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护理教学过程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的初探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12 16:00 热度:

  『内容摘要』:本文在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10届毕业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特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择业心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思想教育、就业指导与服务、就业心理辅导、创业教育等方面探讨了促进就业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择业心态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当前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毕业生急剧增加的大背景下,研究分析大学生就业意向、择业心态具有突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为了解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探讨新形势下特区大学生择业心理及其调整,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开展了此次调查。
  一、调查方法和样本描述
  本次调查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10届毕业生为总体,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调查主要采取自填式问卷的形式进行,实际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问卷内容主要涉及职业前景的考虑、打算,在择业方面的自身准备,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及就业信息来源以及自我认识等。问卷回收后进行过严格编码录入及核检工作,因此,数据质量具有良好保证,问卷数据的统计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1)性别分布情况:男生占38.5%,女生占61.5%。(2)生源所在地情况:深圳市占66.7%,深圳市外广东省内占16.1%。广东省外的占17.3%。(3)是否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占43.5%,非独生子女占56.5%。(4)文科类毕业生占36%,理工科类毕业生占37%,艺术类毕业生占17%,医学类毕业生占7%。数据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主要进行描述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毕业后去向的考虑、打算:呈现多元化格局。
  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的去向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对于毕业后的去向,61.5%的人选择直接就业,15.5%选择继续深造(包括出国留学),10.6%选择自主创业,4.9%选择考公务员,有高达7.5%的学生表示目前未考虑好毕业后的去向。调查还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65.5%)认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择业观念。
  (二)就业单位意向:求稳定、避风险。
  在问到选择到哪类性质的单位去就业时,选择机关单位的有16.0%,选择事业单位的达到18.3%,选择国有企业的有26.2%,选择私营、民营企业的有13.3%,选择外资、合资企业的占15.6%。这充分说明,面对现在的严峻就业形势和高风险的社会,许多大学生对未来表示担忧,表现出较强的求稳心理,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趋向于较稳定的、福利较好工作。
  (三)关于就业地域意向:留深圳成为主流选择方向。
  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就业是几年前国家出台的一项政策,旨在支援西部大开发建设,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拓宽大学生就业的新渠道。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对就业地域的选择上看,选择留在深圳的占绝大多数,有73.5%,选择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除深圳外)有44.9%,选择我国中部大中城市有19.2%,选择西部地区仅有3.0%,选择国外的占20.4%。学生表示不愿意到西部工作的主要原因为:待遇低和工作环境不理想。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们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化倾向。
  (四)关于就业注重因素:重个人发展机会、个人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对择业时比较注重的因素的选择上看,选择个人发展机会的有77.0%,选择个人兴趣与专业的有50.7%,选择经济收入的有46.5%,选择单位的发展前景的有38.2%,选择工作的稳定性的有31.9%,选择单位地域位置的有17.4%,选择在父母身边就业和与恋爱朋友在一起的分别有3.3%和4.7%。
  可见,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首要看重的是个人发展机会和个人兴趣,这说明薪酬福利已不再是学生选择就业单位的首要依据,个人的发展机会越来越被广大学生重视,学生择业心态趋于平和、理性。
  
  (五)关于月薪期望值:期望值相对偏高,趋于理想化和非理性化。
  薪金是每个毕业生就业中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薪金期望标准高低往往对成功就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期望工作月薪标准在2000-3000元的有41.0%,在3000-4000元的有27.6%,期望月薪在4000元以上的有22.6%,期望在1000-2000元的只有7.3%。从中可以看出,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今天,特区毕业生对工作薪酬的期望值相对偏高,趋于非理性化。
  
  (六)关于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校内各类招聘会、各种社会关系推荐和媒体网站。
  选择有效的求职渠道,能够保证就业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有效性,使之更好地为自己的求职服务。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对获取就业信息主要途径的选择上看,选择通过校内各类招聘会的有61.0%,选择通过老师、校友、同学推荐的有57.7%,选择通过家长亲友推荐的有48.8%,选通过媒体和求职网站的有29.6%,选择通过校外各类招聘会的有26.3%,选择自主寻访的有22.1%,选通过职业介绍所的有5.2%。以上结果说明,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三种途径是校内各类招聘会、各种社会关系推荐和媒体网站。
  (七)关于就业的主要困惑:学历低、岗位少和自身缺乏竞争力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对就业的主要困惑的选择上看,排在前三位的主要是学历太低(36.8%)、岗位太少(28.6%)和自身条件欠缺,缺乏竞争力(20.3%),选择所学专业不理想的有18.2%,选择社会关系不多的有13.2%。这表明毕业生已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更加注重自身竞争力和社会关系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
  (八)就业心理准备:总体上比较自信,但就业准备不充分。
  当问到“你对毕业后找工作是否有信心?”时,表示很有信心的有12.5%,有些信心的53.6%,较无信心的有24.2%,毫无信心的占9.8%。至于对就业形势的看法,表示乐观的有81.1.%。但问到择业前的准备情况时,32.9%的学生表示没有充分准备。因此,总体可以看出,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学生对找工作仍然保持积极和乐观的心态。
  三、几点结论
  (一).总体上看,绝大多数毕业生持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对就业充满信心。在金融危机的到来、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大学生能够正视问题,就业观念逐步趋于理性。在毕业生择业观念的调查中,绝大部分(65.5%)被调查者认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理念。在对自己所学专业就业形势的看法上,绝大部分(81.1%)被调查者都觉得“通过努力能够找到工作”,表示乐观。这体现了特区大学生对自己有相当的足够的自信。
  (二)、择业取向从“一元”到“多元”,大学生择业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成分单一,社会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就业分配制度僵化,学校缺乏自主性,毕业生没有选择权。随着改革开放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大学生择业呈现出多样化特点。调查结果显示,从毕业去向上看,有的学生选择直接找工作就业,有的打算继续深造,有的出国留学,有的自主创业。从选择的单位性质上看,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选择私营、民营企业、外资、合资企业的均占相当的比例,呈现多元化格局。
  (三).大学生择业体现出功利化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实惠的功利化倾向,与过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追求相比,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调查结果显示,在工作单位性质的选择上,超过半数的毕业生选择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表现出现实的求稳、避风险心理,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绝大部分选择留在深圳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仍居高不下,表现出不切实际的薪酬期望。
  (四).大学生择业具有明显的自我倾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群体的个人本位价值观。调查发现,大部分毕业生择业时最看重的是自我发展机会和个人兴趣专业,比较希望接受的就业指导内容有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知识。说明毕业生已有职业规划的意识,但尚不明确。另外,创业是大学生比较理想的就业方式,10.6%学生表示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给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五).自主创业成为许多大学生毕业后的一种选择,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创业作为国家策略来实施,更突出了它的战略性地位。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学生创业教育也成为学校应对新形势而探索实施的新型教育模式。调查结果显示,10.6%的毕业生毕业后将选择自主创业,体现了当代特区大学生越来越高的创业热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特区良好的创业氛围为大学生实现创业提供了可行性和条件,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引导和保护他们的创业热情,实施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给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应成为我们重要的研究课题。
  (六).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满意度偏低,学校应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不断工作水平和质量。调查发现,62..9%的同学认为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一般,意率只有两成左右。对于学校能够给大学生提供的帮助,大部分人希望能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专业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于学校的就业指导,最感兴趣的指导方式依次是经验分享、面对面咨询和案例分析。因此,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贯彻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活动,为毕业生就业、择业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学校应
  四、促进就业对策与思考
  (一)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学校要提高对毕业生择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的成才意识纳入到社会总体发展需要的轨道上。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择业价值取向的引导、正确成才意识和成才道路的引导。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和正确的择业观。
  (二)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和质量
  学校要适应新形势,全方位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一方面,要把就业指导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从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他们尽早确立职业目标。另一方面,要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加强就业指导的深度和力度,不仅要提供就业信息服务,而且要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组织毕业生在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和人才市场参观考察,现场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实际供需状况和求职策略及技巧,真正提高毕业生的择业力。
  (三)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形成健康择业心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择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兔地会遇到困难、挫折、矛后和冲突,要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健康心态,帮助大学生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以便更加合理地进行人职匹配和科学地进行择业决策。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进行指导和咨询,以调适其心理状态。
  (四)加强创业教育,以创业促就业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相适应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高校要进一步转换教育机制,改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方式,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基础教育和针对部分有志创业学生的专项创业能力训练,加强对教育对象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谢芳.大学生择业心态探析.中国教育导刊.2005.1.
  2、张敏强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审视.高教探索.2004.3

文章标题:在护理教学过程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的初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zhiye/36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