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个房地产开发企业如果工程技术水平比较高,经营对路,三个效益就会很突出;与之相反,在很多情况下会造或产品成本增加、质量降低、生产围期延长,甚至成品滞销。本文简要论述现代房建项目中的绿色建筑技术。
关键词:现代建筑,房地产,绿色,节能
前言
科技节能是中国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最节约能源、最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在最低环境负荷情况下,建设最安全、健康、高效及舒适的居住空间,达到人、建筑与环境共生共荣、永续发展。在国家和社会各界推进下,科技节能建筑正在成为新的发展潮流。具体而言,绿色建筑设计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1.重视地方性、地域性;延续地方文化脉络。2.增强适用技术公众性意识,采用简单易行技术。3.树立循环使用意识,最大程度使用可再生材料、防止破坏性建设。4.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5.减少建筑体量,降低建设资源使用量。6.避免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和建材浪费。绿色建筑评估则是指对大范围环境影响评估与使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之间的一种方法。包括建筑物理表现,也涵盖部分人文和社会因素。
一、绿色建筑的意义
1.1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CO2的排放
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人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另外,在建筑过程中使用的能量,如电能、汽油、柴油等都附属有CO2。的产生。我国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对高水平的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这种消费升级使得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均耗能也越来越高,产生的CO2废弃物越来越多,这与全球倡导的保护环境理念相违背。但是如果推进建筑节能,以现在的速度和技术看,届时将减少1/4的标准煤,这将大大缓解地球温室效应产生的压力,也极大的保护了其他资源。
1.2绿色建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绿色建筑是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能够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是由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其内容不仅包括建筑本身,也包括建筑内部以及建筑外部环境生态功能系统及建构社区安全、健康的稳定生态服务与维护功能系统。通过绿色建筑,可以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规划、设计、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人手,通过各种绿色技术手段合理地提高建筑室内的舒适性,同时保障人的健康生活,给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质量。室外环境是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达到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
二、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建筑大国,每年新建房屋面积高达17~18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每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推进,建设事业迅猛发展,建筑能耗迅速增长。其中采暖、空调能耗约占60%~70%。我国既有的近400亿平方米建筑,仅有1%为节能建筑,其余无论从建筑围护结构还是采暖空调系统来衡量,均属于高耗能建筑。单位面积采暖所耗能源相当于纬度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这是由于我国的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差,采暖用能的2/3白白跑掉。而每年的新建建筑中真正称得上“节能建筑”的还不足1亿平方米,建筑耗能总量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份额已超过27%,逐渐接近三成。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相对匮乏。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只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而我国每年新建建筑使用的实心粘土砖,毁掉良田12万亩。物耗水平相较发达国家,钢材高出10%一25%,每立方米混凝土多用水泥80kg,污水回用率仅为25%。要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行绿色建筑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三、工程实例
3.1工程概况
本项目总占地面积约830亩,总建筑面积约56万m2,建筑形态以联排别墅、高层、小高层、商业店面为主。在社区建设上除了注重绿色、低碳之外还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引进一系列绿色、环保、节能的技术。
3.2工程采用的一些绿色节能技术和设施分析
(1)在规划上我们充分考虑方便业主的出行和完善配套服务,业主能就近购物,儿童能就近上学,住区出入口的设置方便居民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在一定条件下,尽可能规划建筑面积来达到节地效果,合理设计建筑体形,严格控制建筑形体系数,避免过于凹凸,利用场地自然条件、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争取最大的南向比例,避免东西向。在住宅采光通风的设计上,有效的采用自然通风采光,采用大面积玻璃,设计明厅、明卫、明厨等,以节约大量的电能。
(2)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业主自身生活的需要,通过细节的创新,达到节能省地,让业主居住更加舒适。在以往的户型设计中,飘窗几乎都处于墙面的中间位置,造成空间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而本项目的飘窗均紧靠端头或是设计成转角飘窗,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和良好的空间视野。
(3)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优先利用工业或生活废弃物生产的建筑材料。住宅围护结构采用粉煤灰、硅藻土、工程垃圾、荒山山泥等制作的硅藻土保温隔热新型墙体烧结砖。这种产品具有自重轻、强度高、自防水、保温隔热好,其传热系数 K=1.41W/ (m2·K),在南方夏季炎热的时候可以有效阻隔户外传入的热量,降低了空调的能耗,减低了社会能源的消耗。
(4)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主要建筑材料水泥、钢材、混凝土、砌体建筑材料均为本省建材,产地距施工现场500公里范围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大于70%。另外,在整个建造过程设计里头大量运用了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解决建筑结构中肥梁胖柱问题,并增加建筑使用面积,节省用材。结构主筋用HRB400高强度钢,相比于HRB335钢筋,具有强度高、韧性好和焊接性能优良等特点,应用于建筑结构中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性能优势。据测算,用HRB400钢筋代替HRB335钢筋,可节省10%~14%的钢材。
(5)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预拌混凝土性能稳定性比现场搅拌好得多,与现场搅拌混凝土相比,采用预拌混凝土能够减少施工现场噪声和粉尘污染,并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材料损耗。相比于预拌混凝土,现场搅拌混凝土要多损耗水泥约10%~15%,多消耗砂石约5%~7%。
(6)门窗采用隔音隔热中空玻璃,有效阻隔户外的热辐射和阻隔户外的噪音,为户内居住的人员提供了很好的一个居住环境,节约了空调耗能,降低了噪音。建筑物的屋面使用挤塑聚苯板保温隔热材料,达到节能的效果。电梯项目引进了节省50%空间的小机房电梯,以及全球备受推崇的综合节能30%的永磁同步发动机技术,达到节能省地。公共场所和部位的照明采用人体红外线感应灯技术达到充分的节能省电,大大减少业主的公摊费用。
(7)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小区大规模的应用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系统,热效率高达l027%,这样可以做到有太阳时候运用太阳,没太阳的时候运用空气能为业主提供24h的循环恒温热水供应,为业主节电80%,真正实现低碳人居,最大力度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并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降低了小区业主的居家成本,为福建省“可再生能源节能示范小区”做更多的努力。
(8)本项目艺墅部分92m2的小户型,试点配备了单向流新风系统,在房屋的内部制造了通风与空气对流的“自然环境”,每一个小时,这套新风系统就能将外面的新鲜空气引入室内,自动进行空气置换。既保持室内健康的空气环境,又能隔绝外界噪音,就像一套房子的肺,会呼吸!
(9)在绿色技术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项目D2组团,建设雨水回收和再利用系统,通过收集小区道路,人行道等的雨水经过格栅初滤后到雨水收集池,雨水收集池经提升泵提升后供绿化用水。使用再生水,节约水资源.除了雨水回用以外,我们在小区的地面上大量采用透水地面,透水砖,这种材料在下雨的时候雨水大量渗透到小区地下,就保持了小区的地下水系,同时也减少了小区里头的扬尘,保护了周围的环境。
(10)为了解决社区内大面积的湖景生态问题,在景观湖上更是引进一体化景观水处理系统,采用气浮+过滤+生化三合一的高效处理设施,分别解决景观水体发绿、浑浊和发黑的问题,让水资源可以重复利用,大大减少业主的公摊费用,力求为每一位业主营造更为恬静的生活环境。
(11)在运营管理上,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住宅水、电、燃气,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生活垃圾采用袋装化存放,保持垃圾容器清洁、无异味。对垃圾物流进行有效控制,对废品进行分类收集,防止垃圾无序倾倒和二次污染。
(12)采用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让业主尽情享受智能化家居的便利。生活在这样的房子里,安全不再是困扰住户的难题。人户门磁的设置把住了第一道关,当遇到非法入侵或入户门忘记关闭时,它都会触发门磁报警,并向管理中心传送报警信号;特别为老人和儿童设计的紧急按扭,让业主工作时能够全身心投入。
四、结束语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要克服这些问题,提升节能技术的应用效果,需要房地产企业在开发项目中致力于保护全球生态系统、自然气候。在公司的项目上,首先从设计理念上,应当充分考虑选址和与环境的协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当地自然条件,从小区规划、建筑选址定位与建筑单体设计三个方面都达到绿色设计。从而使绿色节能技术在项目应用更加合理化、有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