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学与环境保护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2-07-18 09:01 热度:

   摘要:首先对当前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思考,进而从地理教育的角度来阐述,新形势下地理教育对培养环保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环保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地理教育之中。
  关键词:地理教育,环境,保护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飞速的发展,国民需求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索取也日益加大,由于超额的资源代价,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这些情况在我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日益加重的趋势。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着13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解决好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也是今后人地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所以,如何将环境保护意识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然而在过去的地理教学中,由于偏重于应试教育,只注重对地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利用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当前地理教育刻不容缓的责任
  1、数字引发的思考——严峻的环境问题
  2006年9月8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共同发布了历时2年完成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1]。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占当年GDP的1.80%。
  所谓绿色GDP=GDP-环境成本-资源消耗成本,而3.05%仅仅是经济发展所付出了环境代价,如果再加上其他方面的耗减,比例将会更大。1.80%的虚拟治理成本意味着,要将排放到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全部去除,需要付出的成本占GDP的1.80%,这个数字反映了我们为治理环境所需付出的高额成本。此外,在2005年,世界上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5个。可以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突破环保瓶颈已经成为当务之急[2]。
  2、全球环境恶化呼唤教育的参与
  1992年,国际地理教育学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重大贡献。地理教育也逐渐意识到自身所担负的环境教育责任[3]。这几年,很多地方频繁的地震、泥石流灾害,以及随着热带雨林的迅速减少而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和野生物种的灭绝,都在急切呼唤着环境保护。电影《2012》中的画面给我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从某个方面来说警醒着我们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地理科学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地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重要渠道,因此将环境保护与地理教育有效结合,是各国更是我们这样的大国从根本上解决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二、环境保护与地理教学课程的关系
  现实环境和未来持续发展对地理教育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紧迫呼唤,对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从事地理教育数十年的教师,下面就如何将环境保护与地理教学相结合,切实展开课堂教学提出以下教学方法。
  1、客观、实时的地理知识传授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基础
  初中是青少年正规接受地理课程时期,对地球和环境有个客观的了解是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的前提。所以,作为地理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储备,为学生提供翔实的地理知识,让他们有充足的知识材料去认识环境,从而为拍样环保意识做准备。
  2、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人文关怀
  一个国家的国情,包括它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地理环境的基本情况,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讲我国山川壮丽,地大物博,还要讲到自然条件不利的一面,以及人类干预带来的哪些破坏[4]。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自然环境的优缺点,条件允许的地方,教师在进行文字讲解时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视屏播放等方式,将生态的与污染破坏的环境展示给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达到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生态物种的人文关怀,以便学生形成根深蒂固的环保意识。
  3、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热情
  地理教学可以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开展野外考察,对当地的河流,山体进行参观,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及防治途径,自觉树立起环境意识,投身到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活动中。
  在许多团体活动和游戏中,经常用到“头脑风暴法”,所谓“头脑风暴”是指成员针对一个问题提出自己能想到的所有相关观点,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这一方法有力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发散思维,收集信息。在进行实地参观之后,教师通过头脑风暴法让学生针对各种环保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探讨有利于切实的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放眼世界,树立全球环境观
  我们的地球是个整体,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类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息息相关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理环境。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消费需求的扩张,以及人地关系的紧张,时刻要求着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入手,逐步提高我们全民族的素养,为祖国乃至全人类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结论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要解决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需要全人类世世代代的全心投入。”“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的公民所必需”[5]。基础地理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课程,是培养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情感态度的重要途径。面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主题,以及协调人与环境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环境教育从小抓起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将地理教育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是时代授予的伟大使命,也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EB/OL],2004.
  [2]张思英.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融合[J].教研.2010(10),62
  [3]袁德翼.地理教育中要加强环境保护教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308~309
  [4]陈红烨.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意义和途径[J].延安学报,2003(17),76
  [5]潘龙旺.论地理教育的人文关怀[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0(16卷4期),111

文章标题:浅谈地理教学与环境保护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zhongxue/1267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