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耗时多,效率低,使语文教学积重难返,重要原因就是没能从根本上改革课程设置和各级各类教材的编写,课程内容单一,教材知识陈旧,没能切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没能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而各有特色的主动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论文发表,语文教学,和谐发展,素质教学
Try to talk about Chines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roblems
Sun Haixia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Chinese teaching time consuming more, low efficiency, make Chinese teaching the important reason is that have not been able to fundamentally reform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 of all types and at all levels of writing, the course content of a single, old textbook knowledge, faile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failed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basic quality comprehensively and each kind of activ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 words】Chinese teach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耗时多,效率低,使语文教学积重难返,重要原因就是没能从根本上改革课程设置和各级各类教材的编写,课程内容单一,教材知识陈旧,没能切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没能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而各有特色的主动和谐发展。
语文课程建设包括语文课程计划,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大纲)和各级各类语文教材,这是现代语文课程的基本表现形式。由于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育既是人才素质和技能形成的基础,也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应用、传播的基础,因此,现代语文课程应是按照语文素质教育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语文课程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制订适应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语文课程计划、语文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级各类语文教材的系统工程。语文课程要达到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就务必使语文课程发展的规律、语文课程构成的规律和语文课程运行的规律顺应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如何使语文课程建设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呢?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审视。素质教育是全面坚持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四有”“四个统一”(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建校百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教育,这是由现阶段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需要以及现代社会生活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决定的。因为,“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一是要具备他所在社会所必需的主体特征与素质,掌握他所处时代的知识、能力、心理模式、思维方式等等,才能发挥现实的实践主体怍用……”所以,社会的需求、知识的增长、学生的发展成为对语文课程建设的综合要求。二要从语文教育的角度审视。从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看,语言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有了语言文字,知识才得以扩散、交流和增值,科学、文化才得以发展,人类也才得以彼此沟通,协同努力,共享知识和智慧。从语文教育的历史看,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首先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语文教育始终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占主导地位,语文教育所传递的内容无不包含生活和经验、发现和创造的内容,充分发挥了承载知识、继承知识、传播知识、发展知识的作用,成为民族、国家、社会、个人发展的根本基础。可见,语文既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也是教育和科学的工具;既是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也是发现、发展、创造的基础。据此,工具性、基础性成为对语文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上述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与语文课程之间的必然联系,决定了语文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方式的本质,是语文课程建设、发展的客观基础。
通过对语文课程建设、发展的客观基础的研究,就不难得出下列结论:语文课程建设应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为本,“建设高质量高效率的语文课程”。一要确立语文课程的质量标准。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至教学过程、教学检测都要统一具体标准,“要让每一个教师都明确自己所教的这一门课程的每一学段、每一年级、每一学期、每一单元、每篇课文、每一节课的质量标准是什么,怎样操作才能达到这样的质量要求”。二要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要立足生活,立足实践,把学校的小课堂和社会的大课堂结合起来,把课内习文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从封闭的学校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课堂,从枯燥的课堂学习走向生动的生活学习。总之,课程设置要做到既有利于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又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健康地发展。一些学校为扩展学生视野而开设的“东方时空课”,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而开设的“工艺制作与程序说明课”,为培养学生全面能力而开设的由学生主持的专题讲座、专题设计活动等等,都是应该倡导的。三要更新、扩充语文的“双基”内容。要研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研究听说读写的现代内涵和目标定位,着眼学生搜集、分析、运用信息能力的培养,着眼义、理、情、意和真、善、美的熏陶。四要突破旧的学科体系,改革教材结构。语文教材既要多样化,可以多种版本自由灵活选用,又要高度体现民族性、人文性、科学性、时代性、生活性、实践性、趣味性、典范性的统一。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高中语文《试验本》,重视“读写口语交际”,把“读写口语交际”分编,突出了生活性、实践性;重视文学教育,中外文学作品占总量的50%,突出了人文性、趣味性;古文比例显著加大,占总量的50%,突出了民族性,但反映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和科学进步的现实内容仍被忽视,以致课本的时代性不强。欧美国家的母语教材薄古厚今,把活生生的时代生活内容植入教材,这不能不引起参考和借鉴。诚然,民族化固然重要,生活化也不能忽视,都不可绝对化,都应有恰当的分量。五要丰富教材的创新实践内容。教材内容的具体选择和具体编排,插图和活斌的设计,一系列思考题、练习题、复习题、作文题的编制,都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狭隘眼界的束缚,多视角、多层面、全方位地为学生拓展以发现、提出、分析、解决实践问题或现实问题为直接目的的思维过程,做到既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要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生活、参与实践、参与竞争、参与创造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增强个人的兴趣,坚定个人的信心,发挥个人的潜能,创造个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