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教育部给中等职业学校提出的办学指导思想,因此,有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时刻关注生产力的动向”。[1]确实,职业教育必须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和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一线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经过我校多年的课程改革和实习基地建设,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已经明显好转,机械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大大提高。为使该工作能够更上一个台阶,下面就其中的课改尝试盘点一下经验教训。
摘 要:职业教育要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一线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就有必要开发适合本地经济结构的课程。同时,职业学校要提高机械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必须让学校对企业有深入的了解,将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生产工艺引入学校,走一条产教结合、校企无缝连接的捷径。
关键词:期刊论文,机械,课改,校企一体,产教结合
1 存在问题
最近几年,我校的实习就业工作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机械模具专业,每年春节之后刚开学就陆续有用人单位打电话到学校来下订单,要求实习生到本单位来实习。然而前几年的情况却并非如此,我校原本是一所以高职考试成绩出色而闻名于区市的职业高中,实习分流教学这一块的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侧重理论教学,缺乏合适教材
无论是参加高职考的学生,还是准备参加实习的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教材中理论课程涉及面过大,内容相互重叠,重点过多分散,不少书本里的知识已经跟不上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导致参加实习的学生在进入企业后手足无措,无所适从。
1.2 实训师资不足,厌学情绪较浓
职业学校的老师大多是从高校直接分配的,他们专业水平高,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实际操作水平不高,这极大地影响了专业教学质量。何况原先我校是以高职考教学为主,教师对实习实训课缺乏整体认识,只能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工艺。教师没进入过企业,自然无法对企业的需求有深入地了解,而枯燥的理论教学内容又势必导致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1.3 实训设备缺乏,难为无米之炊
开展数控专业的实习实训必须要有配套的先进数控设备,比如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脉冲、线切割等。以一个班级50名学生计算,如果安排两个学生操作一台机床,起码需要25 台机器,而每台机器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更何况刀具等易耗材料的支出就是一笔庞大的费用,因此数控实训基地的建设难在“无米下锅”。
2 教学对策
基于以上问题,我校的机械专业实习学生实践技能素质低。在刚开始实习时,甚至会发生学生开不了机床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况。在课程改革启动之后,学校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群策群力,针对以上问题,开出下面的药方。
2.1 紧跟课程改革步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机械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是:密切与企业相结合,以培养机械加工专业所需的应用型、操作型人才所具备的基本技能为目标,以能胜任初中级操作岗位为出发点来建立教学体系,制定教学计划并组织相关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前提设置课程,进而决定内容的取舍,安排教学各个环节,在保证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素质基础上,以强化学生能力为基点,实现教学的整体优化。[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实习指导教师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学校面向企业招聘有较高技能和工作经验的技术工人为实习指导教师。这一部分技术工人可能学历不是非常高,但他们对企业需求的认知和对产品生产工艺的认识是那些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无法比拟的。在这部分教师的带领下,学校对实习教育环节做了颠覆性地改革。首先是课程的安排,为了进行针对性教学,学校提早对参加高职考和实习的学生进行了分流,在高二第二学期初就将学生重新分班。学生的目标明确了,才容易实现教学上的“因材施教”。
为了发挥“鲶鱼效应”,学校每年都会在区、市两级的技能大赛来临之前举办校技能大赛,除了可以为大赛选拔优秀选手外,也引导各位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能够下到实训工厂,为教学的“理实一体化” 打下基础。近几年来,我校在编教师的技能水平持续提高,普遍具有高级工以上技能水平,85%以上的专业教师具有技师以上技能水平。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在区、市、省和国家级的技能大赛上屡创佳绩。
2.2 科学组织人员分工,开发编写校本教材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校本教材开发和执行成功的关键,为此,我校非常注重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普遍提高和重点培养相结合、集中培训和个别学习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课改文件、课程理论和校本教材的开发理论等,使教师在短时间内领会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并掌握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3]
我校的校本教材开发涵盖了国家必修课与活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宽广,这对编写教师的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我校动员全校教师共同参与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为此,专门成立了由校长、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专业办主任组成的领导小组,以及以各课目备课组长为负责人的编写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校本教材开发和实施的领导工作,并明确责任到编写小组;编写小组则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以课目为单位明确编写目标,制订出详细的教材编写方案,并做好需求分析、资源分析、参考教材选定及校本教材的编写等工作。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切实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以及学校现有的实习实训设备,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操作时能够对号入座,并且在选材时注意以实践操作为主,大量采用企业最新的加工方式和工艺。在编写过程中,各学科选拔专业优秀教师组成编写小组,让他们完成方案的制订以及教材的编写,而其他教师则积极投入到教材编后工作的研究、讨论这一程序,提出建设性意见,共同修改教材,为达到目标而努力。 第一版的校本教材编写完成之后,我们并没有满足于现状,每年暑假都会根据市场变化改进教材内容。没有一本教材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与时俱进,不断加以补充、进行修改的才是最好的教材。
2.3 合理安排实训课程,首创“模块教学”制度
根据数控技术的培训规律,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该专业理论课程与实习实训课程的模块化配置:
(1)模块一(见表1)。
(2)模块二(见表2)。
(3)模块三(见表3)。
高一学生通过每学期6~7周、为时两学期的实习周实训,普通学生都能达到初级工水平。高二第一学期开始,就可以让他们走进为校企合作专门设立的“培训工厂”进行生产活动了。
2.4 积极推进“产教结合”,实现校企无缝连接
“产教结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本校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特色产业,把产业生产与教学活动密切结合起来,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4]
学校为了切实做好实习学生的教学工作,增添了大批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电脉冲等生产设备,并建立了数控模拟操作中心、CAD/CAM机房、三坐标测量室等实训场地。这么多学生每天的材料和刀具的损耗是个巨大的数字,没有合适地调配,实训工作很难坚持下去。经过多次研讨和论证,我校走出了一条适合本校的产教结合之路。我校的数控工厂是与本地区著名的一家机械生产公司合作的,该公司负责生产任务的派发,并有两位具有多年生产经验的师傅常年“驻场”指导,配合本校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生产协调,包括产品的工艺设计、刀具选择乃至参与产品加工的每个学生工资的发放。
教育是个支出性行业,但我校的“产教结合”模式除了每个月必须支付的学生工资和材料损耗费用外,竟然还能略有盈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也为新时期下的职业教育探索出了新的道路。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校数控专业改革紧贴数控行业迅速发展的脉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100%,专业对口率也在95%以上。就业学生极受企业欢迎,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静.中职课改:校企无缝接轨[J].职教通讯,2010(12):97.
[2] 毛海波.论课改对高职两课教师的新要求及师资队伍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4):103.
[3] 关蕊.教师在课改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太原大学教育学报,2008(9):67.