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属于自然学科,是建立在对自然界的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的生物生命理论性研究。基于生物学科具有这样的特征和性质,要求教学方法也要与之相适应,必须积极改善生物教学模式,采用新型实验教学法,加大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力度,对枯燥单调的理论灌输式课堂进行改革,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得新感受,总结新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
摘 要:生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它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然而,单调地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的灌输与记忆难免会影响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所以必须革新传统的机械式记忆教学方法,引入实验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研究水平。本文分析了主题型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教育核心论文发表,初中生物,主题型实验,有效性
一、设定主题,将实验带进教室
生物实验通常较为复杂,所需要的实验条件较多、困难较大,为了克服客观条件的限制,可以试着把生物实验引入教室,开展学生亲自参与的全班组实验,这种实验教学法不仅推动了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的普及,而且也积极培育了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在将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引入班级之前,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设定实验主题,明确实验目标和方向,给学生讲解具体的实验步骤,使实验教学能够有步骤、有规划地开展。
例如,当学习“生物多样性”这一单元时,可以采取全员参与的班组式实验教学方法,教师负责将全体学生组织起来,为学生设定实验主题:多种生物生活习性的探究;同时明确实验目标:通过实验分析并总结各种生物的生长特点、生活习性等,并得出自己的理论系统。
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养一个小生物,例如,种植一小盆植物,饲养一只小动物,并负责水分、养分等的维护,通过这一系列过程获取动植物的生活习性、生长特征等知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获得了直接体验,从而收获了知识。
在学生收获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照相机、摄像机或网络信息设备与多媒体工具等,发挥这些现代化技术工具特有的截图、播放等功能,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获取形象化信息,结合已有的实践经验,达到理解认识上的升华。同时,通过网络还能搜索到各种动植物的相关资料,其中包含大量关于动植物生长的信息,在理论信息与实践经验双向带动下,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这种主题设置、分层引导的方法有效地将理论学习、实践探究以及计算机模拟紧密联系起来,达到了逐层深入的实验教学效果。
二、分工合作,将实验目标分层处理
初中生物中有一些知识项目的实验过程较为复杂,单纯依靠个人力量无法完成,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实验、分层合作的方式开展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间相互协作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细胞有丝分裂”这一知识项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成立实验小组,同时通过三个层次的实验过程,确保学生的知识技能逐层得到推进和拓展。
层次一:基础性目标。
这一层次的实验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实验操作步骤与技巧,能够独立准确地进行实验。例如,基础的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临时装片的相关制作、处理方法等。
层次二:发展性目标。
掌握“细胞有丝分裂”这一实验中的关键实验方法和技能。例如,能够高效、准确地利用高倍显微镜来观察、识别目标物;能够独立制作临时装片,并能达到要求的标准和精度;能够自行绘制生物图,能够很好地掌握细胞染色方法。
层次三:拓展性目标。
这一环节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力图使学生可以自行制作精度较高的临时装片,可以规范、自如地凭借高倍显微镜来察看目标物,同时也可以根据其他实验过程来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开展实验活动。
针对“细胞有丝分裂”这一知识项目,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层次感较强、难易程度不同的实验素材,通过科学分配实验材料来拉开实验的难易水平。例如,洋葱、大蒜等植物的根尖是比较易于观察的实验材料;对应的豆类植物等的根尖材料的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则相对复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实验材料,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并拓展学生的生物实验才能,以此实现对各个层次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接受能力等对各个小组的学生进行分步骤培养,确保全体学生都能最终达到这三层目标。还要培养小组学生互相帮助、相互讨论、彼此协作等能力,使学生通过生物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能力。
三、走到课外,将实验引向自然
生物学科是对大自然一切有生命物体的性质、特征以及生活习性的研究。基于生物学科的特点,其研究不能局限于课堂,而是要走进客观世界、走进大自然,让大自然成为学生的实验基地。积极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可以有效补充、拓展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这种实验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掌握生物生命运动规律,体会到自然界生物的神奇力量。
教师要善于寻找客观实验条件,抓住每一个时机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现实的实验条件,引领学生走向真实的大自然,观察、体会并了解各种生物的生长规律、生命特征等。
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制造者”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城市周边的蔬菜大棚,将蔬菜大棚作为学生的实验基地,让学生组织成立研究小组,深入观察各种蔬菜的生长特征,以星期、月份为单位获取信息,形成记录,其中包括蔬菜植物种类、生长特点、种植结构等内容,学生通过实物观察获取最直接的信息,获得最直接的灵感。
而对于“开花与结果”这一课,教师则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进蔬菜栽培基地,让学生亲眼看见、亲自感受蔬菜无土栽培技术,学生一边听取教师的讲解,一边观赏植物,感受植物的生长与栽培过程,通过这种实践方式来使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体会蔬菜开花与结果的特征,学生可以就无土栽培技术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种实验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课堂局限,丰富了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课外实验,养成学生主动深入大自然、进入人工培育基地主动观察、询问与探究的良好习惯。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究与学习,学生的知识量自然能获得提升,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客观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学生甚至能够凭借自己的观察、研究与实验总结出自己的见解与感想,创新知识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生物实验教学必须遵循教学规律,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入手,结合所学知识,采取兴趣引导等方法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良好的生物学认知能力,使学生在乐趣中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姚志宏.四环节,闪光的钥匙――浅谈如何上好生物探究性实验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6).
[2]金水丽.用“多元智能”审视“生物学习评价”[J].中学生物学,2008(24).
[3]李玉波.探究性实验在生物学教学中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博览,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