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即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而开展的能动的思维活动,是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思维活动,是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具有新颖性、独特性。“新颖”指不墨守成规、推陈出新、前所未有;“独特”指别出心裁、与众不同。
摘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语文教学中更要转变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放在重要位置。本文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品质;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挖掘创造力等角度,对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教学,创造力,培养方式
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造”不同,基础教育是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努力探求并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逐步具有相应的能力。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更多的是注重对学生初级创造力的培养,即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兴趣与探索有密切的联系。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推动智力发展和培养探索精神的动力,是成功的先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思维才能更丰富、灵活和多变,也就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敞开了大门。学生的好奇心理、情感体验、求知欲等及语文教材的思想性、情感性、知识性、应用性、文学性、审美性等,均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供了可能。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教师要努力通过教学刺激学生对所学材料的直接兴趣,使他们感到课上得有趣。
二、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产生心理自由和安全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展示创造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情感应该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基础上,其是师生心灵沟通,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2)促进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及思想境界等方面的不同,会产生认识差别。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差异造成的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差异。如对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该句表现了诗人对归京的好友依依惜别的留恋之情;有的学生则认为不仅如此,此句也表现了恶劣天气诗人为友人归途安全担心;有的学生认为这是诗人触景生情在自己为归期未定,前途未卜而迷惘、伤感……这些差异,正是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表现,教师应小心呵护,并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见解是有价值的。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就会在语文课上得到充分张扬。语文教师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现状,大胆探索,逐步形成多种灵活有效的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生为中心,善于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品质
创造力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它首先由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多种与智力因素相关的品质构成。良好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
创造力需要以观察力为基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要积极开展探索性的观察活动。比如教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就让学生利用周末去参观太和县草寺烈士墓,仔细地观察其地理方位、结构特征、风格等,写一篇介绍性的文字。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后,则要求学生观察本地的四季物候,写一篇观察日记等。
创造力离不开丰富而新颖的想象力。大凡伟大文学艺术家的作品及科学发明家的成果,都是首先从他们非凡的想象力开始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想象,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如讲读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中有关济南的地理特征时,教育者要设法唤起和调动学生头脑中有关童年生活的种种表象积累,从而在脑海中再现出在母亲怀抱中的温馨的感受,进而体验和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意境。
创造力还要求思维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教育者要努力引导学生用新角度、新观点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提出与众不内的见解。如在作文教学中,由俗语“忠言逆耳利于行”,要求学生“反弹琵琶”,以“忠言未必逆耳”构思一篇作文。
四、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挖掘创造力
创造力不仅与智力有关,而且与情感、兴趣、意志等有较密切的关系。兴趣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动力,也是创造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悬念,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享受创造性学习的喜悦。情感是进行一些活动的基础。教师予以热情的鼓励和恰当的评价,学生的激情才会高涨,聪明才智才能尽情地发挥。坚强的意志是培养创造力的必备条件。无论是新发现、发明,还是文学艺术的创作,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只有具备不畏困难、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歌颂这种精神的名篇佳作,如《音乐巨人贝多芬》、《愚公移山》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挖掘课文中的意志因素,让学生从中受到精神熏陶与感染。
五、课堂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都富有戏剧性的色彩,如莫泊桑笔下的《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客观描写成分居多,改成课本剧不难,可让学生改写和表演课本剧,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和观众,整个教学程序设计为:阅读原著,写课本剧——演课本剧——评课本剧,三个课时完成教学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进行再创造。其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让他们都有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总之,每个人都有创造潜力,只要教育者在教学中坚持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潜力就会得到充分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