益相关者,国有企业也承担着社会责任,不仅应合理、有计划地偿付债权人资金,也应致力于提高员工福利及提高对社区的责任感。财务的收益分配行为随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财务收益分配政策应能均衡各方面的利益。
搜论文知识网致力于为需要刊登论文的人士提供相关服务,提供迅速快捷的论文发表、写作指导等服务。具体发表流程为:客户咨询→确定合作,客户支付定金→文章发送并发表→客户接收录用通知,支付余款→杂志出版并寄送客户→客户确认收到。鸣网系学术网站,对所投稿件无稿酬支付,谢绝非学术类稿件的投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