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思维工具,在高中地理复习课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复习内容多、时间紧的情况下,思维导图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促进建构性学习和知识整合,能够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提高复习效果,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学与管理杂志征稿,思维导图,地理复习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阶段地理总复习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和巩固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为目的。
1.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发现这些现象:①学生学习中,书看得懂,题不会做;②教师用不同的方法讲解地理原理和规律,学生在课堂上听明白了,课后遗忘率高;③很多学生对熟悉的问题能解决,面对新的问题情境不知如何思考。这些现象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比较零散,没有建立知识体系;二是思维能力较差,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
2.复习课的重要性及教学难点。高中地理复习课的教学有较大的难度:一是地理课时少,教师忙于授新课与习题的教学,很少有复习课的教学;二是复习课所围绕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曾经学过的知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差异大,没有新奇感。采用传统的复习教学很难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复习教学效率低。
3.问题的提出。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复习课中引导学生梳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自主建构有机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运用能力,并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的发展呢?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复习?实践中,本人发现思维导图是教师开展地理复习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
二、高中地理复习课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1.思维导图简介。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学习方法研究专家东尼?博赞所创造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使用线条、图形、颜色、词汇、符号等元素,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被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能够增强使用者的记忆能力、立体思维能力和总体规划能力。它既可呈现知识网络,也可以呈现思维过程。
2.地理基础知识复习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在高考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时,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软件动态呈现每一章节的知识网络图,并能根据需要及时地进行一些超链接典型例题,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记忆。
思维导图既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学生对细微知识点的理解。有了思维导图的帮助,学生不需要阅读长篇大论的文字资料,可以边听边对照思维导图进行思考,集中注意力于感兴趣的结点上。
思维导图作为认识工具应用到复习课中,还可让学生根据知识脉络自己绘制思维导图。改变了传统的做笔记的方式,主动参与了知识的回顾和提炼过程,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达到灵活迁移知识的目的。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在由多变少,所学的课本由厚变薄,知识的迁移能力在提高。
3.思维导图在地理习题课中的运用。根据近年的考试说明,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近年的高考试题要求学生通过综合运用相关地理原理进行判断推理,而学生面对高考试题中的区域问题时却不知所措。问题出在哪里呢?不难发现,复习过程中只是简单的重复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疏忽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答题方法,而思维导图的应用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2008年福建高考题)第37题: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尼尔尔河从P点到Q点河段的水量变化趋势,并分析其自然原因。(8分)
这个问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做法是不急于给出答案并进行评讲,让学生边审题边绘思维导图,绘完思维导图后组织学生交流,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再通过老师的评讲达到进一步的完善。左图是我制作的思维导图,从思维导图中我们理清了解题的思路,通过观察河流水量可以描述该河流的变化趋势:水量减少。其自然原因是:该河段所处区域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流经半干旱、干旱地区);少支流汇人;流经沙漠地区河水下渗严重。如果题目改为问某河流为什么水量变大?则可根据该思维导图得出正确的答案。可见,借助思维导图解答问题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答而不漏。
4.基于思维导图的复习课教学的实践效果。思维导图仅用线条、图形和符号等,把教学内容梳理并压缩成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删除了冗长杂乱的信息,保留了关键的内容,不仅便于加速知识的累积,大大减轻了记忆的负担,而且将知识点依据彼此间的关联分层、分类管理,使知识的管理和应用系统化。思维导图教学策略的实施,改变了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促进了各种能力的提高。地理学科注重用图来表达知识结构,促进了知识的理解,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识图、绘图能力。
通过学生思维导图的作品,教师能够知道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对学生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做出指导并形成教学方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予以关注,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