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在规模基本建设的不断进行,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技术发展的角度上讲,它已经从过去的干硬、低流动性、现场搅拌的混凝土阶段转向集中搅拌及大流动性、泵送浇筑的高性能混凝土阶段。
关键词:泵送态混凝土抗裂,试验
1引言
随着我国在规模基本建设的不断进行,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技术发展的角度上讲,它已经从过去的干硬、低流动性、现场搅拌的混凝土阶段转向集中搅拌及大流动性、泵送浇筑的高性能混凝土阶段。泵送高流态混凝土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产生以来,以其快速高效、质量稳定、供应量大和不占用施工现场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它的高流动性和可泵性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水泥用量增加、砂率增、坍落度大,这些都会加剧泵送高流态混凝土早期裂缝的出现。大量的实验资料和工程实践表明:混凝土对早期的损伤具有“记忆”功能,早龄期出现的表面裂缝会严重影响后期的耐久性能。因此,研究早龄期混凝土表面裂缝形成的内外机制,对于提高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和抗侵蚀、抗老化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试验概况
本文采用平板法试验对泵送高流态混凝土的收缩开裂性进行试验研究。平板法试验能提供双向约束,其简单易操作,能形象地反映混凝土的裂缝随龄期发展变化的过程。
3试验设计
3.1粗集料的影响
粗集料的颗粒形状和表面特征对集料颗粒的内摩擦阻力、集料颗粒与胶结料的黏结力和吸附、集料的吸水性等有显著的影响。集料的颗粒形状想比较理想的是接近球体立方体或立方体,而扁平、薄片、细长状的颗粒较差。集料的表面特征主要是指集料表面的粗糙程度及孔隙特征等,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表面粗糙、有破裂面的集料,其摩阻力较表面光滑、无棱角的颗粒要大一些。反击式破碎石的颗粒较均匀,多接近球状或立方体状。其针、片状颗粒的含量较式破碎碎石少,因此由其配置的混凝土较鄂式破碎碎石混凝土而言,施工的和易性较好,且与胶结料之间的粘结性能也较高。在保证其强度和工作性相当的情况下,由反击式破碎碎石配置的混凝土的抗裂性较鄂式破碎碎石配置的混凝土好,此外,碎石中的针、片状颗粒的含量一般比碎卵石多,但试验中卵石破碎石不及碎石破碎石,这表明集料的表面特征对混凝土的抗裂性的影响比集料的颗粒形状更为敏感,碎卵石集料与胶结料之间的粘结性能较碎石与胶结料之间的粘结性差,因此表现出了更大的开裂趋势。
3.2砂率的影响
由细集料与水泥组成的砂浆在拌和物中起着润滑作用,它可以减少粗集料之间的摩擦力,在一定的砂率范围内,这种润滑作用随着砂率增大而增加,拌和物的流动性也随之提高。一方面,随着砂率的增大,集料的总表面积随之增大,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减少了粗集料之间的磨擦力,亦即由于细集料的增多,混凝土之间的连接能力减弱了;另一方面,作为混凝土的两种组分材料,细集料和粗集料的弹性模量和线膨胀系数存在差异,在温度和湿度变化的情况下,这种组分变形不一致,于是就产生了相互的约束应力,当砂率增大时,两种集料之间的约束随之增大,导致混凝土变形的增大,出现裂缝的机会也就增加了。
3.3粉煤灰掺量的影响
泵送混凝土的砂率一般都在40%以上,选用破碎石和40%的砂率,改变粉煤灰的掺量,浇筑了三组混凝土平板,来比较它们抗裂性的大小。大量文献指出粉煤灰在板制混凝土时有三种效应并产生三种势能,包括形态效应产生的减水
势能火山灰活性效应造成的反应势能、微集料效应造成的致密势能。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掺入粉煤灰可以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减少混凝土的泌水性。此外掺有粉煤灰的混凝土具有较小的弹性模量,且能减小混凝土的水化热,延缓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峰值的出现,最终使得由温度引起的约束应力变小。正是由于粉煤灰掺和料的这一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泵送混凝土,以此来改善混凝土的可泵型和抗裂性,防止集料的离析。但是,粉煤灰对于混凝土的抗裂性优劣存在一个最优的掺量值。
4结论
本文共进行了三组抗裂性能试验,分别以集料品种、砂率以及粉煤灰参量为设计参数,试验的主要结论:
1)在强度、工作性基础不变的情况下,反击式破碎碎石混凝土的抗裂性比颚式破碎碎石混凝土好。
2)在强度、工作性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颚式破碎碎石卵石混凝土的抗裂性不及颚式破碎碎石混凝土。它们在第七天时单位面积裂缝面积分别为1041mm2和52.93mm2。这表明集料的表面积特征对混凝土抗裂性的影响比集料的颗粒形状更为敏感。
3)在胶结料用量及集料总用量相同的情况下,随着砂率的增大,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机会增加。
4)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掺入粉煤灰可以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减少混凝土的泌水性。但是,粉煤灰对混凝土的抗裂性存在一个最优的掺量值。对掺量较高的粉煤灰混凝土应加强早期的养护。
本文选自北大核心级期刊《施工技术》,《施工技术》创刊于1958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国际刊号ISSN:1002-8498,国内刊号cn:11-2831/TU.国内建设系统的国家级、核心科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