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国的盛行,20世纪90年代我国也引入了这一课程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求拥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引入是符合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满足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的。
摘要:新时期职教课程以“能力本位”课程观为本,结合“人格本位”、“素质本位”等理念,文章从职教课程观的发展以及职教师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学术论文发表,新课程观,能力本位,职教师资建设
一、中外主要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及职教课程观的发展
我国传统的课程模式是学科本位的教育,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而在我国,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但能力本位教育中的能力概念并非仅指“职业技能”,而是指从事某一活动或工作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我国的能力本位课程论强调通过职业岗位群的分析,分解出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然后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培养人才。[1]在能力本位之外,学界也提出“人格本位”论、“素质本位”论和“以人为本”论,分别强调个体潜能的充分发展、全面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及满足人各层次的需求。综合来看,一味地追求能力本位的课程不是改革的目的,在一些能引入新课程观的课程中,应用以“能力本位”教育为主,合理结合“人格本位”、 “素质本位”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是新时期的课程观。在这样一种新课程观下,职教教师如何才能衔接好教学改革和课程实施、如何培养拥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人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新课程观下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观念和教学实践上很难接受和践行新课程观。能力本位课程的目标由知识客体转向学生主体,教育导向由“教育专家导向”转为“企业专家导向”,教育程式由传统的“教程”逐步向“学程” 转化。由于教师多年在学科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工作,他们转变自身原本教学方式的主动性不强,尤其是一些经验教师、年长的教师对这种新课程模式的接受程度也很低,因此我们面临着转变课程观念这一艰巨任务。另一方面,长期在教育系统工作的专业教师,在日积月累的教师工作中,理论教学能力很强,但大都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能力上无法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职教师资的培训成果也很难被带回课堂,应用到教学实践上更是一个难点。
2.教师工作量过于繁重,待遇激励不足。职校教师的周课时数超过20课时,有的甚至达到30课时,教学工作量已经非常繁重。而课程改革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整个课程体系的重新整合、课程标准的重新制定、教材的重新编写、评价体系的建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本身的工作量和课程改革形成的双重压力让教师们叫苦不迭,更不可能真正使教师产生进行课程改革的兴趣。在机制上,学校对职校教师的待遇和晋升激励也并不显著,教师在教学岗位之外的工作量和待遇难以量化,造成工作量和待遇不成正比,成果不能用于评职称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职教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3.专门化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数量不足,理论和实践的差距难以逾越。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基地数量不足,目前仅在个别师范类、综合类大学开设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更少。培养培训基地中,兼具专业背景和职业教育背景的专家型教师数量不足,使得很多职教师资专业的培养体系难以改善和解决师范生从理论学习到职校课堂教学间的差距。
三、师资建设建议
1.加强教师能力培训,促进产学研合作。增强职校教师自身的能力培养,采用多种途径、方式对职业学校在职教师进行培训,脱岗和在职培训相结合。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的实施者,对其综合能力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应加强教师的职业行动能力、实践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等。专业课教师也可以有计划地派往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或相关企业参加一线的实践,体验一线工作的环境,进行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的职教师资能力培训,为新课程观的“落地”打好基础。政府应大力促进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加强产学合作,由骨干教师带头进行项目和课程开发,加强和企业生产科研部门的合作,与企业建立良好关系,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岗位,这样教师获得科研实践机会的同时,教师能将更多新的理念和信息融入新课程的开发,有效促进课程改革,使理论和实践、课堂和车间融合起来。
2.加强教师对新课程观的认识,提高职校教师待遇。积极鼓励骨干教师参与“新课程观”讲座和培训课程,将最新的课程理念和指导方法带回职校进一步普及宣传。职教教师的教学中心要向学生“学”转移,教师要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管理者,而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师需要根据新课程观理念布置一些项目任务、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等,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通过资助的学习获得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2]在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休息时间的同时,对于承担新课程开发主体任务的教师,职校有必要适当考虑降低其课时数;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对承担教学和课程改革任务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课时津贴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提高这些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并为其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调动教师们的进取心以及积极性,使其成为职校教师努力发展自我的一个方向;同时建立完善的档案系统,保障教师晋升机制有序的开展,能将其作为培养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跟踪教师成长过程。
3.加强职教师资专业建设,优化职校教师来源。高校在教育部的审批指导下,建立更多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并依靠所在学校的优势专业,开设专业性与职业教育背景共融的职教师资专业,为职业院校提供稳定的教师来源;在职教师资的专业和实践环节设置上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专业特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找出一名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所需具备的各项能力,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在课程安排上,增加职教师资师范生的教学实习周期,加强师范生对职业教育、职校和职校学生的认识,培养出热爱职业教育事业、能将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职校教师后备力量。此外,国家对重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应加大投入,需要依托大量的具有专业背景且研究职业教育的专家型教师、中职优秀教师等共同开发一系列专业大类的职教师资教学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和教材等,培养兼具专业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能适应新课程发展与改革的职教师资力量。
综上,在新课程观的背景下对课程进行改革,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道路是多元化的。无论从个体发展还是到整体指导,职后培训或是专业师资培养,培养适应课程改革变化、具备多元能力的教师队伍,提高职教师资队伍质量建设将是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卢洁莹.“能力本位”职教课程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6,(3):79-83.
[2]高芳.能力本位教育视角下的职前教师教育改革[J].教育评论,2013,(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