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必然要求学科教学要做出相应的变革。由于小学语文在整个教育系统和学科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务之急是要将素质教育理念贯彻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并与社会、学生生活相结合。
[关键词] 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价值观,生活
社会的文明进步,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昌盛复兴,都有赖于人来推动与达成。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变人口压力为人力动力,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大事。素质所表达的含义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素质,即先天遗传的生理素质;二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①。个人要求生存、谋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我们所说的第二种意义上的素质。而这一素质的形成又离不开教育的影响。我国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的文件,大力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开始作为一种政策要求而被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并不是针对特定的阶段、特定的场所而提出来的,正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所指出的那样:“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凳各个方面。”尤其是对人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学校教育更应当融入素质教育理念,落实中央要求。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处于基础地位,对儿童的发展起启蒙作用,在小学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更是其中应有之义。可以说,语文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在整个学习环境中形成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有着不小的影响。小学语文唯有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尤其是要摒弃以“应试”为指导思想来支配其教学实施的价值取向,素质教育理念才能真正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一、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将重心放在了语文知识的授受上,放在了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的技能训练上。语文课程的人文意蕴和精神内涵被漠视,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被扭曲,这些都偏离了其设计的初衷。在学生眼中,语文课堂意味着枯燥乏味的机械训练,单调沉闷的死记硬背,语文教学本不该如此,语文的价值也绝不仅限于此。语文教学不是仅仅传授学生祖国语言的运用规范,也不是仅仅让学生会识字、写字,能阅读、写作,这应当只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我国基础教育从传统的“应试教育” 向“素质教育”转轨,更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因此,语文教学的着眼点绝不能将应付考试作为教学选择的主要甚至是唯一尺度,因为这只会使学生陷入语文知识学习的“泥沼”中而疲于奔命,难以理解其中的潜在内涵,也不可能体悟到其中的思想意义和精神境界,更谈不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小学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若是学生持有了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了崇高的价值追求,其学习行为受到这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支配,必然会进一步强化其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并形成健全的人格,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要与社会、学生生活相结合
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认识到教育与生活之间密切的联系,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美国学者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等思想。不论二者是否有何差异,他们都强调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学校并不是纯粹的“象牙塔”,学校教育无时不刻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渗透。因此,学校办学的目的应是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这一培养目标又要具体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达成学校教育期望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其实施过程中不能割裂自身与社会的联系,教学内容中不能只呈现教材知识,须融入社会元素,结合课本知识探讨社会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视野才会开阔,思维才可以得到拓展,感悟才能够更加深刻。与此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的主导思想。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基于此,“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③。将间接经验与学生直接经验相统一,有利于刺激学生对生活的好奇之心和探究之欲,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7.
[2] 李祖荣.浅析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石作用――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