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校“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和过程进行了部分改革。通过改革,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学科竞赛、实习基地建设、毕业实习及就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关键词:职业教育论文发表,三位一体,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广东省省属高等本科院校,具有60年的办学历史,所培养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在各行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校自 2000年升格省属本科院校以来,学校的定位是教学型的本科院校,因此,人才培养是我校的主要任务。我校一直都在努力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种方案、措施以及评价体系等,根据广东省相关文件,[1]并在我校总结几十年人才培养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基于培养目标、培养体系以及培养过程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知识体系重构、专业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培养体系是: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培养过程是:研究式导学型教学方法、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和多层次多元化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2]
为了适应社会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我校能动专业)人才培养的快速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全面改革培养模式,将我校能动专业建设成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名牌专业,故需要对我校能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新型的“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大批具有高知识水平,高专业技能以及高素质的能动专业的技术人才,满足我们广东省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广东省的经济再次高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为此,我校在“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现有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方式的总体方案指导下,对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进行改革,主要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和培养过程三个“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了改革。通过改革,我校能动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学科竞赛、实习基地建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及就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
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身是“制冷与空调专业”,1994年开办专科专业,2004年升为现在的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包括即将毕业的共培养了6届本科学生,学生就业均为100%,就业前景非常好,许多学生已经成长为相关单位的技术骨干。而且,包括之前毕业的专科学生在内,已经有多名学生创业成功。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和能动专业的发展及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及要求,开展了对“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结合该专业各方面的优势与特点,以及对将来发展的需要,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改革,期望充分利用并整合能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提高办学水平,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建成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名牌专业。
基于“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知识体系重构、专业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我校能动专业首先进行了知识体系重构改革,为此重新制定了我校能动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能源工程、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能源、电力、石油化工、建筑、交通等领域从事能源开发与利用、火电厂的热能系统及其热力设备、制冷空调的设备及工程、供热工程等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高综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动力机械与动力工程、新能源工程、电力、制冷与空调、供暖与通风、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建筑工程、实验及科学教育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能源动力工程、制冷空调、新能源、电力等及其相关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运行管理、安装施工、生产管理、营销、科学研究及教学等方面工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单一制冷空调方向改为两个方向,即一个专业两个方向,一是制冷与空调方向,另外一个是电厂动力方向。因此,对培养计划相关课程安排做了较大的调整,调整后主要学习课程: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原理与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热力发电厂、空气调节、制冷原理与设备、热工测量与自动控制、供热工程、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及建筑设备等。
我校能动专业特点及培养要求是: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火电厂及热力设备、制冷空调的设备及工程、供热工程、能源开发等热力工程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我校能动专业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好的自然科学基础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2)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3)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现状、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4)具备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5)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及协作精神和自学能力;(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及在相关领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制定了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相关实践课程,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有军训、金工实习、制图集中测绘、电工实习、社会实践、机泵拆装及性能测试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及锅炉、空调、制冷、热工等专业实验课程。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三位一体”: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课程改革与建设是培养目标和实现教学计划的基础,[3]根据我校对各专业教学学时的要求及我校能动专业人才改革培养目标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门课程的理论课时进行了调整,如将原来的机械设计基础由76学时调整为 56学时。课程培养计划的设置紧紧围绕一个专业两个方向的设置,即电厂动力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设置有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热力发电厂等,另一个制冷与空调方向设置有制冷原理与设备、空气调节以及供热工程等。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增强学生校外实践过程中的授课强度,如在生产实习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由生产一线的工程师进行授课与讲解。如我校能动专业学生在广东茂名石化公司的自备热电厂410t/h的循环流床锅炉车间实习时,全部由锅炉车间的工程师负责教学讲解,使学生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实践知识。同时也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场的实际设备与运行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意图。素质拓展体系方面,主要采取鼓励学生参加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类各级的学科竞赛,如参加“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参赛计入素质拓展学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习到了如何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法。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改革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三位一体”是研究式导学型教学方法、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和多层次多元化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2]结合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求,在研究式导学型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我们的做法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进一步思考,撰写综述性论文,如能动专业的专业课程介绍,采取每位专业老师讲解一个专题,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撰写出质量较高的综述性论文,而且要求综述文章里面体现当今最新最先进的知识。当然,在学生撰写综述性论文时,每个教师要对自己所指导的学生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指导。在《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根据现在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最新发展状况,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在新能源某一领域自己的见解,并对该见解进行深入思考研究,撰写出较高质量的综述性论文。同时,将这些想法与学科竞赛结合起来,参加各类本专业的学科竞赛。开展专业与竞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将实践教学内容任务化,以竞赛的形式完成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专业学科竞赛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方法。因此,每年我校能动专业均有许多学生参加本专业的行业大赛,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通过竞赛促进了专业知识的积累。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方面的做法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师与企业实际的工程科研项目中来,使学生通过实际工程项目研究训练,培养其现代能动工程师所具备的解决实践工程问题的能力。多层次多元化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在能动专业的体现,除了按照学校提出的对教学、实验、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进行重点监控之外,我们在学生的毕业实习方面还采取了由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进行评价的机制,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在毕业实习时,按照实习单位的要求来完成相关的实习任务,同时也督促了实习单位对学生专业实习教学的指导。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果
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中改革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学生的各种基本素质都得到很大提高,为学生今后取得创新成果打下了基础。在教学效果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对毕业生进行的随机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普遍感到满意,一次性就业率居我校前列。
(1)在珠三角热能多家相关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战略协议。通过能动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新技术,并且在这个新技术开发过程中,让学生全程参与,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如能动11届级学生邓志坤申请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获得授权。
(2)在茂名及珠三角地区的与热能相关的企业建立了多个学生生产实习基地、毕业见习基地,如珠海市冷源汇空调工程有限公司就是我们能动专业学生的一个生产实习基地、毕业见习基地。在这些实践基地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程相结合应用的能力,为培养能动专业高级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已经纳入我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的建设内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是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校也非常重视能动专业学生的培养。学科建设可以促进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也可以促进学科的建设,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4)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教材的选用,通过引导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和合理的多媒体手段等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如能动专业徐娓老师获得学校第十届本科教学观摩竞赛一等奖。
(5)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等教学实践中,我校能动专业学生及老师在全国性专业大赛中屡屡获奖,近几年取得的奖项有:2010年、2011年、 2012年、2013年,每年均有学生参加并获得“艾默生杯”空调与冷冻设计应用大赛院校学生组优胜奖或未来之星奖。2011年、2012年、2013 年,每年均有学生参加并获得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学生组优秀设计奖和杰出设计奖,指导老师田红每年均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2012年,2013年,学生均获得第六、七届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华南赛区)二等奖。2013年,能动专业学生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本科组三等奖,以及获得第七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杯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三等奖。
(6)专业文化素质建设及专业奖学金的设置。专业文化素质建设是能动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为此,创办了《热动之声》报纸,成为联系毕业生和在校生的纽带。在专业奖学金的设置上,积极与毕业校友联系,在 2011年,设立了我校第一个由珠海市冷源汇空调工程有限公司资助的“冷源汇”专业奖学金,用于奖励优秀的能动专业大三的学生;2012年,由珠海佳一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我校设立“珠海佳一创新奖学金”,奖学金将用于资助机电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项目和奖励优秀的、创新性强的机电学院本专科学生(主要是我校能动专业学生);2013年,由深圳市庄合智能产业科技有限公司设立庄合“庄合创新奖学金”,该奖学金奖励我校在读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一至四年级学生。
(7)积极培养拔尖人才。对于学习潜力好的学生,我们鼓励他们去报考985或211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并进一步深造。我们主要从大学第一学期开始的专业介绍就提出了如何考研,随时解答学生的考研疑惑,引导学生积极备战考研。每年四月份,我们将组织考研经验交流会,让考研学生与考取了研究生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即将考研的学生获得最直接的考研经验。自2008年以来,我校能动专业共有20多名学生考取中山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硕士研究生。
五、总结
在我校“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方案指导下,对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和培养过程三个“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了改革。通过改革,与珠三角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战略协议并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通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一级学科的建设提高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指导学生参加本专业学科竞赛并在全国性专业大赛中屡获大奖,专业文化素质建设取得很好成绩并设立了多个针对我校能动专业的专业奖学金,并为国内重点高校输送了大量的拔尖人才。今后我们将继续进行改革,希望将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成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名牌专业。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调研工作的通知(粤教高[2009]44号)[EB/OL].(2009-05-21).http//www.gdhed.edu.cn/main/www/132 /2009-05/78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